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由张爱玲小说重新改编的电影会越来越多,这是张爱玲小说研究的新领域,也是诠释其小说的新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色·戒》与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对比二者的艺术技巧和方式。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有特定的表达效果和目的,故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要进行文体分析,了解其表达意图,从而决定译文文体的处理策略。本文以张爱玲小说《色·戒》及其蓝译本为分析对象,分四个层面/类别(词汇类、语法类、修辞类、衔接+语境类)进行讨论,揭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取舍。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叙事进程值得研究.《色·戒》显性进程围绕暗杀、被暗杀、死亡等情节展开,而造成王佳芝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则成为一种隐性进程.在情节发展的同时,还存在贯穿文本的另一种叙事动力,即女性主义和消费主义等为主导的隐性叙事动力.这一明一暗的两种叙事运动并列前行,相互之间形成对照、对抗和互补的关系,从而产生强烈的叙事张力.  相似文献   

4.
《色·戒》是张爱玲后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冷峻的文笔和出色的心理描写揭示了乱世中复杂的人性和情与欲的冲突。在风云动荡的大时代里,张爱玲依旧给自己的人物留下了人性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从1977年《色·戒》小说的发表到2007年《色·戒》电影的上映,其引发的讨论一直与政治历史叙述有关。由对小说女主人公王佳芝的精神分析入手,探究张爱玲在小说中如何用"人性"书写瓦解政治历史叙述,继而探讨张爱玲的政治历史观。可以看出,"人性"书写是张爱玲对政治历史叙述的逃逸之路,是另一种政治性表现。  相似文献   

6.
<色·戒>一方面体现了儒家对尘世的热爱思想,另一方面体现了对儒家精神的背叛,是一部探讨人性善恶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7.
小说《色·戒》被李安改编成为电影引起了轰动效应。张爱玲的原作带有明显的女性叙事的特点,这是由作家的性别决定的,表现出女性对传统男权主义的解构。李安的电影,却不自觉地将小说诠释成为一个男权主义文本,并且带有浓厚的后殖民想象。  相似文献   

8.
小说《色·戒》被争安改编成为电影引起了轰动效应。张爱玲的原作带有明显的女性叙事的特点,这是由作家的性别决定的,表现出女性对传统男权主义的解构。李安的电影,却不自觉地将小说诠释成为一个男权主义文本,并且带有浓厚的后殖民想象。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及李安根据其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由于作者审美个性的不同以及小说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差异,导致小说与电影版《色·戒》在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艺术表现技巧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杜娟 《文教资料》2010,(14):90-91
针对李安的《色·戒》,褒贬不一。本文作者尝试从相互抵牾的观点中跳出来,从王佳芝的情感角度解读《色·戒》,具体从王佳芝对邝裕民的精神之恋及对易先生的身体之恋入手,剖析王佳芝的爱恋行为。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小说<色·戒>讲述了一段不该发生的爱情,王佳芝的心有不忍与易先生的残酷无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我们看到了在爱情失衡的天平中王佳芝的可怜处境,同时张爱玲也借小说表明了自己对胡兰成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电影《色·戒》在编剧、表演和摄制等方面精密雅致,几近完美,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动情的故事纠葛在很大程度上遮饰并合理化了关于女性身体被神话化、被过度展示、被色情化聚焦和遭受暴虐等问题.消费时代关于女性身体的诸多流行观念造成了女性的身体焦虑和审美误区.关于女性身体的诸多矛盾言说和现实状态,使女性主义文化批评陷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语境和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电影《色·戒》的艺术形象王佳芝为分析对象,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其命运可以得知:正是爱与恨的双向缺失和灵与肉的双重煎熬共同导致了生与死的残酷置换。王佳芝飞蛾扑灯式的灵肉冒险正是她爱的需要所致,因此她的悲剧命运具有必然性。爱天生就与侵略、死亡密切相关,王佳芝不幸用生命为此写下了一个悲伤的注脚。  相似文献   

14.
电影《色·戒》中有七场麻将戏,涉及了上海女人的一切生活。男女主角的情欲、女主角的女人味和老上海的生活氛围,都是通过这七场麻将戏展示出来的。可以说,麻将戏不仅是整部电影首尾呼应的镜头,还是各场戏的衔接之处,更是电影里人物心理、行动的写照。  相似文献   

15.
针对李安的<色·戒>,褒贬不一.本文作者尝试从相互抵牾的观点中跳出来,从王佳芝的情感角度解读<色·戒>,具体从王佳芝对邝裕民的精神之恋及对易先生的身体之恋入手,剖析王佳芝的爱恋行为.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的《色·戒》和苏联作家拉夫列尼约夫的《第四十一个》共同关注了革命中的女性角色,在他们的写作视野中,女主角陷入了爱情与其承担的使命之间的二元对立的生存困境。拉夫列尼约夫笔下的玛留特卡为国家至上,而张爱玲笔下的王佳芝则是爱情至上。两人相同境遇的不同展示,显示了作家对革命中的女性爱情及其命运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17.
电影《色·戒》自上映伊始就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一度构成了华语世界的文化奇观。张爱玲在叙述中表现出了对于女主人公王佳芝的极度偏爱,并通过叙述视角与叙述时间,帮助展现王佳芝作为女性的生存困境。李安则通过对叙述模式的改写,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张爱玲原著中的女性视角,完成了对于电影中每个人物的人道主义关注。  相似文献   

18.
作为晚期风格的代表,小说《色·戒》对于张爱玲来说,是强有力的女性书写的体现。张爱玲从女性的视角出发,用精致的笔法表述女性的困境。在谍战的故事话语中,王佳芝因为女性主体性的缺失而陷入自身身份的认知困境之中,并最终完成了从“猎人”到“猎物”的身份转换。  相似文献   

19.
影片《色·戒》在影坛大获成功的同时,其在大陆被删节的12分钟色情和暴力镜头更引发了受众极大的关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娱乐版面出现了大量讨论12分钟的文本。就该现象,从“性的话语”和“性别认同”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经过分析发现,在影片商业效应和12分钟被删片段传播效应的背后,是女性话语的缺失,女性的身体和身份都只是男性意义网中的一个符码。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对佩许纳《色,戒》法译本的评论,有四部分。首先讨论法译本篇名。第二部分列举译本t-十处误译和漏译。第三部分比较法、英、德、意诸国译本,举出原文中因语言文化差异而无法翻译的例子,藉以阐明文学翻译的困难。第四部分通过原文和译本对读,发掘众译者同时误读之处,进而探讨原作者写法。比较原文和译本的差异,有助辨认及理解某些文学作品中微妙的伏笔。误译有时也能提供有用的资料,具备特殊的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