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女英雄传》虚构了一个封建家庭的兴盛,这"虚构"是以儒家思想、忠孝节义、伦理纲常为准绳的。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分析来揭示儒家伦理对女性意识的压制规约以及在这儒家伦理背后潜在的男性意志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中国以封建父权宗法制为核心的社会形态下,"家"是中国女性赖以生存的全部空间。她们被封建伦理和传统生活模式束缚其中,失去了接受教育、参与社会工作等种种权利。多数人一生过着依附他人的生活,仅限于"侍奉翁姑"、"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家庭职能。旧道德伦理体系还严格规定了两性在家庭中地位——"夫御妇,妇事夫",无条件顺从男性被视作天经地义的秩序,也是妇女最高的道德准则。于是在传统中国,标志着亲情的"家",却也是束缚女性自由发展的根本桎梏。  相似文献   

3.
林海音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大都以自己的人生阅历为素材,书写北平和台湾的人与事,特别是她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女性身上,以女性的爱情、家庭、婚姻等生活为内容,讲述了女性命运的困苦与不幸,揭示封建伦理对她们鲜活生命的桎梏与戕害,行文中漫溢着女性的悲剧意识,表达她们要做“人”的愿望。  相似文献   

4.
张晟 《考试周刊》2013,(43):38-38
本文意在探讨《琵琶记》中封建伦理关系的矛盾与消解,并由此形成对作品意义的深入探究,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讨论封建伦理关系的发展概况,其次探究矛盾与消解在作品中的体现,主要包括"孝"的内在矛盾,封建家庭中的女性矛盾,忠孝的矛盾及礼教与人性的矛盾,最后形成对作品意义的现代思考,主要从封建文化的角度分析矛盾存在的合理性,以及作品中矛盾与消解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刘晓娟 《文教资料》2007,(33):10-12
封建伦理道德,形成了一张对女性控制的无形大网,"夫为妻纲"这种单方面的从属关系衍生出的规范非常多,弊端更是不少。元杂剧作家将这种绝对男权的弊端在家庭伦理悲剧中突出地表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6.
《醒世姻缘传》表现了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的颠覆,女性彻底降服了丈夫,反对公婆的权威,开始在封建婚姻和家庭中占据主导权。女性叛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时代思潮令女性朦胧觉醒,男人本身软弱令女人看不上和金钱对传统夫妻伦理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论薛宝钗人格的自我实现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洪宇 《保定师专学报》2002,15(1):39-40,45
薛宝钗是封建贵族家庭达到自我实现需要层次的女性,她的行为具备了“自我实现者”的种种特征,但她深处封建末世,受到进步的、落后的种种相异思想的冲击,表现出矛盾的行为,自我实现需要难以满足。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道德展开了全方位的抨击.五四女性作家用她们的创作表达她们对传统家庭伦理的批判态度.她们的小说为妇女解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家庭伦理在社会伦理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中的家庭伦理主要包括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两部分,并且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儒家思想的家庭伦理虽然维持了封建专制,但是其中的很多"精华"颇具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依据太平天国拜上帝教的"天下一家"的理论,以往学者常常认为太平天国家庭伦理道德的核心是平等观念。我们认为要真正了解太平天国的家庭伦理道德的实质,应该抛弃太平天国家庭的宗教概念,将视角转向洪秀全的凡间"小家庭",也包括太平天国普普通通的个体家庭,通过这些凡间家庭的认识,才能真正了解到洪秀全的家庭伦理思想,把握其内在本质。从宗法关系、家庭道德规范、夫妻关系、家庭男女角色、家庭异性关系和家庭伦理关系等方面看,在洪秀全的小家庭中实行的仍然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洪秀全的家庭伦理道德观是以男女大防、授受不亲为中心的,在宗教的幌子下,甚至比封建伦理道德更为落后和残忍。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从小成长在特殊的家庭背景下,这对她笔下女性形象的产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她笔下的女性所追求的只是证实自己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抑或只是想在尘世中得以安身立命之依靠,却最终以演绎一段人生悲剧结尾,体现了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禁锢下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本文通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她笔下的母亲与儿女的关系,并从她的几部代表作中来分析其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2.
张恨水笔下的冷清秋和曹禺笔下的蘩漪都是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的女性,两人身上流露出来的女性意识反映出旧社会家庭关系的矛盾冲突及上流阶层在精神、道德、伦理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体现了作者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反抗和批判。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从小成长在特殊的家庭背景下,这对她笔下女性形象的产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她笔下的女性所追求的只是证实自己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抑或只是想在尘世中得以安身立命之依靠,却最终以演绎一段人生悲剧结尾,体现了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禁锢下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本文通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她笔下的母亲与儿女的关系,并从她的几部代表作中来分析其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在婚姻关系中的自由权利一直被漠视,这种状况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仍无改变。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后,为发动妇女参加边区建设,将妇女从传统的封建伦理束缚中解放出来,通过实施《晋察冀边区婚姻条例》等新的婚姻政策,彻底改变了旧的婚姻制度下无婚姻自由、男女不平等、包办买卖婚姻等封建陋习,女性的自由婚姻观念得以确立,妇女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地位得到极大改善。  相似文献   

15.
杜丽娘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成功塑造的女性形象,在她身上寄托了作者的至情理想。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使深居闺阁中的她冲破了封建伦理的束缚,大胆的去追寻爱和幸福,她成为了中国古代女子与"命运"抗争的先驱和代表。同时,她又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人性的舒展和理学的禁锢在她身上交织着。情与理的矛盾冲突,直指封建社会下程朱理学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从其人物形象中透露出的对人性和生命的独立的思考,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立足于当下也有颇多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6.
《飘》中思嘉的人物形象向来是评论的热点。从文学伦理学角度看,她当时的伦理环境对于女性是十分恶劣的:无论在爱情婚姻上、经济上,还是社会地位上女性都从属于男性,没有独立自主的权利。然而,思嘉从这三个伦理困境中做出了与传统女性不同的选择:选择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婚姻,当家庭的经济支柱,当有社会地位的新女性。虽然从表面看这些选择都不符合当时对贤惠妇女的标准,但它们却都是以保全和发展家庭为前提的选择。思嘉的勇敢与坚强使塔拉庄园在战争中得以保存,她本人也在男权社会里争得一席之位。结合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思嘉是个敢于打破伦理困境,做出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伦理选择的女强人。  相似文献   

17.
"男主外,女主内"是近代社会的家庭伦理模式,它要求女性争做贤妻良母。娜拉本意要做贤妻良母以实现自我,"假冒签名"事件却令她做不成,所以才离家出走了。婚姻中许多难题,不是能一走了之的,人生需要相互担待,相互包容。伦理的规范和法律的规范可以数学式地复数存在,生活亦需要含糊暧昧,娜拉的出路在于及早回头。  相似文献   

18.
赵薇 《华章》2011,(17)
苏童小说<妻妻成群>中颂莲是一个男权社会中奋力抗争、渴望获得新生的女性,然而她却在陈腐的封建家庭中越陷越深.颂莲的命运、她的抗争、她的自我放运都时当代大学生的人生选择提出了警示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网络热词"女汉子"现象引发人们对现代女性性别角色的新关注和新思考。基于"女汉子"一词的历史缘由和社会内涵,分析了传统男权社会束缚和新时代男权观念等对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女汉子"人格建构的影响。然后从家庭和社会职场伦理引导入手,就实现女性主体的自主构建,扬弃传统伦理的禁锢;消除传统男权意识的束缚,重构家庭美德伦理;建立社会伦理的支持系统等三个方面为新时代女性人格特质建构获得突破口和新视角,为两性平等提供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托尔斯泰和曹禺笔下的安娜和蘩漪是一对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敢于反抗压迫,敢于离经叛道的妇女形象。她们作为反抗封建伦理道德的典型代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变革时期旧家庭关系的瓦解及上流社会精神、道德、伦理方面的危机,充分体现了两位作者对旧社会封建伦理道德的抗议和批判。同时作者对这两种女性性格的动态塑造,赋予了两位女性形象真实的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