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认为作品在经读者审美接受之前,只是潜在性的结构,读者的积极参与是解读文本潜在意义的重要因素。笔者从接受美学视角探讨了译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认为译者具有6重身份:原作的接受与审美者、原作的第一读者、原作及原作者的研究者、译文读者的研究者、译作的创作者、译作的第一读者与批判者。  相似文献   

2.
根据接受美学翻译观,译者是翻译活动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参与者,他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充分了发挥能动作用,他是原作的特殊读者,目的在于对原作进行解读和阐释,最终形成译作文本;在解读和阐释的过程中,译者要对原作者、原语文化以及译文读者所处的文化环境进行研究,最终实现译文读者与原作顺利的沟通。  相似文献   

3.
李栋飏 《海外英语》2013,(9X):145-147
在接受美学看来,文本具有意义未定性,读者具有期待视野,作品的意义是读者从文本中发掘出来的。该文选取明清小品集《幽梦影》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关注译者作为原作读者和译文作者的双重身份,运用接受美学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期待视野"和"空白",分析林语堂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原语文本的三个层面(笔墨层,结构层,意蕴层)之美。  相似文献   

4.
刘庆争 《考试周刊》2010,(37):25-26
译者的角色是读者与再作者的统一。作为读者,译者首先需要理解原作;作为再作者,译者要在充分关照译文读者的前提下,将原文文本进行跨文化转换。本文通过分析文学翻译来探讨译者在文本的理解与翻译上体现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5.
梁海波 《职业技术》2007,(2):109-109
本文拟从接受美学视角探讨古诗英译过程中文本与译者(读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古诗英译既要关注译者与原作、译文读者与译作之间的双向互动,又要处理好译者与原作者、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译者的创造性和自由度是辨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从接受美学视角探讨古诗英译过程中文本与译者(读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古诗英译既要关注译者与原作、译文读者与译作之间的双向互动,又要处理好译者与原作者、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译者的创造性和自由度是辨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7.
林柯 《文教资料》2011,(22):35-37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具有不确定性,读者在对文本的诠释过程中起主体性作用。在此,接受美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接受角度看,译者翻译的只是他头脑中的文本,即是译者和文本对话、达到视域融合的结果。译者对文本未定因素和空白的具体化,是语符—意象化中译者再创造的根源。另外,译者不同于普通读者,他必须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的意义,此时译语文本的隐含读者作用于译者语言符号的选择。意象—语符化过程实际上是译者创造性运用译语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张飞鹏 《海外英语》2011,(7):200-201
拜伦的诗歌在世界文坛一直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文章从接受美学角度评析了其诗歌WhenWeTwoParted四个中译本所取得的美学效果。认为译者在翻译诗歌时应合理填补原作中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并应努力使读者期待视野和译者文本视野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翟海霞 《文教资料》2012,(29):19-21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任何文学文本的意义都充满空白和不确定性;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都具有一定的期待视野;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确定文本意义未定点和填补空白的过程,是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作者的创作文本不断融合的过程。接受关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引起了研究者对译者与译文读者的接受过程的关注,本文旨在从接受美学视角分析译者和译文读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蒋丹 《海外英语》2022,(19):29-31
立足译者主体性视角,基于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运用文本分析工具,从主动性、受动性和为我性三个维度对《大唐狄公案》原作和译作进行对比分析,主要考察分析原作和译作的语言特征和文化回译策略。文章指出:译者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考虑到社会政治环境、读者和译入语的语言文化环境,主观介入较为明显,体现了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文化预设是沉淀于源语及源语读者心中的文化因素,是指导原语读者世界观、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的基本准则。它不仅制约着译者对原作的理解、文本信息的传递和接受,而且宏观上也影响着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Nord提出了翻译功能为主导的文本分析模式,预设性分析就是其中之一。文章基于Nord关于文本功能,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源语和目的语文化不同所产生的问题的论述,结合文化预设的例子,讨论分析Nord提出的文献式翻译和工具式翻译对文化预设翻译的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读者是文学作品的接受者,译者则是文学作品的信息传递者,两者是文学接受与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文学译者,不仅要对原作作者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而且也要对译作读者负责。文学接受中的读者在文学作品的审美中所承担的角色与文学翻译中的译者虽然有所不同,但其与后者也有着相通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讨论了翻译的过程以及译者在文本理解中如何处理原作两个翻译问题。经过论述认为:翻译既是一个理解表达的过程,也是译者与原作再合作的过程。翻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要灵活思考和善于创新,既要做一名合格的读者,更要做一名优秀的译者,在正确的分析理解表达过程中达到自己身与原文视域的融合,以使译文传意达旨,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14.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译者既是原作文本能动的读者,又是其创造性的再现者。原语和译语语言文化的差异性以及文学艺术语言的形象、生动性,为译者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为了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艺术美,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5.
副文本是指封面、标题、序言、前言、注释、后记等在文本中连接读者和正文,并起协调作用的中介性文本材料。译作的副文本可以体现出译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观。作为译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副文本对于读者如何理解译文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副文本的研究能够揭示出原作未完全说明的东西,对翻译理论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开放的,读者在文本的阐释和意义的生成中具有能动作用。译者首先是原文的一名特殊读者,其对原文的解释必然带有译者阅读的痕迹。本文拟通过《珍妮姑娘》两个译本的对比来研究译者的读者身份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旨在说明译者的文化观、个人经历等期待视野必然会影响其对文本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传统译论常将“信”和“等值”作为衡量文学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体现了“原文至上”原则,却忽视了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作用。文章试图运用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等理论观点,从作者、原作、译者和读者四个方面来说明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对原作者和原文文本不可能产生一种超越时空、惟一正确的终极性理解,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与文学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忠实”和“等值”只能是相对的,若仅以它们作为标准则无疑会使翻译批评具有很大的局限而失之片面。  相似文献   

18.
对名著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复译的译者研究发现,原作观照和读者观照、新老译者之间的交流以及译者与原作者的对话等报道和研究,都为译者主体角色的正确认识提供了极好的例证。根据语言适应论意义观,文本意义动态生成,主体意图应与文本意义分离,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因而都应淡化各相关主体起作用的意图,避免译者主体性研究走向片面夸大译者主体性的极端。  相似文献   

19.
正确的表达建立在正确的理解之上,正确地理解原作是确保译文正确的前提,然而由于时间的流逝,使当前读者脱离了原作产生的历史语景,造成其对原作的隔膜.译者作为读者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这就是翻译中的"历史性理解"问题.文章通过几个典型的例子,参考接受美学和解释学的相关理论,探讨了翻译中的"历史性理解"问题,并提出了贯彻历史性理解的方略,保证译者解释的有效性的若干原则.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世界文学的奇葩,其在中国的受关注程度也很高。接受美学理论强调文本的未定性和读者的能动作用,认为译文读者对译本的接受过程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得以真正实现。因此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需依据原语文本的和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来弥补原语文本的空白点,从而达到译语文本的最佳接受度。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基础,对梁宗岱、屠岸和辜正坤翻译的莎士比亚第12首和第29首十四行诗的3个汉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主题、内容、形式及风格等方面探讨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的实现和实现程度。认为梁译的可信度、屠译的可诵性、辜译的可读性分别满足了不同时期不同读者的审美情趣和心理期待,且3位译者都较大程度地在译本里实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