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释学,又称释义学或诠释学,起源于古希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形成了一般解释学;海德格尔则把一般解释学提升到现代哲学解释学阶段。理解与对话构成了现代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伽达默尔认为,视界主要是指人的前判断,是文体的作者和解释者对文本意义的预期表达,被融合的视界即是文本的“原初的视界”和解释者的“现在的视界”,两者之间虽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但通过理解可以把这两种视界融合起来。理解之所以能实现,就在于双方的视界不断融合。在理解过程中,理解者的视界不断与被理解…  相似文献   

2.
解释学,又称释义学或诠释学,起源于古希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形成了一般解释学;海德格尔则把一般解释学提升到现代哲学解释学阶段。理解与对话构成了现代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伽达默尔认为,视界主要是指人的前判断,是文体的作者和解释者对文本意义的预期表达,被融合的视界即是文本的“原初的视界”和解释者的“现在的视界”,  相似文献   

3.
理解是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核心概念,学界对此讨论也很多,但很少从伽达默尔解释学"我-你"关系的角度来探讨其理解概念。本文以伽达默尔解释学"我-你"关系为切入点,从解释学经验与解释学循环两个维度探讨其理解概念,揭示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我-你"关系与理解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即解释学的"我-你"关系体现了理解的内在发生结构与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4.
“视界融合”是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理论概念,伽达默尔将当前视界同过去视界相结合的状态称为视界融合。坚持理论流派在对话中走向“视界融合”的方向,目的是让人们明白每一种学习理论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要轻易地坚信一种理论而排斥另一种理论,在不同理论流派的撞击、解构、重建、创新过程中,走向“视界融合”的新境界,是语文课程理论发展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5.
“视界融合”足伽达默尔现代释义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他认为,对一部艺术作品的理解不应该是要求理解者完全放弃自己的视界去追求作品的那个历史的视界。相反,应该要求理解者拓宽自己的视界,使自己现在的视界与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过去的视界相融合,从而使二者都超越自身,达到一种新的视界,进入一种新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学科教学中来,引入时代活水,对改造传统的阅读教学,实现学生与文本的视界融合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sensus communis”是伽达默尔所看重的西方人文主义的四个基本概念之一,它包含“共通感”和“常识”两个方面的含义,这个概念和另外三个概念“教化”、“判断力”和“趣味”关系密切,是其中的中介和桥梁,它们一起构成了精神科学的真理及其解释学的基础。伽达默尔对这个词的理解既吸收了前人的成果,又纳入一种新的眼光,使之具有了更加深刻的人文主义内涵和解释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视界融合"是伽达默尔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之一,就翻译而言,视界融合的过程就是译者视界与作者视界产生碰撞、互动的过程.通过对爱情诗"A Red,Red Rose"的两种中译本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视界融合"原则在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表明了译者选择视角的客观性的同时,也揭示了复译是该原则的理论要求与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8.
基于视界融合的“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借鉴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理论,从学生的视界-理解起点和角度以及前景这一逻辑出发,探讨“学前教育学”课程内容、过程方法、评价方式的改革,从而促进学生多层面发展,达到无限延伸的学前教育视界融合的境界,以发挥本课程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9.
“理解”是解释学的核心概念。在解释学诞生之初,“理解”主要是指对文本原意的解读,这种对“理解”的认识要求人们追求知识的客观性,有利于人们对人类公认的普遍性知识的学习。但随着解释学的发展,“理解”不再被看作是一种认知方式,而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这种对“理解”内涵的深刻揭示其实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不断凸现。反映在教学上,就是要求人们看到不同理解者所具有的独特视野,通过达到理解双方的“视界融合”来生成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伽达默尔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三大哲学解释学原则中,即“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这些原则在不同程度上对传统译论中“作者本意”、“作者的权威性”和“终极译本”的概念产生了冲击。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人教本"教材向"部编本"教材的过渡与转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从"教"转向了"学",更从简单的"独文教学"转化成"整合型教学",从"文本文字的教学"转化为"在真实情境中的阅读教学"。在此,就以上文所谈到的三点转化来谈一谈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浅薄的看法。一、从"教"转向了"学"的阅读教学在如今运用"部编本"教材进行教学的课堂上,更多地看到的是教师的"导",学生  相似文献   

12.
“视界融合”是伽达默尔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之一,就翻译而言,视界融合的过程就是译者视界与作者视界产生碰撞、互动的过程。通过对爱情诗“A Red,Red Rose”的两种中译本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视界融合”原则在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表明了译者选择视角的客观性的同时,也揭示了复译是该原则的理论要求与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13.
理解与对话——从哲学解释学出发看教师与课程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阐述了教师与课程的关系问题。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是一种意义的创造与生成的过程。教师持有成见是理解课程的前提 ;理解是教师与课程设计者看“视界融合”的过程 ;而对话是双方实现“视界融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一种对文本意义进行解释的主观过程。理解是认知过程及其结果,但翻译中的理解是以文本的意义为对象和内容的。现代解释学论证了前理解对于理解的不可避免性和重要意义。伽达默尔提出了"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等原则。他的视界融合观从理论上印证了翻译中文化过滤现象的历史根源及其存在的不可避免性,突出了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指出了文本重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伽达默尔将现代哲学诠释学浓缩为"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等三大原则,为翻译活动中研究译者的主体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拟用伽达默尔的三大哲学诠释原则,重新审视译坛大家梁实秋的译莎活动,认为梁实秋是在效果历史的理解中,在与莎剧中的古典人文主义思想相遇的融合视界里,以"存真"为标准,努力融合莎氏的视界,寻求"人性"的永恒.  相似文献   

16.
伽达默尔将现代哲学诠释学浓缩为"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等三大原则,为翻译活动中研究译者的主体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拟用伽达默尔的三大哲学诠释原则,重新审视译坛大家梁实秋的译莎活动,认为梁实秋是在效果历史的理解中,在与莎剧中的古典人文主义思想相遇的融合视界里,以"存真"为标准,努力融合莎氏的视界,寻求"人性"的永恒.  相似文献   

17.
哲学解释学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传统古典解释学认为:解释学是避免误解的艺术,理解和解释就是回到本文作者的本意。伽达默尔创立的现代哲学解释学则主张,解释者的历史性是不能消除的,回到作者的本意是根本不可能的,解释是解释者的现在视界与本文所包含的过去视界相融合的过程,因而解释是一种创造。哲学解释学的一些思想同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活动的创造性、主观性、差异性、历史性以及真理的相对性、真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是有一致性的,对于我们冲破追求最终解释的僵化思想的束缚,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任静 《教育艺术》2005,(8):39-40
“视野融合”是德国著名解释学家伽达默尔提出的概念,指的是理解者与理解对象之间在沟通、对话、交流过程中展开的各自视野间的融合:在这一融合过程中,对话双方部改变并超越了各自原有的视野,与对方的视野融合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视野。本文借鉴这个概念,提倡老师和学生之间积极展开不同视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师生间彼此做到最大程度的真诚、接受和理解,进而进行主动的吸纳、消化和整合工作,以求各自超越原有视野,融合形成一种新的、更完善的视野。  相似文献   

19.
伽达默尔哲学思想经历了三次转变,贯穿这三次思想转变的是伽达默尔对亚里斯多德实践智慧伦理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真理与方法》作为伽达默尔的代表性哲学著作,更为典型地体现着伽达默尔哲学思想的伦理学特点.借助国内外专家的哲学解释学研究成果,阐述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核心概念:视域融合的伦理内涵.  相似文献   

20.
"学"和"教",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概念和关键事件。但是,因"师教生学"、"重教轻学"的惯习影响,很少有教师对"学"与"教"的内涵、特质以及孰主孰从、孰先孰后的关系等作系统深入思考。事实上,唯有对"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不是教"、"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学什么更有价值"、"怎样教能更好地促进学"等问题作深刻思辨和清醒认识,学校教育才能实现"重教"向"重学"转型、"为学而教"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