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释学是以理解为研究对象的。理解的旨趣在解释学的发展进程中发生了悄悄的转向,形成了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的分立。就其本性而言,作为解释学研究对象的理解是对文本的理解,而作为哲学解释学之研究对象的“理解”本质上是对历史的认识;解释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具体科学,哲学解释学属于哲学。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但两者的区别是基本的,是两个不同的学科。  相似文献   

2.
新解释学及其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解释学虽然象旧解释学一样仍然以研究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为主要目标,但它几乎在“解释学并不是一种获得真理的方法”这个观念的支配下改变了每一个解释学命题的传统意义。新解释学为“成见”和“循环”正名,并把它们归结为理解活动的本质,由此获得了一种历史意识。由于确信人是通过语言拥有世界的,语言问题就成为新解释学的灵魂。这些见解导致新解释学否定了西方传统的理性观,表现在它不再承认理解的确定性和解释的客观性。由此,新解释学被认为具有强烈的后现代性。从本质上看,新解释学意味着一种丧失了客观性的世界观,这就表明新解释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冲突是根本性的  相似文献   

3.
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传统解释学还是现代解释学以及批判解释学对于理解都有许多论述和讨论。传统解释学的代表狄尔泰认为:理解就是使客观存在的本文意义结构得以自然展现的过程,是理解者在心理上重新体验他人心理的过程,是精神的复制和重构的过程。他提出了“自然需要说明,而人必须理解”的著名论断。在现代解释学的开创者海德格尔的心目中,“理解”具有了更普遍的意义。在他看来,理解已经不是主观意识的认识活动和功能,而是基础和条件,有意识的认识活动是从理解中发展出来的。理解还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  相似文献   

4.
哲学解释学教育学三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笛卡尔认识论把理解当作心理和智力过程,哲学解释学理解观认为理解是人类存在本身的基本规定,二者的分野是哲学解释学教育学得以推论的依据。哲学解释学教育学涉及教育目的、教育对话、权威-反思-解放、学习和教育理论-实践关系等范畴。哲学解释学的“居间”精神对讨论如何为哲学解释学教育学定住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雷春华 《考试周刊》2014,(76):157-158
<正>一、解释学概述解释学又称为"诠释学",解释人们如何理解,揭示的是人类精神活动中的"认识"问题,是对意义理解与解释的哲学研究。多数文献把解释学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三次转向的解释学理论:第一次转向是"圣典式"的理论方向。这种解释学流派以19世纪哲学大师施莱尔马赫等人为代表,是方法论导向的解释学。在施莱尔马赫看来,解释学的目的是寻求文本及作者原本意义,即初始意义。他认为,文本和意义之间必须一一对应,  相似文献   

6.
解释学,又称释义学或诠释学,起源于古希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形成了一般解释学;海德格尔则把一般解释学提升到现代哲学解释学阶段。理解与对话构成了现代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伽达默尔认为,视界主要是指人的前判断,是文体的作者和解释者对文本意义的预期表达,被融合的视界即是文本的“原初的视界”和解释者的“现在的视界”,两者之间虽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但通过理解可以把这两种视界融合起来。理解之所以能实现,就在于双方的视界不断融合。在理解过程中,理解者的视界不断与被理解…  相似文献   

7.
解释学,又称释义学或诠释学,起源于古希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形成了一般解释学;海德格尔则把一般解释学提升到现代哲学解释学阶段。理解与对话构成了现代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伽达默尔认为,视界主要是指人的前判断,是文体的作者和解释者对文本意义的预期表达,被融合的视界即是文本的“原初的视界”和解释者的“现在的视界”,  相似文献   

8.
解释学:对理解的理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解释学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一门研究理解问题的学问 ,对学术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本文从解释学的研究对象、理解的结构、理解的目的、理解的条件、理解的性质、理解的方法几个主要方面对解释学理论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评论 ,并附有必要的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门关于理解与解释的学科,解释学的"理解"范式对认识比较教育的学科特性有所启发。从解释学视角看,比较教育研究就是对"客教育"的理解与解释。解释学对比较教育的研究主体、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结果等都有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解释学循环是解释学的核心问题。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对于解释学循环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理解和解释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上升到了本体论高度。已经实现的理解构成前理解,并作为进一步的理解扣解释的基础,二者形成一种循环关系。海德格尔反驳那种认为二者是循环论证的指责,并进一步主张前理解、理解和解释之间构成的解释学循环关系,所袁征的正是作为有限性存在物存在着的人根本的存在特性,为人所特有。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思想,通常意义上的理解过程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循环关系得到了阐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