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调查了中学生对于校园欺凌及相关规制法律的认知状况,发现中学生能够准确判断校园欺凌现象,但对相关法律缺乏了解,在行动层面上所受的法律约束较弱,在校园欺凌解决方式的运用上受限。结合调查情况,要加强对校园欺凌的法律规制,应从立法的可操作性、法治教育以及多元化的普法途径来增加中学生对相关法律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探讨体育教育对校园欺凌防治机制。研究认为校园欺凌的防治从欺凌事件的当事学生,以及朋辈集体出发,将校园欺凌现象作为一个动态过程研究,并进行整体动态干预与防治。根据体育教育的生命价值教育理论、武术技击实践教学和情感互动仪式链理论,提出体育教育防治校园欺凌的机制和策略:一、体育教育的生命价值教育对校园欺凌的事前预防具有重要意义;二、体育教育的武术技击内容能帮助学生在遇到校园欺凌时做好自我保护;三、体育教育的情感道德互动价值对校园欺凌行为具有事后治愈作用,以及防止欺凌复发。  相似文献   

3.
李春慧  周聪 《班主任》2021,(1):5-8,38
随着校园欺凌事件愈演愈烈,学术界对校园欺凌的内涵、现状、原因以及解决措施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目前研究已从现状调查、原因追溯、措施探讨转向如何预防校园欺凌。防治校园欺凌的目的在于保护生命,因此.有必要从生命教育的角度探究防治校园欺凌的措施。班主任作为班级建设、班级管理的重要角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其工作的重要职责。本研究旨在通过探究校园欺凌与生命教育之间的关系,以生命教育为切入点,探寻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校园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地方,校园有效的安全教育管理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保障,直接关系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近年来,频频出现的校园欺凌现象对整个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到学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基于寄宿学校中学生欺凌现象进行了分析,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借鉴,以有效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社会各界关注学生的生长发育状况、身体健康状况,常常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随着学生不断成长,会产生各种心理需要,但由于家庭的忽视、学校教师的冷漠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心理疾病,特别是农村家庭,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关注甚少,容易让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往往又会导致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面对留守及自闭倾向学生,社会需要及时了解学生情况给予不同的心理疏导,增加对他们的关爱和引导,进而可有效预防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和校园欺凌问题的产生。鉴于此,本文围绕农村地区常见的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策略,两个维度展开详细解读,从而通过心理健康预防策略进而有效防止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和校园欺凌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且不断升级,这一现象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学校教育必须有所作为。思品学科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理性,健全人格,对改变中学生欺凌现象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破坏学校的育人环境。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校园欺凌事件的高发场所。从学校角度来看,校园文化建设被忽视、校园欺凌防治和惩戒机制不完善、生命教育和法治教育缺位、与家庭和社会反欺凌资源合作不充分等是校园欺凌频发的主要成因。本文就学校在中小学校园欺凌预防和治理中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校园欺凌现象越来越普遍,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不到位,社会宣传不到位等等,都可能成为是校园欺凌的致因。如何对学生开展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杜绝类似现象的发生,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的,尤其是道德与法治教师,他们是学生思想认知的引导者,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9.
由于我国针对校园欺凌行为的立法缺失、教育惩罚治理权不足,校园欺凌现象愈发严重,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就社会公共环境而言,学校本身是相对安全的公共场所,但欺凌行为严重影响到校园安全,引起学生恐慌与不安。然而,我国针对校园欺凌行为法律规制并不完善,与发达国家治理校园欺凌"零容忍"的态度相差甚远,无法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有效控制,极大危害学生合法权益,因此,需要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分析、完善立法,从而有效减少校园欺凌行为发生,为在校学生创设相对安全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0.
校园欺凌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某城市中学七年级三个教学班为实验组,以《反校园欺凌》系列校本课为自变量开展教学,采用陈世平翻译并修订的《中学生欺凌行为问卷》为研究工具进行后测。结果显示,实验组与控制组在欺凌发生率、类型、地点、对待欺凌的态度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当欺凌发生时,作为旁观者,在帮助被欺凌者,即同伴干预方面有显著差异。最后,提出了降低校园欺凌现象发生率的八个建议。  相似文献   

11.
年海鹏 《甘肃教育》2023,(23):57-61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校园欺凌现象频繁发生,呈现出欺凌影响广泛化、欺凌感知度多元化等态势,给涉事学生及其所在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文章采用对比组后测准实验研究调查方式对中学生校园欺凌的感知度的影响,研究发现调查方式对被调查者校园欺凌感知度具有显著影响,且个别面谈对初中生校园欺凌感知度正面影响优于传统调查问卷。文章对预防校园欺凌、建设心理安全氛围良好的校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学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中学校园欺凌方式以言语欺凌和肢体暴力为主,网络欺凌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求助方式性别差异化显著;道德因素成为中学校园引发欺凌现象的重要成因之一。这一现象反映出我国中学校园反欺凌治理与道德素养培养的缺失以及家庭、学校、社会对中学生德育和监管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为了从根本上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家庭、学校、社会应尽快建立中学生德育培养体系,形成三方联动的德育模式,合力防治中学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校园欺凌的频发和凸显有其深刻的发生机制:主智主义的盛行致使家庭德育功能弱化;社会化、资本与身份对欺凌行为有多重影响;被规训和惩罚的学校生活对欺凌行为的诱导。然而,当前学校在校园安全管理、学校文化、管教方式三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职、失范,这不仅不利于校园欺凌现象的治理,还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欺凌行为。有效治理校园欺凌现象,必须切实重塑学校文化职能、教育职能及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不断出现且其形式愈加多样化,给中小学生带来严重的身心伤害,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事件处理方式的不当是造成校园欺凌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目前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处理的现存问题表现为: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失范行为存在误导性;教师的被迫性失职行为;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在问题发生时存在压制和推脱行为;司法机关配合不紧密,滞后校园欺凌问题治理;中小学校园欺凌判罚缺乏针对性。构建反校园欺凌共同体需从国家立法层面、社会舆情层面、家庭教育层面、学校教育规制层面、完善校园欺凌三方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情感疏导、保障中小学校园欺凌三方主体未来发展等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张山 《江苏教育》2022,(88):30-31+3
校园欺凌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现象,借以找出预防和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认识校园欺凌、培养良好性情、唤醒生命意识等方面化解校园欺凌问题,全力护航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学校松-紧文化对中学生校园欺凌的关系及作用机制,选取云南省德宏州三所中学的808名中学生,利用学校松-紧文化量表、集体道德推脱量表、集体效能感量表、中学生欺凌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学校松-紧文化可以显著预测校园欺凌;(2)学校松-紧文化与集体道德推脱呈显著负相关,与集体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与校园欺...  相似文献   

17.
采用欺负行为问卷和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中职院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中职生校园欺凌检出率较高,在欺凌类型中排在首位的是言语辱骂,其次是直接的身体攻击;教室和寝室是发生校园欺凌比例最高的场所;绝大多数中职生不曾主动制止身边发生的校园欺凌,且对正在遭受校园欺凌的同学表现出冷漠的态度;老师、父母对校园欺凌的关注与干预较小;中职生校园欺凌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欺凌者在对人焦虑与过敏倾向两个因子中显著高于被欺凌者与未卷入者。应针对这些特点,国家应树立法治思维加强立法工作,学校主要聚焦在教育预防、批评惩罚和事后援助三个方面,家庭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父母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学生自身应加强校园欺凌防范意识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18.
陈清建 《成长》2020,(4):91-92
校园欺凌现象在如今社会屡见不鲜,并且学生的年龄愈加趋于低龄化。在小学阶段,这样的欺凌事件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校园欺凌的表现为语言恐吓、强索、肢体暴力与网络暴力等方面。而影响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因素包含学生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层面。而作为学校,本人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教学实施,对校园欺凌现象的预防及抑制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因此,下文将就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原因及道德与法治课与之对应的策略浅谈一些想法,以期待能改变这样的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中学生校园欺凌问卷、基本共情量表、儿童期虐待问卷对1024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初中校园受欺凌/欺凌现象比较普遍,但不严重,语言受欺凌/欺凌是主要方式;相关分析显示,认知共情与受欺凌/欺凌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5),情感共情与语言受欺凌、欺凌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1),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身体忽视与受欺凌/欺凌各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05);回归分析显示,共情与受虐待经历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初中生受欺凌/欺凌的发生,且认知共情比情感共情具有更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小学校园中的欺凌现象频频发生,女生间 的欺凌现象出现了快速的上升,校园欺凌现象应该受到广泛的 关注和遏制。校园欺凌会对被欺凌者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特别会对被欺凌者的心理健康造成长期的伤害;同时校园欺凌 也会对欺凌者造成潜在的危害,从而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不 利。本文探究了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概念、特点、原因及对策,以 期对遏制校园欺凌现象有所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