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院"是欧美大学为在本科教育中实施自由教育而单独建制的组织。从法国的"艺学院"到德国的"哲学院",再到美国的"文理学院",构成了学院组织制度演变的基本脉络。近代以来,知识的性质经历了从古典学术到现代学术的重大变革,相应地,自由教育的内涵也发生了改变,进而导致学院组织制度的结构和功能在法、德、美三国发生了不同的变革。考察学院组织的历史演变发现:采用不同的组织制度来处理高等教育的基本矛盾,形成了欧陆和美国两种不同的国家高等教育体系;自由教育是欧美高等教育的核心,也是研究型大学的心脏;学术转型时期,对旧制度进行创造性转化是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在诗歌传播的历史进程当中,随着诗歌的繁荣,对传播方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同时传播方式的演进也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将针对古代诗歌的传播方式这一问题作历史的、纵向的审视,通过上至先秦下至现代,诗歌传播经历了由传统的传播方式到现代大众传播阶段新型传播方式的骤变,从中透视出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典型代表在人们的接受活动中逐渐由主流到边缘的延迁过程,进而揭示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美学价值为核心的文学走向边缘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文艺传播是横亘于作者创作与读者阅读之间的一个审美中介,是完整文艺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传播方式的不同导致了接受效果的差异。文章在介绍西方现代传播学与文化传播理论的基础上,考察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文艺传播行为及观念,以发现人类传播的演变轨迹及其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指出文艺传播方式经历了语言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三个阶段,反映了其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动态发展过程。文艺传播的进步,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学艺术发生双向互动;新世纪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更应理解和运用好文艺传播这一中介。  相似文献   

4.
人类诗歌创作经历了从口头创作与口头传播到纸媒创作和书面传播方式进而发展到网络写作与网络传播方式的改变。诗歌媒介的改变必然带来诗歌各方面的巨大变革,从写作方式、传播途径、阅读形态、诗歌样式、批评风气到精神品质都发生了全方位的改变,它打破了传统诗歌的形态和美学趣味,推动诗歌创作的繁荣,由此产生了新的美学革命和文体革命。与此同时,开放性的网络诗歌也存在一些由于自由泛滥而带来的弊病和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确立一些规范,以引导网络诗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类传播的历史伴随人类文明的历史。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从大众媒介到私人媒介,传播媒介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深度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虽然不同的传播学者对传播时代的划分方式不尽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影像传播已成为当今社会受众最广泛、影响最深入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6.
著称的"唐宋变革说",以唐末五代为中世到近世的过渡期。但中世、近世及过渡期的划分,并没有突破王朝断限,对过渡期的起讫也存在不同意见,焦点在于不同领域的变革并非同时起步,更非同时完成。这些都涉及到唐宋历史发展的断裂与连续问题。唐代中叶是唐宋变革的起点,宋代是诸变革陆续完成乃至定型后继续向前发展的时期。中唐啖助新《春秋》学,大约在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成为主流的经学范式,其后的发展则是在此基础上新的起步。宋代的唐代文化接受史,展示了唐宋变革的具体历程及新的动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以下三者的内在一致性而提出话语-传播方式(包括传播技术和传播关系)-社会结构的研究路径,认为从话语和传播方式两个层面着力挖掘传统中国社会传播表象后面所隐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就可以揭示出特定时代的话语和传播方式与社会制度的互构关系,认知传统社会制度得以延续的内在社会传播机制,深化传播与社会、文化发展关系研究,在历史的脉络中把握变革中国话语和传播方式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感觉互联网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已经涉及到传播方式的演进对文化的影响。如果以传播方式的变化作为划分的依据,我们会得出与其他划分手段不同的人类的文明史分期,传播学家们曾经这样概括人类在传播方式上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符号和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与书写时代;印刷与书籍时代;大众传播(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时代;网络传播时代。每一种传播方式都代表了一个人类文明时期,当然,每种传播方式的变更也都会引发或伴随社会的重要变革,诸如社会的结构、社会成员的关系与交往方式,甚至包括了人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审美趣味。对于互联网对社会的…  相似文献   

9.
清末至民国时期,我国手工教育在历史变革和动荡的历程中,曾受到过不同教育思潮和教育理念的影响,经历了从"手工"到"工用艺术",再到"工作",最终成为"劳作"的变化过程。在不同历史阶段探索过的经验与教训,对我国当前教育界提出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培养"工匠精神",是有许多启示与借鉴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
报刊发表成为岭南近代小说的一种主要传播方式。是一种改变传统文学传播方式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深刻转换。这种历史转换促进了岭南近代小说创作,带来了这一近代以来中国文学重要文体的迅速兴盛。中国近代文学诸文体的变革与兴盛,也与报刊传播有着密切关联。报刊传播与岭南近代小说兴起的密切关系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中国文学的近代变迁。  相似文献   

11.
正从遮风挡雨的简易房屋,到文人雅士游览咏颂的亭台楼阁,建筑用一砖一瓦、一石一砾的静态风景为人们描绘出了历史变迁的痕迹。随着信息处理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筑这一古老的行业也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巨大变革。"建筑是一个非常传统的领域,从古到今,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有着不同的看法,到现在就进入了智能化建筑时代。"清华大学智能与网络化系  相似文献   

12.
李树全 《历史教学问题》2015,(3):127-129,17
<正>高中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老师们普遍接受了"用教材教"的观念,教师能够依托课程标准,大胆取舍教材,拓展教学内容。历史课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充实,也越来越多元。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突破了长期以来教科书对教师的禁锢,也打破了教材至上的传统观念,将历史教师从封闭、盲从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历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到观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历史教学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13.
"喉舌论"是我国传统传媒体制的一个基本价值支点,从正式提出至今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最初的"耳目喉舌"到如今"党、政府、人民的喉舌",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新闻实践的发展,喉舌论的内涵也不断演变,各阶段的喉舌论体现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在新时期,"喉舌论"正在向知情权保障方面逐渐过渡转移,这也意味着我国传媒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从模仿到变革:教学范式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仿范式"与"变革范式"蕴藏于教学历史发展变革之中,是历史的概念。在教学的本质、内容以及方式等诸方面,"变革范式"都呈现出与"模仿范式"有所不同的新范式。但两种教学范式不是简单的转换,而是从对立走向互补。  相似文献   

15.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聚焦美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位如今被公认为20世纪杰出的文学艺术家的文学声誉和人们对他作品的批评接受历经了从大起到大落,再到大起的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过程."菲茨杰拉德"现象即使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本文通过对菲茨杰拉德的文学生涯与心路历程的剖析和对其主要作品在不同时期的接受情况的综合对比分析,探讨了"菲茨杰拉德现象"留给人们的启示和思索以及"菲茨杰拉德研究热"产生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6.
"唐宋变革"从提出到今天,已经一百年了.一百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唐宋变革"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目前,该理论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前人研究和总结的基础上,对近十年以来"唐宋变革"学术史作一回顾与简评.  相似文献   

17.
学界对民国大学教育的研究侧重西方大学理念、制度、实践等对中国的影响,而缺乏对大学理论文本的研究。有鉴于此,以民国学者对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的导入为切入点,可发现弗氏大学理论的传播与接受是民国教育界的热点论题。民国学者对此既有异乎寻常的多样关注,又有接受弗氏对美国大学的批评而舍弃了作为其精华的"现代大学的理念"的共性。中国传统文化对逻辑理念的轻视及其固有的经世致用精神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民国学者对弗氏思想之取舍,实为导入西方大学理论的典型缩影。它说明外来大学理论在异质文化场域转移过程中存在被接受与排斥之现象,也凸显了学术思想在不同文化场域转换时必然遭遇的文化过滤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台湾,本土言情小说的写作、出版异常火热。从琼瑶到席绢、于晴等,言情小说的流行和热卖成就了众多的言情小说创作者,也繁荣了台湾通俗文学市场。文章探讨了台湾本土言情小说主要的几种传播方式、被广泛接受的社会背景、读者情况等,以期能够管窥台湾言情小说的传播与接受概况。  相似文献   

19.
技术的不断变革使媒体传播发生深刻的革命,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正经历着从传播方式到内容的双重变化。新的传播方式使新媒体展现出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对于民众生活、社会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大学生是网民重点群体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新媒体技术承载的是新媒体事件,网络的影响事实上是网络上传播的事件扩散引发的连锁反应,而此类新媒体事件的传播具有一定的规律,把握分析分类规律,也就能够充分利用新媒体事件对大学生的价值引导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经历了以"双基"为导向、以"能力"为导向、以"科学素养"为导向以及以"化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发展阶段,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化学课堂教学逐步落实的演进轨迹。化学课堂教学变革呈现出价值取向从崇尚知识逐渐转变为关怀生命,教师角色从"为教而教"走向"为学而教";学生主体性从被动接受学习到主动建构学习以及教学内容从注重化学学科知识走向渗透STSE等特征。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变化是化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内在动因,课堂范式的转型是化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外部条件,着力培育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是新时代化学课堂教学变革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