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宜宾学院学报》2019,(9):109-115
"九七"和"CEPA"的签订这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香港电影中内地女性形象的变迁与重塑:从1984年《似水流年》里塑造的"阿珍"到"九七"回归后人文关怀下刻画的底层女性,再至"CEPA"后全新女性形象。历经数次变迁,最终香港电影实现了对内地女性形象的正面塑造和对大陆的形象认同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2.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国家形象与政府行为、社会景象、国民素质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国际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多极化的国际政治格局,要求中国应当基于提高政治法治认同而塑造法治政府形象,基于缓和国际政治矛盾而加快塑造和谐社会形象,基于多元国际交流、促进国际政治合作而塑造良好国民形象,进而构建良好的国际形象,参与新的国际竞争与合作。  相似文献   

3.
儒家家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如果说儒家学说与人格是集团的、社会的、政治的,那么道家学说与人格则是民众的、个人的、隐士的。金庸武侠小说的人物塑造表现了对儒家人格与儒学人性论的反动,而对道家学说与人格则表现为极大的认同。同时金庸小说还极力展示人性的正邪善恶同体共生及其相互转化的复杂性,从而形成并表现人本主义人性论,张扬人性。  相似文献   

4.
儒家家说是中国传统化的主流,如果说儒家学说与人格是集团的、社会的、政治的,那么道家学说与人格则是民众的、个人的、隐士的。金庸武侠小说的人物塑造表现了对儒家人格与儒学人性论的反动,而对道家学说与人格则表现为极大的认同,同时金庸小说还极力展示人性的正邪善恶同体共生及其相互转化的复杂性,从而形成并表现人本主义人性论,张扬人性。  相似文献   

5.
异国形象创造是对一个文化形象的塑造,它体现了个体与群体对异国的认知特点,具有跨文化、跨种族写作的特点。作家对异国形象的创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创造者的文化认同/身份在形象创造过程中起着关链作用。异国形象创造是确立创造者主体性作用和重建自我文化认同的一个过程。作为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异国形象创造自始至终都体现了认同与颠覆两极的张力作用。  相似文献   

6.
《五柳先生传》是初中语文课本里的一篇文章,是作者陶渊明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陶渊明安贫乐道的心态。我们的小作者读后却另有一番感受,她的观点你是否认同呢?  相似文献   

7.
《福乐智慧》是维吾尔古典文学作品的代表,成功塑造了四个人物,其中隐修者觉醒的形象与汉族隐士形象十分接近。通过隐士角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古代维吾尔族就已经和汉族一样,探索出了入世和出世两条精神道路。其苏菲主义隐修的出世道路对于当下人们追求福乐知足的生活,抵御三股势力的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具有思想盾牌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英国作家詹·格·巴拉德在《太阳帝国》中塑造了沉默的中国人形象,他对战争阴霾下的上海的描写,是为了借对"他者"的否定和批判肯定自身。巴拉德对中国形象的塑造采取了意识形态化的策略,在他建构的中国形象背后,则是对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困惑,还有隐蔽的帝国主义思想和殖民意图。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一直留给大家简单淳朴的农民和隐士形象,近来却常被阐释为陶渊明形象存在“外在表面”与“真正隐蔽的天性”的双重性差距。但所有陶潜形象的感知我们只能从他留给我们的文本及相关的文本中获得,而其形象的复杂性并不是从文本结构之外揣测获得,而是文本本身就有直接真挚的表达。他的诗歌不仅仅塑造了一个单纯的农夫和隐士,也真实地揭露了他渴望知音的孤独、对死亡命运的悲叹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家精神等等,他理智上疏离尘世,情感上却又时常亲近。陶渊明常通过负面的言说方式来表达他的诗性感受。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小说《边城》问世之前,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文学作家的作品一直主导着当时的文坛,这些作品向世人展示的是一个否定意义的中国形象;沈从文在《边城》中则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肯定意义的中国形象——作家通过对湘西自然山水之美的描写,通过对湘西人善良人性和纯朴民风的展示,特别是通过对湘西人诗意性格的刻画,塑造了一个诗意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