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育人,总的来说就是大学通过"观念形态的文化",如科学、哲学、艺术、道德等来培养文化人、全面发展的人。一般而言,德智兼备、专博相济、知行合一,具有个人的主体性和独立人格是现代文化人的最主要特征。大学文化育人,就是要正确处理大学教育过程中真与善、专与博、知与行的关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2.
李文娟 《考试周刊》2014,(60):36-36
新课改强调语文课堂要更注重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学会创新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性,使之成为人格独立、有个性差异的人。教师应关注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在教学中应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情境,应用情景教学法,帮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本文就以高中语文人教版为例进行列举分析。  相似文献   

3.
尹荣慧 《考试周刊》2012,(26):120-121
现代教育重要的特征就是弘扬人的主体性,主张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培养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每个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得到较好的强化。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这个概念包括四层含义:一是目的主体性,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学生就是目的的主体。二是伦理主体性,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主体,我们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相似文献   

5.
单纯的知识教育导致学生缺乏自主个性和独立人格,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从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要从观念层面寻找解决办法.鉴于潜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正确文化观念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借助潜在课程的研究成果,从建构适当的学校组织类型、开展对话、破除意识形态偏见等方面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念,促进学生自主个性的形成、发展和人格独立.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双轨式德育教育强调德育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班级管理和以教师为主导的全员德育教育模式,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即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道德人格,用描述性的话语来说,就是处变不惊、清醒从容、有所执着、敢于担待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7.
为了推动教师对于"全面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的进一步探讨,提高教师对"全面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互惠性,进一步提升学校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自主学习的心态以及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管治视域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使学生丧失了获得主体性培养的权利,使教育者丧失了发挥主体性功能的机会,也使高校育人功能的主体性被社会所质疑。当代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亟需从"管治"模式转变为"善治"模式,这才有利于多元主体的互动,才能实现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化。第一,要构建高校行政部门学生教育管理的主体性:善政;第二,要构建教育者主体性:承担责任、积极回应;第三,要构建学生主体性:自治。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主体性的人,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人格。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基础的课堂教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关键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在树立科学的学生主体观的基础上,通过诱发学生的学习心向、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主体性的人,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人格.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基础的课堂教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关键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在树立科学的学生主体观的基础上,通过诱发学生的学习心向、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校语文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全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积极的课堂环境中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对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人格上更健全,思想上更具独立创新的精神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一、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化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核心是教师,关键是观念。语文课堂要打破沉寂的局面,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人格品质得到完善,语文教师首先得更新自己的观念。1.人文观念。教育的核心任务是“…  相似文献   

12.
"倡导负责任的教育",就是要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负责,培养健全的人格是"责任教育"的重要方面。人格教育就是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人格形成的规律,利用非直接教育方式,即通过生活、学习、活动中经常化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人格品质的过程。目前,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人格养成存在很多问题,人格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在学校教育中,要通过美育、德育、智育等多种教育途径,共同推动人格教育。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只有调动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才能够很好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浅谈我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4.
走进语文,就仿佛走进美的殿堂。我们要善于挖掘这些宝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一、用历史人物的个性美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个性 人是需要个性的,中学生更应该张扬自己的个性。什么是个性?有的学生认为个性就是时尚,爆炸的发型、夸张的服饰、另类的语言,这才够酷;有学生认为个性就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弘扬人的主体性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体性人格形成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通过对主体性、主体性道德人格的阐述,提出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一些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高校文化功能是大学使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人才培养不仅要有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要有人格精神、理想信念的养成,基于对高校文化功能的深刻认识,针对当前高校出现的文化纷杂、浮躁及文化缺失现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其独立人格的塑造,积极营造良性互动的大学文化氛围,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校文化功能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小学生身心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小学生"教养"教育就是采用间接熏染的教育方式,即通过生活、学习、活动中经常化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学生从小就接受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礼仪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它对学生形成良好人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创新意识,使学生敢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重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及意识"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要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意识。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开展阅读教学进而更好地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增强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呢?  相似文献   

20.
正生命化的教育是要让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享有灵动的生命,在生命化教育背景下,作为当代的幼儿教师,担负着育人与育己两方面的道德使命。在育人方面,首先应做到促进幼儿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生成与确立。俗话说:"三岁看老,七岁看大",一个人的素质应该从幼儿期开始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即独立、理性、自为的道德人格,也就是处变不惊、清醒从容的道德人格,这应当是现时代中国的理想人格,它是把个体人格尊严的确立和对个人自主选择的尊重作为目标。相对一些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