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亨利·詹姆斯"小说与绘画同道"的观点,运用空间叙事理论,对其国际主题小说《黛西·米勒》的空间叙事形式进行探讨.研究发现詹姆斯在小说创作中借鉴了绘画艺术中的空间概念,他以地志空间画意书写为媒介建构文本描绘空间、以地志空间文化因子驱动的情节设计建构文本纪事结构空间、以路径意象为认知媒介建构文本意义模式隐喻空间.詹姆...  相似文献   

2.
《远离尘嚣》是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系列的真正开始,也是哈代的第一部成功之作。与他前期的《绿荫下》和后期的《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相比,《远离尘嚣》具有独一无二的过渡性特征。本文着重从主题、风格、爱情三方面具体分析小说所具有的这种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对于地点和风景的建构是殖民话语强加并维持殖民统治的重要策略,地点和风景描写是殖民再现的手段,在殖民话语中非洲被建构为"黑暗的中心",其象征意义甚至取代了其真实存在。重新描绘风景并赋予其新的想象空间是后殖民作家的反抗策略之一。阿契贝的《瓦解》描绘了伊博族田园生活美景,颠覆了康拉德及其欧洲文学传统所建构的"黑暗的中心",促使人们反思景物描写中蕴含的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呼啸山庄》为研究对象,为探寻小说哥特式特征的表现,立足于叙事学相关理论,从叙述视角、叙述者、叙事时间及非叙事性话语四个角度出发,通过具体深入分析文本表层艺术结构中叙述技巧的运用,揭示其对于体现小说哥特式特征的特殊作用,认为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采用精妙的叙事策略所建构的哥特式特征有助于凸显作品崇高的人性复苏主题。  相似文献   

5.
《远离尘嚣》发表于1874年,作者是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这部作品是“性格与环境小说”的第二部,与第一部《林荫下》相比,其大不相同之处是,田园风光的描写几乎不大见到了,代之的则是刻意描写的人生,亦即发生在穷乡僻壤的笼罩着悲剧色彩的人生,它着重说明,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纯朴的人们的生活原来也不是纯朴和平静的,它有着狂风暴雨般  相似文献   

6.
严歌苓的《扶桑》、《小姨多鹤》和《第九个寡妇》等作品及其评论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但她的第一部英文小说《赴宴者》的评论却几乎为零。《赴宴者》的叙事话语颇具特色,叙事话语模式通过直接引语与自由直接引语的交替使用,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更能体现小说的主题意义。表面上小说似乎描写了社会及人性的阴暗面,充满了对人生的失望。事实上,小说具有潜文本意义,这种潜在的主题意义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小梅体现。因此小说的基调不完全是悲观的。  相似文献   

7.
严歌苓的《扶桑》、《小姨多鹤》和《第九个寡妇》等作品及其评论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但她的第一部英文小说《赴宴者》的评论却几乎为零。《赴宴者》的叙事话语颇具特色,叙事话语模式通过直接引语与自由直接引语的交替使用,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更能体现小说的主题意义。表面上小说似乎描写了社会及人性的阴暗面,充满了对人生的失望。事实上,小说具有潜文本意义,这种潜在的主题意义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小梅体现。因此小说的基调不完全是悲观的。  相似文献   

8.
《宜宾学院学报》2017,(1):77-83
《故事新编》以"油滑"的笔调游离于历史与现实之间,鲁迅杂糅进的现代意识使小说文本呈现出主题上的多义性和复杂性。小说建构了英雄人物/普通民众以及古代先贤/传统文化立场两种话语表达模式,其营造的历史向度和空间维度纠结于鲁迅发掘的人的思想意识存在的历时困境。《故事新编》依旧承载着鲁迅惯有的话语启蒙,并且也映射出作者自身思想上的困惑。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至新时期以来,《青春之歌》的接受者主要从三个角度来展开解读:社会历史批评立足政治阶级立场,集中探讨小说的主题与思想内容;文本批评围绕文本各要素,对小说的情节、人物及叙事模式加以关注;女性主义批评则结合性别意识与心理分析,从女性话语、知识分子文化心态赋予了小说新的解读空间。  相似文献   

10.
以空间性切入法国作家弗朗索瓦兹·萨冈《你好,忧伤》的小说文本,从而关注其与自由意识之间的关联。自由主题是《你好,忧伤》中的核心,空间表征对于自由主题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小说主人公塞西尔在外省度假别墅空间内的生活方式展现了战后一代自由意识的发展与时空观念的变化,安娜的到来将她所代表的巴黎上层社会资产阶级固有观念引入外省空间,两者针对“松林少女”的行为的观念冲突,凸显了战后一代自由意识的存在主义色彩。空间的营建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完善了人物形象的结构,体现了战后法国文学表征与历史、社会观念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商洛学院学报》2017,(4):91-96
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电影《沉默》依据日本天主教作家远藤周作的同名宗教主题小说改编。在小说与电影中,创作者均用大量笔墨书写、呈现神甫洛特里哥视野中的神圣风景——大海,将"海的沉默"视为"神的沉默"回应主题。结合基督教在日传播史、"文学—电影"改编中的神圣风景与殉教,以及人本主义地理学视角下艺术作品中风景的分析可以看出,被建构的神圣风景承担着异质文化间沟通媒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围城》是一部以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病态畸形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幽默而辛辣的讽刺小说。作品的叙事话语风趣诙谐而寓意深刻,承接着鲁迅暴露国民性的主题。其含蓄蕴藉的象征,精辟的比喻,辛辣的讽刺等照示了《围城》的话语特色,增强了文本细读方法解读其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3.
强烈的感官性为莫言小说打上了鲜明的风格标记,而嗅觉作为感官经验的一部分,在小说叙事中具有叙事、美学、话语等重要意义。文章以《天堂蒜薹之歌》为例,以文本中的气味描写为中心,将嗅觉感官作为载体,通过厘清小说中的人物心理活动与气味变化的关系,探索隐于气味描写之中的深层寓意。  相似文献   

14.
在小说文本《红字》中,霍桑以其独特的象征手法及真实而细腻的心理描写,给读者叙述了一个发生在北美殖民地时期的悲剧故事。一百多年来,这个文本以它的主题多义性带给读者多种解读以及无限的想象空间,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经典。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部较早描写革命的作品,吴组缃小说《山洪》通过朴素的描写展现了农村的生活和农民的思想转变,体现了早期革命文学集体记忆建构的试验性特征。从《山洪》的创作出发,分析文本所建构的主要内容,可以管窥中国早期革命文学集体记忆建构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语文的文本教学要与学生的写作实际有机结合。要努力做到学好语文、写好作文。以鲁迅小说《故乡》为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缜密设计,首先要让学生进入小说所营造的环境氛围,只有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所描写的时代舍拍,才能把握住作者寄寓于作品中的情感底蕴。然后,从小说的环境描写中学习如何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景物描写;从小说的肖像描写中学习如何抓住人物特征人物描写;从小说的结尾议论中学习如何让文章结尾富含哲理。让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灵活地、创造性地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写作之中。  相似文献   

17.
《喂——出来》是日本著名短篇小说家星新一创作的一篇科幻微小说,被收录在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的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下)中,就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深度解读文本,说明作者正是通过对这样的人物群像的描写,揭示了现代社会人活着的悲剧性根源和存在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秦云 《海外英语》2012,(2):219-221
奈保尔的《米格尔街》是对加勒比地区特立尼达被殖民历史的书写。小说展现了畸形社会下弱势群体的悲哀与人物命运的乖蹇。该文从叙事学之叙述话语角度出发,将文本细读与分析相结合,探讨了小说叙述话语的深层意义、引述语的直接音效、非标准式英语和克利普索小调的视觉成像,以及小说修辞上的特色。指出小说叙述话语的巧妙运用正是叙述主题得以深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远离尘嚣》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成名作.该作品以多塞特郡大荒原的自然环境为创作背景,隐含表达了哈代内心独特的荒原意识.本文以认知诗学为指导,拟从隐喻角度出发,研究意象和事件的关系、人物描写及其关系,分析探讨《远离尘嚣》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喻意、环境喻意、荒原意识及其荒原主题背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嘉应学院学报》2016,(9):66-70
《繁花》借以吴侬软语的韧性与情致,遵循再现世俗生活的内在逻辑,进而展现小说中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小说中,"不响"与"饭局"为文本提供了饶有形式的留白空间和象征化空间,从中隐喻人们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的焦虑意识。在此,以精神分析学中的"焦虑"及"焦虑的防御机制"等内容为基础,分析小说中人物焦虑的原因及表现,以此来探讨作者试图建构个人话语以抵消焦虑意识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