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走和归来是人类两种既相互冲突又紧密联系的基本生存状态和精神要求,也因此成为中外文学重要的原型主题,并在中国现代戏剧中得到了充分显现。中国现代剧作家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归来惧出走"的思维模式和感情定势,崇尚西方出走的文化传统和"在路上"的现代精神,并因社会形势的变化变换表现的侧重点。剧作家对现实使命的关注,使其满足对这一主题现实层面的表达,缺乏形而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娜拉出走"是易卜生戏剧《玩偶之家》提出的女性解放的问题,这一问题在中国现当代小说中得到了进一步阐发。从鲁迅《伤逝》、杨沫《青春之歌》与苏童《妻妾成群》三部作品看出,中国"娜拉出走"的主题,大致经历了这样的演变轨迹,即从"恋爱至上主义"的流产到"革命至上主义"的皈依,再到"生存至上主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人物出走”虽然古已有之,但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位戏剧家象曹禺那样自觉地运用它。从《雷雨》、《日出》、《原野》到《北京人》、《家》,无不描写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出走。曹禺通过人物出走,表现了独特的思想和艺术追求。本文仅从艺术方面来看,认为曹禺剧作是把人物出走作为戏剧因素和结构因素来使用的。出走是一种大幅度的动作,这就能突出戏剧艺术的特性。出走能加剧矛盾冲突,能制造悬念,能把戏剧矛盾由低潮推向高潮,能造成剧情的“动荡感”和舞台的“运动感”,能产生出“陡转”、“跌宕”、“吃惊”等的吸引力,因而,人物出走能收到良好的戏剧艺术效果。由此可知,人物出走是曹禺戏剧艺术的一大建树,是对中国乃至世界剧坛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招贴艺术     
《课外阅读》2012,(18):70
《月升王国》剧情简介:故事发生在英国的一个小岛上。萨姆是一名孤儿,跟随剧团到岛上进行演出。苏茜性格古怪、孤僻,但和萨姆邂逅后坠入了爱河,他们决定私奔。两个孩子的出走对岛上的成人社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相似文献   

5.
"墙"作为一个意象出现在中国古典戏剧中,它的涵义已超过纯粹意义上的地理空间的内蕴,而是作为阻隔与约束的象征包含深厚的文化意蕴,成为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的一道障碍,对他们的自我个性及命运产生了很大影响。逾墙相从,翻墙私奔成为打破封建礼教,追求健全人格,实现个性解放的起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和19世纪末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均是揭露封建专制下的男权社会的代表作品。两部作品在抨击男权至上、撕开封建思想"美好"面纱方面,有着相同的意旨——男女生而平等。贫女和娜拉都有着性格温柔、善解人意的善良品质,都是戏中多重戏剧线索的交汇点。但是,由于她们的出身不同,所处的社会大背景不同,最终的结局自然也不同——贫女委曲求全,娜拉毅然出走。  相似文献   

7.
"娜拉"形象在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娜拉"形象系列在中国现代作家笔下嬗变的轨迹,包括三个阶段,即以"出走"为终点的田亚梅;"出走"后"不是堕落,就是回来"的陈白露与子君;"出走"后实现了自我解放而超越娜拉的梅行素.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戏剧与现代戏剧是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类型,在两个不同源头的戏剧种类中,艺术家在舞美艺术上呈现了各具特色的舞美表达。以古典戏剧《窦娥冤》与现代戏剧《雷雨》为例,从审美角度对比二者舞美形式,透视出中国古典戏剧与现代戏剧在舞台美术上存在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9.
《兔子,跑吧》中描述了兔子的三次出走经历,兔子最初的出走是为了安放他对"家"的恐惧,但最后一次出走却使这种恐惧无处可放。兔子的每一次出走都是在试图安放这种恐惧,但出走的初衷随着出走的深入变得不再可能,兔子的出走成了一种荒诞。  相似文献   

10.
从电影诞生之初,戏剧与电影的关系就为人所关注。经典电影理论时期,在不同年代不同国度的理论家的著述中,关于电影与戏剧关系,有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论述。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电影业也出现了“与戏剧离婚”现象。  相似文献   

11.
女佣叙事是中国现代文学中较为普遍和独特的叙事现象。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女佣叙事总体呈现出模式化的倾向,其中苦难叙事、跨阶层的恋爱叙事和"出走"叙事是常见的三种模式。它们在不同身份和立场的作家笔下有共性,也有差异,承载着多重社会文化功能和作家的独特性思考,也给后世文学中的女佣叙事提供了一定的艺术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在文化交流和文化接受的过程中 ,由于“接受屏幕”的不同 ,经常发生文化误读现象 ,“话剧”这一称谓正是中国对于不同于自身戏剧特征的西方戏剧艺术的误读。从文化交流和文化接受的角度 ,探讨了中国早期话剧在对西方戏剧的接受中产生的种种误读现象 ,从而把握早期话剧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3.
论林徽因小说创作中的“出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意象。林徽因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女作家,林徽因小说创作中"出走"模式的设置反映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极具张力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4.
"戏剧就是戏剧",是尤涅斯库为了强调戏剧形式本体的地位而提出的重要论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西方戏剧理论启发了笔者对中国舞剧创作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思索.本文集中对中国舞剧中舞蹈语言与剧作文本二元分立的现象展开评析,提出打破这种二元关系,尊重舞蹈自身的艺术特性,对建立中国舞剧的独立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一、问题的提出(一)戏剧单元教学实际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高中课本中有两个单元的戏剧。这个分类虽以"戏剧"为目录,但其呈现给学生的只是戏剧文本。戏剧与戏剧文本是有着极大的区别的。如何让语文教学的特性在"戏剧"中体现?如何使学生的审美意识与情趣在"戏剧"中融注贯通?如何让生活冲突与"戏剧"的矛盾冲突得到一个统一的辩识?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把握  相似文献   

16.
汉语中的"教育戏剧"一词最初直译于英国的DIE(Drama in Education),单指学校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戏剧方法,但在当前的使用中却常常发生概念泛化、混淆等现象。为了使未来的"教育戏剧学"能够有一个牢靠的概念基础,在汉语语境下重新定义教育戏剧的概念以增加其外延是从其混乱中突围的一种选择。教育戏剧应该是广义戏剧与广义教育的交集,即通过想象与扮演的方式有意识地再现并传递善的人类经验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7.
教育戏剧与戏剧教育不同,教育戏剧是以教育而非演出为主要目的的戏剧,是作为教育手段的戏剧。在幼儿自发性戏剧游戏活动、以"戏剧"形式为主的即兴创作活动和以"剧场"形式为主的即兴创作活动这三种戏剧类型中,教育戏剧定位于以"戏剧"形式为主的即兴创作活动。教育戏剧在教学上的发展经历了"以人为中心"到"以问题为中心"再到"以科目为中心"的三个阶段。美国偏重戏剧的艺术价值,主要以创造性戏剧为主;而在英国偏重戏剧在教学上的工具价值,强调利用戏剧来统整教学及实现教学目标。教育戏剧在幼儿园的发展形成了两个类别四种形式:在以幼儿自发性戏剧游戏为主的类别中,包含了随机性的戏剧游戏和主题引导的戏剧游戏;在以教师安排的戏剧教育活动中,包含了议题性的戏剧教育活动和创造性的戏剧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8.
复调现象是莎士比亚转型期喜剧文本《皆大欢喜》中的潜在结构,该剧中三种彼此对立又相互平等的多声部,构成了戏剧中心亚登森林的复调叠影。清理复调这一艺术结构在该剧中折射的戏剧观念与时代因素,有助于解读中国当代剧坛先锋戏剧中复调现象衰微的弊端所在。  相似文献   

19.
几米说过:"没有阻力的世界,少了感人的戏剧张力。"在中国戏剧理论和批评中流行一种说法: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冲突是戏剧中矛盾的体现,它包括人与环境的冲突、人与他人的冲突以及人自身的冲突,具有尖锐激烈、高度集中的特点。《孔雀东南飞》作为中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相似文献   

20.
叶芝创作的《德尔珏》与西方叙事诗《特里斯丹和伊索尔德》具有相似性,有学者提出将呐谢与德尔珏解读为爱情的悲剧。但从伦理学视角来看,呐谢、德尔珏以及科纳哈三人之间,在对待爱情、道德以及解决矛盾的方法上更像是伦理戏剧。从作品预设的呐谢与德尔珏的私奔起,整个戏剧便将伦理选择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从各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中,由呐谢与科纳哈所持的不同的伦理价值选择,来展现非理性意志与理性意志的差异性。当然,叶芝所提出的对自我欲望的放纵,偏离了民族情怀,更应该坚守贵族理性。由此来看,叶芝的批判不仅仅是对于戏剧中的三个人物,更是将之与整个人类相对照,丰富和拓宽了作品的教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