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阻滞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关系和谐的诸多因素。构建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关系一方面应着眼于培养和提升人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应促进主体之间的交往和对话,使之达到思想上的和谐和现实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间性具有三个特征:平等性、交互性、多维性。充分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间性的特征,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间性具有三个特征:平等性、交互性、多维性.充分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间性的特征,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都拘囿于"主体——客体"二分的关系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认识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主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确立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主体间交往思想是本项研究的指导思想.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走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以及主体和客体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文章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社会功能出发,研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论述关系主体的意义,阐释关系客体的内涵,为研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奠定社会理论基础,为提高其有效性创造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6.
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以及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基于主体间性理论的视角,从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内容、手段三个方面思考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揭示了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师生主体双方的交往缺失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本文试从主体间性的视阈来探讨如何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主体间性哲学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对象化活动转向交往活动,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丰富并且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论。  相似文献   

9.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场革命([1])。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前沿理论,为研究带来了全新视角。通过理论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元理论得到了拓展;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解决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此,本文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分析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阐释其发展的时代要求,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究其实现路径,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教育过程中共在的主体,以语言、教材、技能、活动等为中介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与互动,促使主体间相互理解、共生共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的交往实践活动。开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认识论维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贴近现实生活,从价值观维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方法论维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交流沟通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1.
浅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凸现的一个范畴,以其上下文关系可译为或理解为主体之间性、主体际性、主体(观)通性、共(多)主体性、主体间本位等[1](P86-91)。笔者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西方主体间性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的主要内容是规范一个主体(教育者)怎样与另一个完整的作为主体(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通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期在新形势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主体间性作为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联系在一起,并科学地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形成现代和谐关系下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对传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扬弃,成为正确处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新视角,同时也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有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坚持正确的教育原则、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建构理想的教育模式等方法来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  相似文献   

13.
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主体同性理论的角度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我们正确地认识思想政沽教育的主体,理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等,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说角,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间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揭示了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师生主体双方的交往缺失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本文试从主体间性的视阈来探讨如何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间性原则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问题的出现是主体性问题探究深化的必然结果。现今世界是交流的世界,作为主体的人们在交际中展现出来的主体间性,事实上是一种交互主体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和学生两种主体的交往过程,所以主体间性原则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的两个基本要素,只有同时发挥各自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主体间性理论的出现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曙光,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也打破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力量不平衡的状态,使两者重新回到了平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理论是对教育规律认识的深化,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引,同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本质理论、内因与外因理论也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主体间性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前沿和热点课题已经十年有余,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呈现了由肤浅化、零散化向深入化、系统化转变的趋势。研究主要探讨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转向意义、理论基础,实现途径、施行条件、独特规律与基本特征等。目前对施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及现实意义的认识高度一致,对其基本特征、实现途径及施行条件的探索比较全面,对其内涵及主客体的认识不断深化,但存在深入性与系统性不足、批判性与质疑性不足、应用性与可行性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主体性认识论作为其哲学基础,以注入式灌输构成其实践背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马克思的实践认识论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理论基础,完整灌输论也要求注重交流与沟通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主体间性教育的提出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文章阐述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并提出了主体间性视野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途径,以期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