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析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酷好音乐,能弹琴。他的诗歌以及论乐文章的数量也堪称第一。他对音乐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白居易的音乐思想强调教化,崇尚古乐,主张唱情,虽有一定历史局限性,但对今天的音乐研究与发展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华礼乐文化之"乐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祖先进入文明社会的独特创造,在中国传统“礼乐”文化教育中,“乐教”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从中华礼乐文化之“乐教”理论入手,从“乐教”的角度分析探讨儒家的音乐思想,并将其引入我国现存的高等教育,提出在普通高校应将音乐审美教育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的观点,试图通过系统的音乐教育,使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塑造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3.
通过论述东周时期音乐思想领域"倡乐"和"非乐"两大派系代表人物各自的观点和主张以及这些音乐思想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肯定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思想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得出音乐应"以人为本"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儒家“乐教”思想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先秦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将上古“乐教”思想发扬光大,奠定了中国两千年礼乐文化的基石。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孔子以“仁”为核心对“礼乐”进行了理论总结,使之追一步人间化、情理化。孔子不仅对音乐与教育、音乐与政治、音乐的审美、音乐的内容与形式诸问题进行了精辟阐述,还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儒家音乐理论体系,同时提出了把音乐作为教化民隶工具的“乐教”主张。孔子对“乐”最重要的见解即认为音乐教育要引人入善,顺从天道,“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孔子对音乐教化功能的认识可概括为“教成于乐”和“调和人事”。  相似文献   

5.
文章探究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为导入点,分析了音乐与情感、美学的内在联系,与音乐注重个人内心情感体验,尊重音乐艺术自身特殊规律的审美倾向,以及嵇康“声无哀乐”理论的美学基础及文化传承,与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及礼乐教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探究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为导入点,分析了音乐与情感、美学的内在联系,与音乐注重个人内心情感体验,尊重音乐艺术自身特殊规律的审美倾向,以及嵇康“声无哀乐”理论的美学基础及文化传承,与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及礼乐教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儒教与道教音乐思想的异同,对比了《淮南子》、《乐记》两部儒道著作中所主张的音乐观点,分析了儒教与道教在音乐的作用、音乐技巧、音乐欣赏所持的对立观点,以及二者在音乐的表现、音乐的属性方面观点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继承了上古的音乐思想和西周礼乐制度,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先秦儒家的音乐思想理论。他们在肯定音乐的自然属性的同时,又从各自的观点出发阐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他们都特别强调音乐的社会政治教化功能,从而形成了先秦儒家以"乐教"为核心特色的音乐思想。先秦儒家音乐思想之乐教理论,重视音乐的社会教化功能,受到当时社会及此后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它在维护国家统治与调和社会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丽江纳西族洞经音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在历史上几经沉浮,在近年重新获得了大众及学界的关注.作为一种洞经音乐自传入丽江就具有道教音乐本身虚静玄和的美感,但其并非是只具有单一美感的音乐,在内涵上丽江纳西族洞经音乐又注入了儒家礼乐思想,有雅正的音乐追求.在纳西族传承的过程中更加入了纳西民族自身的审美趣味,多用慢波音旋律,用...  相似文献   

10.
在儒家学说作为统治思想的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文人儒者对于"郑卫之音"的评断褒贬不一。孔子对"郑卫之音"的看法一直以来更是备受争议,本文以《诗经》的内容为线索由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仁"、审美主张"中和"为切入点,以儒家音乐思想重视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的历史背景下来谈谈孔子对于"郑卫之音"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