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赣南民风健讼,案狱累牍,诉讼繁兴。健讼的主要内容包括:风水纠纷与诉讼;宗族家庭关系纠纷与诉讼;钱债纠纷与诉讼;房屋田土纠纷与诉讼;主佃关系纠纷与诉讼等。健讼因由纷繁,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传统政治制度设计的缺陷是导致健讼的内在根源。图财谋利,风水信仰与风水物权争夺,诬告成风、迭次诉讼,讼师唆讼等加剧了健讼民风的形成。面对健讼的社会形势,地方宗族与官府各自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健讼进行社会控制。官方最基本的做法就是进行思想教化,利用基层社会精英对乡民进行劝导,利用宗族组织控制基层民众,充分发挥基层民间调处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法律观念中,"无讼"、"息讼"一直是主流论调,但是,在我国历史上某些朝代,也曾出现过"好讼"、"健讼"。在本文中,笔者以宋代中国普通民众的诉讼观为切入点,试图分析宋代时代背景,及民众诉讼观"好讼之风"的场景,探究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的“健讼”之风日渐兴起,传统的“厌讼,,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同时,民众的“厌讼”心理依然普遍存在。这种矛盾性和复杂性是明代民众诉讼观念的最大特点。文章试从多角度对其成因进行分析,以对现代社会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蒋经国1939年6月来到赣南主政一方后,大力加强对赣南基层社会的控制,蒋经国为什么在当时要大力加强对赣南基层社会的控制?其原因令人深思,本文拟就此作一番深入的探讨,笔者认为:蒋经国本人主观上想尝试出一条能够解决国民政府长期以来未能对地方基层社会实施有效控制的途径;另外与蒋介石对他的"刻意锻炼"也是分不开的:客观上,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进入了关键的相持阶段,蒋经国加强对赣南基层社会控制能够充分汲取当地各种抗战资源支援前线,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地方政府对赣南民间信仰的控制是伴随宋明儒学的复兴,社会秩序开始重建;经济重心南移以及大量移民迁入该地区,赣闽粤边区的经济地位迅速上升但却面临族群冲突日益严重。对民间信仰的控制是封建国家对赣南进行乡村秩序重建和维护地方稳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探讨客家文化的时候,不能忽视"国家"对客家文化的影响,它的多元一体特征的形成,应该是官方对边缘文化的有效控制和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主流文化的大力倡导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刘璐 《天中学刊》2014,(3):52-57
在诉讼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单一适用诉讼程序,采用诉讼法理,已经难以满足实现实体法的权利和使纠纷获得妥当解决的需求。诉讼案件的非讼化审理,即法院适用非讼程序或采用非讼法理审理诉讼案件,从目前审判实践的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看,它已经成为得到合目的性、妥当性判决的必要途径。在中国本土语境下,实现诉讼案件的非讼审理,仍存在一些障碍和困惑,针对非讼程序的具体适用范围.非讼审理过程中法定听审权的保障以及非讼审理中法官裁量权的扩张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思索。2012年最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第一项,给了我们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古以来就具有"非讼"的文化传统,传统社会中,民众对于诉讼多持厌恶反对的态度。而在法制现代化的今天,该现象却依然存在且不在少数。试从该现象的成本收益角度对其进行经济分析,得出当今"非讼"的缘由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无讼观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它的形成有复杂的原因.无讼状态是理想的社会状态,但是禁讼限讼是不对的,诉讼是达到无讼状态的手段之一,有讼才能最终无讼.  相似文献   

9.
刘少军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6):24-26,30
作为内在于一国国民和社会普遍意识中的精神要素,传统诉讼法律文化对于诉讼实施的社会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诉讼法律文化的特点是注重和谐与无讼。这种刑事司法理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应当在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中予以反映和体现,对于特殊案件应当尽可能地采用控辩合意的案件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0.
非讼程序的理论思考与立法完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非讼程序与诉讼程序是民事审判程序的基本分类。长期以来,我国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对非讼程序的规定一直停滞不前,理论研究也明显落后于诉讼程序。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非讼案件不仅数量上升,而且日趋复杂、相对落后的非讼程序与此很不适应。为使不同性质及特点的案件能够通过审判程序得以妥善解决,促进司法解决民事案件功能的整体发挥,加速非讼程序的建设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