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2年7月,日本的明治天皇病逝。同年9月,在天皇的葬礼之日,曾在日俄战争中名噪一时的陆军大将乃木希典以切腹的方式殉死。这个事件在当时的日本社会引起很大轰动。不少人将此事作为宣扬“武士道”精神的绝佳材料,而著名作家森鸥外先生却通过自己的作品《阿部一族》对于当时在军队和武士遗族中仍有很大影响力的殉死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在本作品中,造成阿部一族灭族悲剧的原因有很多,不但封建时期的殉死制度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李彤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1,(5):126-127
电影《七武士》是"电影天皇"黑泽明于1954年的经典作品之一,其成功地塑造了七位性格迥异的武士形象,深入人心。《七武士》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正是我们当今社会中不同身份地位人群的典型,七位士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七种色彩,印证了七个人的性格特征。"和以处众,宽以待下,恕以待人"的博大胸怀,是他们在乱世中所表现的沉着仁爱的共同写照,同时也是很多人在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所缺失的,这正是《七武士》在今天所体现出来的对现代社会人文关怀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6,(10)
本篇论文旨在以日本纪录片《穷忙族》为例,通过其镜头语言表达及背景研究,分析日本在社会人文类纪录片的叙事学手法并且从中得出有益于我国人文类纪录片发展的经验,改变自身单一的叙事学表现方式,制作有自身叙事特色的纪录片。 相似文献
4.
主语省略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汉语和英语中均有所使用。本文以影片《最后的武士》中英文字幕为例,研究分析英汉双语会话中的主语省略现象。研究结果表明:英语主语省略主要出现于祈使句、并列句和非正式文体中;汉语主语省略主要有泛称指、祈使句、不言自明、自我陈述和重复出现五种情况;英汉两种语言在主语省略上的差异主要存在于运用场合、使用频率、类型和理解难度上。 相似文献
5.
巴哈提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8,(1):20-21
《哈萨克族民俗文化》专著中记录的哈萨克族民俗事项丰富多彩,是作者多年调查和积累的成果,也是哈萨克族生活历史的真实记录。哈萨克族民俗不但丰富了中国文化,同时也给世界文化作出了贡献。该书是作者将哈萨克族民俗文化对世界的展示,特别是资料索引部分对1879-2005年间有关哈萨克族研究成果的整理,是对学术界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校园英语(教研版)》2016,(3):241-242
克劳德·麦凯是20世纪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锋,黑人解放运动的最早支持者之一。《如果我们终有一死》是他最著名的诗歌之一。本文运用现代文体学理论,从表层结构变异,深层结构变异现象和过分规则化现象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增加对该诗的理解和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7.
将鲁迅《伤逝》与森鸥外《舞姬》作对比,解读《伤逝》的空白部分,探寻鲁迅《伤逝》中的留白构思。 相似文献
8.
梁柱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1)
《暗夜舞蹈》是郭小东的《中国知青部落》三部曲中的第三部,自2001年出版后,得到了文学界高度的评价。本文着重从追寻昨天的传说:另一种视角的营构和向死而生、青春死亡的另类书写这两个独特的角度来阐述《暗夜舞蹈》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张进标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0,(3):116-117
笑言的长篇小说《没有影子的行走》是摹写全球化语境下东西方文化冲突下人物命运的移民文学样本。留学生们到加拿大开辟新的疆域来实现自我,但是,他们的感情世界里依然充满了对故土的依恋、对文化的归依和浓厚的母语情结。 相似文献
10.
11.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8,(5)
《魂归阿寒》的主人翁美少女纯子放浪形骸、周旋于年少的渡边淳一和几个成年男性之间,但全身心的奉献换来的是一次次重创,绝望无助的天才少女选择了死亡,像樱花一样短暂而绚丽,给人们留下了迷惑、惋惜和无尽的反思,本论剖析纯子狡猾、背叛、好色、高傲诸多丑恶面的背后隐藏的人物特性,以及作家的生死观和美意识。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史诗一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以西方的史诗概念来衡量东方农业民族的史诗。史诗本应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诗体叙述。对于东方农业民族而言 ,农业史是史诗的重要内容 ,土家族的《摆手歌》提供了东方农业民族史诗的范例。据此 ,《诗经》中讲述周人的起源史、农事史、迁徙史、西周开国史的叙事诗 ,是周人史诗的主体部份 ,相关的颂神诗则是史诗的副歌。周族的史诗并非只有已经被人们认识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为数不多的几篇 ,《七月》、《周颂》、《大雅》及《小雅》中的部分颂神诗是周人祭祀祖先、演唱祖先史迹的诗歌 ,是周人史诗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何晓霞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51-52
广西作家凡一平的新作《上岭村的谋杀》,是他回归到乡土小说创作的一部力作。在小说里,作者以他一贯擅长镜头似的语言描述,采用了多角度的叙述手法,把一场村子里的谋杀案为读者精心编制出来。 相似文献
14.
杨玉花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69-70
鲁迅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站在时代的峰峦之巅,以其犀利的目光俯视人生百态,洞察世间痼陋,面对几千年封建文化铸就的沉滞历史,毅然掮起思想启蒙的重任,对旧文化所作的透辟的剖析中显露出深刻的批判,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把揭露的矛头指向一个足以消蚀人的精神与肉体的封建文化系统这个黯然灰冥的黑洞。孔乙己是由腐烂发霉的封建科举文化制造出来的可悲的殉葬者,丁举人则是这种文化的自觉的维护者,在社会关系中构成了对立的两级,但作为封建贵族文化的追求者,却在相同的精神内部的关系上,用各自的行为方式作出了不同角度的否定,从这一点来说二者又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5.
据蔡永贵先生“母文表义“这一理论,剖析了《说文解字》所收录的婴、缨、瘿、瘿、鹦、嘤、樱7个“婴“族字,写成了《试析“婴“及〈说文解字〉中的“婴“族字》一文,发表在《巢湖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上。在此基础上,本文补析、论证《汉语大字典》所收录的《说文解字》以外的璎、巊、撄、孾、孆、蠳、瀴等22个“婴“族字,论证它们是以本义“妇女戴的颈饰“或特定引申义“环绕、缠绕(于颈)“、“小、弱“的“婴“为母文,加上若干表示具体事类的偏旁如“玉“、“山“、“手“、“子“、“女“、“虫“、“水“等为外部标志而孳乳分化出来的“母文外化字“,并把这些“婴“族字与母文的关系用表示意于文末。 相似文献
16.
付前进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31-34
族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表征因素。杨庭硕的《人群代码的历时过程——以苗族族名为例》一书认为,研究民族的族名,首先要了解其历时性的变迁过程和共时性的存在现状,针对民族族名特点,具体对该族名进行分类,然后根据现有资料确定族名研究的可行性,并确定分析主题。这个过程既是该民族族名研究的过程,也是其民族文化梳理的过程,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民族的发展脉络,对了解民族的文化历史,增强民族认同,促进民族识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结合渡边淳一的婚恋观,来解读其三部作品--<爱如是>、<雁来红>与<失乐园>中的三位女主人公相似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陆勇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6):44-46
安德森和福克纳都是美国现代文学著名的作家。由于都是在相近的时期,相近的政治社会环境(社会高度工业化及蓄奴制的没落)下进行文学创作,因此,两人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有相似的倾向。特别是安德森的《林中之死》与福克纳的《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在表现爱与死亡这些主题中,他们在视点,题材,结构,象征等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9.
倪意之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4):107-110
《将军族》是陈映真早期的代表作品。结合作者生平、成就及近来学者对《将军族》的研究成果,重点从人物形象入手,分析了文中两个小人物从相互隔离、相互排斥到彼此理解、渐趋融合的心灵递变过程,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下层那些受侮辱、被压迫人们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揭示了作者渴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的良好愿望。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