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发展,加之新兴文化的冲击,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渐不能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文化需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面对新的形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强而不能有任何削弱,必须进行创新而不可裹足不前.”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总结时下大学生流行的交往载体SNS网络的基本特点,并以此透视出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以期探索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虎妈"现象透视中西当代教育理念的确差异很大,如一个重由外到内的后天教育,培养整齐划一、统一思想的集体主义成员;另一个则重由内到外的引导或启蒙,顺人之先天特性,主张人的自由发展和人格独立的宽松式教育等。在此基础上,文章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去厘清教育理念差异背后的当代中国人性的特征:如重人之社会性,轻人之与生俱来的抽象本质;确信人之可塑性,忽视人之先天特性和不可塑性;强调人是集体中的一员,忽略其自由个性的一面等。  相似文献   

3.
辩论不仅是语言之辩,更是逻辑之辩,逻辑是辩论的核心。辩论以逻辑思维为前提,逻辑思维是辩论的思想基础,辩论是逻辑思维的外在表现。辩论是由立论和反驳两个基本环节构成的,立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辩论的成败。辩题是双方争辩的对象,对辩题的逻辑分析又构成了全部辩论准备的出发点。论题是辩论的核心,论题是否清楚明晰、独特新颖,是辩论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辩论中要取得主动权。必须讲究逻辑策略:要坚守己方的逻辑底线,注意恰当使用描述和定义的方法,保持攻守平衡.必要时要善于运用诡辩。  相似文献   

4.
蓝极速网吧火灾事件已经过去了,但它留给人们的思考远没有结束。抛开黑网吧缺乏管理的因素,两个十三四岁的孩子纵火杀人这个事件本身就值得人们从心理学上深思。从表面看,蓝极速网吧火灾是一起报复案件。但是,当深入了解这两个犯罪少年的身世和犯罪心理后,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是社会和家庭的矛盾促成了他们畸形心态的形成。他们既是害人者,也是受害者。学习差的孩子以及家庭出现问题的孩子在学校、社会的大环境下往往处于被忽视或缺乏帮助的境地。他们的心理成长是不健全的。两个纵火的孩子都来自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其中主犯宋春的父…  相似文献   

5.
王朔可谓当今家喻户晓的一位高产作家,对于王朔的作品,几乎从青少年到老年,可能都会看过他的一两部影视作品,如《我爱我家》、《渴望》、《编辑部的故事》、《一般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顽主》等。这些作品可以说是红遍整个中华大地。甚至连北大中文系的张颐武教授都说:今天的大众文化其实是王朔和王朔的作品召唤来的。为什么这样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却被大多数作家和知识分子冠以"痞子作家"并成为争议最多的作家呢?他又是以怎样的写作风格去征服广大读者的呢?人们喜欢他作品的原因在哪里?他对中国近20年的文坛又作出了哪些影响呢?为什么他惯用的创作手法会也在作家群中掀起一层层波澜呢?甚至连他面对媒体那赤裸裸的狂言也一度成为了流行语的代言人,而文坛上对王朔褒贬不一的评论中,我们又可以窥探出当今中国社会与文坛及文化现象的什么问题呢?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青少年成长,流行文化,精神文明及追星族现象的成因等多视角对这种现象作剖析。指出,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种流行文化现象,它关系到青少年健康成长,全社会对此应倍加关注。  相似文献   

7.
透视池莉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池莉现象形成的原因,探讨了池莉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指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文艺作品的生产和销售都受市场规律支配的环境中,作家如何在作品的文学性和大众化、商业化之间探索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池莉作品畅销、池莉人的走红、以及圈内外对池莉评价的反差现象进行全面关注 ,探因寻源。指出这些现象的出现正映射出当今文化市场及审美走向 ;文艺的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的失衡 ;文学作品、读者与评论家存在的某种错位  相似文献   

9.
透视体罚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常见诸于新闻媒体,已成为屡见不鲜的新闻。四川省某学校三年级的4名女生,因未能按时到校午休,被班主任老师派男生鞭笞20次。2000年5月22日,陕西省某小学一位李老师在检查作业时,发现自己星期五布置的56道数学应用题,有8位同学没有完成,就让完成作业的18位同学在讲台上分别打这8名同学10个耳光,结果每人的脸都被打肿了。湖南省某校1名初二年级的男生,因故未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先被老师在脸上扇了一巴掌,接着又被老师用教鞭打得太阳穴流血,最后被强迫跪着听课……这些令人怵目惊心的案例,是本人从有关报刊上信手拈来的几例。尤其值得人深思的是,教师体罚学生由行为“野蛮型”的动手打人,伤及学生身体的“体”罚,向“文明型”的不动学生一根毫毛,却伤害学生心灵的“心”罚过渡。如:冷落、孤立、讽刺、挖苦、白眼……致使学生畏惧上学。面对这一件件令人发指的摧残学生身心的恶性事件,人们不禁要问,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为什么屡禁不绝,花样翻新?其原因何在呢?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以后,特别是中国画的传承进入学院制教育以来,以吏人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绘画好古、尚意的文人画风,逐渐让位于西方崇尚个性、重视写实、倡导写生的现实主义绘画方式。于是力图摆脱程式化的传统摹古法则束缚,强调自我表现和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石涛,自然就成了新一代山水画家首选的理想学习目标。而黄宾虹热的形成,是改革开放以来注重形式感、抽象性、符号化的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理念,逐渐为广大中国画家所接受,素描、速写式的写实水墨画道路逐渐受到质疑,因此,明显具有象征意味和抽象笔法的黄宾虹山水画自然成了当下试图进一步走向现代的中国山水画家们首选的参照目标。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逐年的提高。然而,一个不为人们重视的社会现象——流浪儿暗潮.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滚滚而来。据有关部门抽样调查统计,近10年来,社会流浪儿总数达百万,为前30年之总和。沿海某开放大城市,1991年到1993年涌入的流浪儿达5万人次,是建国后30年的2.5倍。流浪儿与日俱增的势头,不仅给我们社会  相似文献   

12.
择校现象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择校现象透视呼和浩特市第三职业高中李西庚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择校现象已形成一种气候,与择校生相伴而行的是学校收取高额“赞助费”,少则几千元,多则数万元。社会各界对此反响极大。国家有关部门三令五申,明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不许择校,更不...  相似文献   

13.
补课现象透视本刊记者如今,节假日还有多少时间真正属于孩子们?假期,我们走进校园,走进师生中间,所见所闻令人震惊,发人深思!补课,中小学师生沉重的包袱步入假期的中学校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假期,离孩子们是愈来愈远了。像往年一样,今年寒假伊始,同学们刚从...  相似文献   

14.
去年,本刊曾陆续刊登了《空间智能决定成就大小》等多篇文章,系统介绍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以及“空间智能”“人际智能”等几种智能,颇受广大读者的欢迎。我们将从本期杂志开始,继续刊登相关文章,完整介绍多元智能理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小学生厌学现象受到广泛关注,学生厌学情绪背后有诸多家庭教育问题,家庭关系及家庭结构的失衡、简单粗暴和过度督促等错误的教育模式、家庭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和教育中缺乏目标引导等,都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减退乃至厌学的重要因素。父母需增强意识,积极改善教育模式,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6.
张新 《现代教学》2013,(6):25-25
在网上查找有关暑假作业的内容,我惊讶地发现教师们设计的暑假作业琳琅满日,应有尽有。在为教师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的同时,我也有莫名地怅然,因为还有一连串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为何放暑假?为何布置暑假作业?怎样才能设计出更合理的暑假作业?透过这些问题,我沉思暑假作业背后的东西。支撑着纷繁多样的暑假作业的是暑假作业设计者在教育观念上存在的差异。我认为,当前暑假作业设计主要透视出以下类型的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17.
最近,班里组织了一次21世纪的中国我作主的主题队会。我的原意是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出发,发现身边的变化,感恩为幸福生活作出贡献的人,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事先将活动主题告诉学生,请他们在课外准备,一周后举行队会。  相似文献   

18.
镜头一:聚精会神的学习上课铃响之后,A老师准时走进教室。他像往常一样,打开事先准备好的课件,学生也打开了自己的笔记本。A老师开始播放课件,学生们都在奋笔疾书,A老师更加卖力地播放课件。突然,A老师一反常态地提问:谁能告诉我,什么是‘信息’?环  相似文献   

19.
案 例一次,我到图书室去借杂志,顺便了解了一下教师的阅读情况。图书管理员对我说起:学校订阅的教育教学杂志平时并没有什么人翻阅,可是每逢学校组织教学研讨会或主题队会等活动时,教育教学杂志就会供不应求。我听后并未多想,还觉得这是合情合理的正常现象,它说明教师对学校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十分重视。过后,我与其他主管领导说起这件事时,他们也觉得很正常。据我了解,多数教师也认为,集中阅读是合情合理的。后来,我参加了“学校管理自我诊断”课题组中的“学校文化自我诊断”子课题组。在学习研讨的过程中,我们开始反思学校里的一些司空见…  相似文献   

20.
潘文新 《江苏教育》2013,(23):23-24
<正>从县中的视角看待"二中现象",有点尴尬,但或许有不同的发现,因为同一个县域中"二中"与"县中",办学上似乎是天然"竞争对手"。毋庸讳言,正是"县中"过于强大和垄断,才造成了"二中"的衰弱;而今天议论"二中崛起"时,说明有的地方"二中"已对"县中"的形成了压力和冲击。我认为,教育发展历经"县中现象",而走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