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乃木希典大将的殉死为契机,森鸥外接连创作了《兴津弥左右卫门的遗书》《阿部一族》两部以殉死为题材的历史小说,与第一部为封建武士精神歌功颂德的《兴津弥左右卫门的遗书》不同,《阿部一族》刻画了一群武士们对于殉死矛盾而无奈的内心世界,本文试图结合历史进一步探讨他们殉死的根源,加深对于日本中世武士集团内部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入编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诗圣杜甫。这首诗结构严谨,法度森然,表现的是作者游览武侯祠的时候,眼中所见,心中所感。作者杜甫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将自己内心忧国的情怀,以及以身许国的抱负,与对诸葛亮德行的称颂以及"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作者与诗中人物心灵相通。  相似文献   

3.
杨林燕 《海外英语》2014,(15):190-192,209
《乌鸦》是埃德加·艾伦·坡的著名诗篇,爱伦坡以他独特的视角创作了这一首诗。这首诗通过"美女之死"表现了美的极致,体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审美。哥特式是这首诗的另一主题,主要表现在诗歌的背景和形象中。《乌鸦》的魅力还体现在朗朗上口的诗句上,诗人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使这首诗歌简单易读。埃德加·艾伦·坡的种种努力促成了这首诗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宋祖建 《天中学刊》2009,24(4):73-75
"诗言志"与"诗缘情"向有是非之辩,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曰"诗言志",二曰"诗缘情"."言志"与"缘情"是诗歌发展不同阶段的评述方式,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不同时期的文化诉求.诗歌是为了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和志意,情感于诗,犹根与本,考据渊源,探寻元典,辨析其语用异同,可以看出诗与情感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5.
<正>一首诗的好坏,先要看那作诗的人,是不是内心真有一种感动,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作者的"感动"决定着一首诗有没有"感发"力,使阅读诗歌的人受到心灵的震撼。《毛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就是说内心之中首先有一种感发,情动于中,然后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是诗歌孕育的开始。既然要"情动于中",然后"形于言",这"情动于中"是诗歌孕育出来的一个重要质素。李商隐的《锦瑟》历来被人们称道,这首诗是诗人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对人生所做的一次追忆。诗写得惆  相似文献   

6.
《文选》赋、诗、骚三类的排序与《诗》的隐显颇有关联。《诗》虽不入《文选》,但三者的排序是以其与《诗》义的关系来衡量的:《文选》中的"赋"为《诗》之代表,故居首;"诗"虽发展渐异,但与《诗》仍属同途,故而次之;"骚"异于"赋"而疏离于《诗》,故又次之。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在1947年转战陕北时期创作的两首五律《张冠道中》和《喜闻捷报》,经考证,所据抄件系按手稿照录。诗中所写地名、史实、景物等,真实反映了作者当年的经历。两诗的格律风格符合作者写旧体诗词的实况,特别是两诗用湖南方音押韵更体现了作者写旧体诗词的一大特点。总之,《毛泽东诗词集》收入的上述两首五律绝非伪作。  相似文献   

8.
《殉美》一诗构思巧妙,以第一人称记叙了为美而死的人在坟墓中与为真理而死之人的对话,揭示了美与真理的同构,表现了迪金森以美为信仰,以身殉美的心志.前景化分析从语音,语相,语法和语义层面揭示了迪金森如何将深刻的哲理以简练的措辞,生动的形象,清新的节奏表现在诗中,并独具美感.  相似文献   

9.
一堂语文课正在进行.教者原来确定的教学目标是:重点学习现代诗人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这首诗,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爱国情怀,认识"鼓点式"的写作特点.由于这首诗很短小,如果一堂课只学习这首诗,就显得课堂的容量不足,因此,教者准备学好了这首诗之后,再让同学们自学另外两首诗歌.这样的安排可谓四平八稳,无懈可击.可是,当这堂课进行到一刻钟以后,却出现了教者意料之外的事.  相似文献   

10.
魏晋时期同时出现了"以《诗》为经"和"以《诗》为戏"两种矛盾的现象,分别体现了宗经和离经两种相反的倾向性。"以《诗》为经"表现出对《诗》的态度是尤为宗崇的,"以《诗》为戏"则显示出一种戏谑和幽默的态度,二者是不同性质的语言游戏。"以《诗》为经"显然是有汉一代经学意识形态的延续,而"以《诗》为戏"则反映了魏晋之际《诗》文化的新风貌。《世说新语》较为真实地再现魏晋史实,对上述《诗》文化面貌也有很好的记录与反映。在"以《诗》为经"的大文化环境下,"以《诗》为戏"显得相当特殊,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清代科举试帖诗"得某字"中的"某"字的位置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小的争论。本文对《清代硃卷集成》收录的4428首乡、会试试帖诗运用统计法,分析诗作中"得某字"中"某"字的位置,进而发现其在清代不同时期发展变化分布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陶者》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梅尧臣,《蚕妇》的作者是张俞,也是宋代人。诗中反映的内客也不同,但在写作手法上可以找到某些共同之处。两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抨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3.
《湘江舟行》十七首 魏源先后写了十七首《湘江舟行》,是他在不同历史时期舟行湘江之作,现分别注释于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一、《湘江舟行》四首 本诗为1814年作者21岁时所作,共四首。作者于题下自注“少作”,当是随父北上人京途中,乘舟顺湘江而下过洞庭时所作。作者写出湘江两岸的茂林修竹,烟雨迷蒙的风景,也流露出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相似文献   

14.
司空图诗集现存较早版本是明人胡震亨《唐音统签》中的"《戊签》七十四”,辑录司空图诗365首,其中6首在《全唐诗》本中注明为"互见”诗.本文依据多种资料对这6首诗逐一考订其作者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所谓"诗眼",指的是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词句。诗眼是诗的灵气所在,抓住诗眼,便可理清诗歌的情感脉络,就能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诗眼一词最早现于苏轼的诗句:"天功争向背,诗眼巧增损。"(《僧清顺新作垂云亭》)。诗眼是一首诗的关键,因此古人十分讲究炼字,如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讲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苦岭》诗云:"吟安  相似文献   

16.
<正>汪泛舟著《敦煌诗解读》于2015年3月由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敦煌诗解读》为"敦煌诗"解读选本,分上下两卷。全书解读介绍敦煌诗274首,包括杂咏与修禅诗、高(名)僧诗、佛经与道家诗、寓托与别体诗、敦煌古迹与巡礼诗、张氏归义军时期诗、流传敦煌节气诗、流传敦煌编年诗等。本书作者力求以通俗化的现代语言来表达和解释敦煌诗篇的内在意义,并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因此既是一部展现敦  相似文献   

17.
《望天门山》是小学语文第九册《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诗后注释①这样说道":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郭沫若的《炉中煤》一诗以倾吐炽热真挚的眷念祖国的情绪而著称.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年十二月间.作者从五四运动发生前后几年直到写这首诗的时候,一直旅居在日本博多湾上.作为一位敏感的哲人和政治上的革命民主主义者,郭沫若当时强烈地感受到新时代脉搏的跳动,正确地看  相似文献   

19.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儿童版《唐诗300 首》里,收录了一首《送兄》的五言律诗:“别路云初起, 离亭叶正稀。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诗的前两句以景寄情,后两句将兄妹不能同行与大雁可以齐飞相对比,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哥哥远行依依不舍的真挚情谊,读来感人肺腑。意想不到的是,这首诗出自一个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曹雪芹借宝玉之手写了一首题为《(女危)(女画)词》的诗,内容是赞美林四娘的忠义精神,但其中有作者的点睛之笔,它表达了宝玉反封建传统的异端思想,是与作者“赞美女性”的创作主旨相一致的。在情节上这首诗是宝玉在睛雯之死到制作《芙蓉女儿诔》之间的过渡,两诗一为引,一为本,相辅相成,都闪耀着民主思想的光辉,可看成是《红搂梦》反封建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