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优秀分子,但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思想政治的弱点,主要表现为:一是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思想有待于提高和巩固;二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卑心理;三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应有的竞争意识;四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崇高的理想和追求。认为克服这些问题对于促进少数民族的人才培养十分重要,在对策上应做到:第一,要把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放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第二,要大力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时代精神;第三,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第四,要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促进我国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民族团结和长治久安。高校要不断改变教育理念,完善教育环境,拓展教育功能,创新教育平台,研究教育策略,找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与结合点,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以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前途和各民族人民的切身利益和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息息相关,更是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富强,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现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设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努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及时高效地解决问题,从而促进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新疆地区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和重要前提,在我区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等内容的教育,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切实担负起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任。  相似文献   

5.
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归属意识和趋同感。当前国家认同教育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教学实践中取得长足进展,同时也凸显出了在"形式与内容""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上的脱节的问题。本文以外语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主体,探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路径,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民族团结及国家稳定。  相似文献   

6.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培养合格的少数民族预备大学生的有效途径。"四个认同"教育是贯穿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向,是课程现实作用的体现之一。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和国家的归属感和向心力,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围绕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属性,以专题化教学为主要形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课堂内外的参与度,强化"四个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7.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基本素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诸方面与汉族大学生相比,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应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意识,紧密结合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途径或方法对他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提高其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对民族院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和重要前提,在民族院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开展校园活动等途径,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等内容的教育,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切实担负起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任。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人数逐渐增多,但是当前的大学教育中,高校忽视了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甚至任其自由发展,降低了高等院校国家责任意识。这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及各民族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都十分不利。因此,本文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特定研究对象.全面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研究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因素,探讨构建国家认同的教育新途径,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偏激的民族认同倾向,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积极作用,对于我国现阶段促进民族稳定、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文化自信”被写入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坚定文化自信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开展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相关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事关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事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民族文化结构角度讲,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从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上升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从文化性质角度讲,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将文化自信根植于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这个内核,两者最终统一于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分子。如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仅关系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更关系到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的长治久安。本文以“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视角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珠三角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日益增加,基于有着不同生活学习经历、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教育问题逐渐被社会所重视,并成为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五十六个民族的团结融合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珠三角地区民族团结工作的开展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定和谐。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通话的教学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至关重要,本文以西安交通工程学院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为样本进行调查,显示相关具体现象和问题,从心理认同角度出发提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此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为提高我国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民族教育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与新中国成立以来召开的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作出的正确决策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5.
<正>全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增强“五个认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深度交融的基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要求。加强南疆农村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进一步提高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帮助南疆农村少数民族大学生弥补就业短板,让南疆农村少数民族大学生快速融入社会,增强其参与社会市场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教育具有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的双重属性。我国少数民族以及其他社会群体的教育始终是与国家统一的教育政策结合在一起的,特别就高校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维而言,其始终走在国家关注的主体教育视野之内。高校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的目标指向,即诞生于“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视域下,围绕普通高等学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民族生思政教育这一主体,旨在寻找出符合民族高等教育规律、体现民族高等教育特色且可创新性地实现“美美与共”这一高校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运行模式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孙学元一、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我国是一个拥有近12亿人口的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2%,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  相似文献   

18.
朱丽娟 《考试周刊》2011,(45):188-189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高校作为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重要阵地,应当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群体中先进分子的培养教育,将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  相似文献   

19.
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在新形势下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这些具体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民族情感、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有重要影响。作为民族地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对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团结有着重要影响。需要通过多种途径的国家认同教育,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理性认识和处理全球化与国家认同的关系。这对于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精神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