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艳 《小学生》2013,(10):38-38
小学科学课的科学味不浓,这是科学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小学科学课的科学味呢?每个学科都强调学科味,例如:数学课的逻辑推理性、艺术课的审美性等。科学课也有其与众不同的鲜明特点,它主要体现在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解决科学问题,对所观察或认识到的自然现象进行合理解释或说明。要让科学课充满科学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教室环境、课堂语言、课堂游戏设计与应用、板书设计。一、环境的布置,营造科学味《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应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科学教室作为  相似文献   

2.
教育不应被科技发展所裹挟,"批量生产"、速度效率等不是教育的本质诉求,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科学课堂作为小学科学教育、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主要形式,应当通过独思、留白、等待、感染、呼唤等方式体现慢艺术,从一个新的角度让科学课堂更有弹性,科学教学更具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探索儿童的科学"是近年来小学科学改革的方向。"趣理课堂"的构建正是此理念下的教学实践。趣理课堂是既有儿童味又有科学味的课堂。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从五个维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五个维度即教学目标有精度、教学内容有广度、教学过程有深度、教学语言有效度、教学评价有温度。  相似文献   

4.
<正>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以科学探究为重要的学习方式"、"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帮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双手解决问题……亲身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每一个环节中,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科学素养。曾宝俊老师认为,一堂精致的好课应该有三味:其中"科学味"是第一点,"科学味"是说在科学课上要像科学家那样真枪真刀地做科学,像模像样地做。不要让学生觉得今天是在做游戏,而是在做研究、写报告。科学课上的"科学味"落实在课堂  相似文献   

5.
我们想要通过新颖的、合理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真正让物理课堂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高效课堂,并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事求是态度和思维创新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我们应该在日常教学 中体现出物理课堂的生活味、实验味和思维味。  相似文献   

6.
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感受科学学习的魅力。实现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的高效化呢?阐述了趣味性课堂教学、走出课堂学科学、走进实验室学科学三种方式,促进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自主研究与科学素养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渠道是课堂,但课堂教学不应成为唯一途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能选取与学生的个性、能力相适应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性地进行探究。可以让学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阐述了像科学家那样自主研究,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细节决定成败"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却深刻地体现出了细节的重要性。同样,在科学课堂上,雕琢细节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一、在"说"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靠什么来引导学生发现、探索、解决问题呢?教学语言自然是串起整个课堂的关键。但是人们常常忽略教学语言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影响,殊不知,教学语言不仅能够反映出教师本身的科学素养,也会在耳濡目染  相似文献   

9.
<正>科学教学的生活化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相符合,要求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让科学教学变得生活化。但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仅仅将学生局限于狭小的课堂中,教学内容过于死板,学生科学课程的学习没有任何的活力和生机。因此当前小学课堂教学首先要提高教学的生活化程度,通过生活知识和素材来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0.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教学的目标和结果,又是科学教学的主要方式。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直接决定着科学教学的有效性。PISA对科学素养的内涵和评价有其独特的理解和做法。分析PISA科学素养试题的编制特点,对于当前小学科学课堂中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具有独特的启示作用和积极的实践意义:引入STE(A)M理念,体现科学探究活动的学科整合性;采用生活化问题,体现科学探究活动的任务情境性;采集数据化现象,体现科学探究活动的证据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伴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一线教师们积极地思考探究适合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理念。我们希望改变科学课堂那种“鸦雀无声”的现状,让科学课堂“动”起来,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让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得到充分的实现。我们可以通过创造生活情境,提倡合作学习,关注基础学习,运用赞赏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做到“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12.
伴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一线教师们积极地思考探究适合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理念。我们希望改变科学课堂那种"鸦雀无声"的现状,让科学课堂"动"起来,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让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得到充分的实现。我们可以通过创造生活情境,提倡合作学习,关注基础学习,运用赞赏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做到"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13.
教学分析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认为,不仅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要强调教学环节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出发,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训练。同时,凸显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协作思考、协作操作能力,训练学生动脑思考提  相似文献   

14.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培养仅靠课堂上的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应从多角度、多途径出发,为培养科学素养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科学道德修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些平台上自由驰骋,养成自主探究的好习惯,从而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5.
<正>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在科学探究中实现的。科学探究活动贯穿科学课的整个过程。为使科学探究活动有效顺利进行,让加分钟的科学课堂更高效,结合《能量的转换》教学谈一下我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王淑珍 《考试周刊》2012,(56):177-178
在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下,合作学习正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但课堂上的学习怎样才具有有效性,怎样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已成为困扰课堂效率的主要问题。本文从教学经验、反思,科学分组,制定方案,以及评价等方面阐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让"边缘人"去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相似文献   

17.
张超怀 《教师》2020,(9):119-120
探究学习是科学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然而当下课堂,时常看到学生"走过场"式的探究场景,这样的课堂样态导致科学课程基本理念无法真正落地,学生研究科学的兴趣备受打击,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也就成为空谈。经过实践研究,要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在课堂上可以为学生搭建"对话"平台:①让学生与问题"对话", ②让学生与活动"对话", ③让学生与伙伴"对话", ④让学生与自己"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思考,在"对话"中提升,帮助学生叩开探究之门,走进科学"真"探究,为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奠基。  相似文献   

18.
科学课堂的形态直接决定着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规格与水平。科学课堂应具有生长性,用"生长"来定义,是一种教育观的改变,即课堂彻底转到了"学生立场",而且赋予了学生生长过程中的生命意义的建构。创设生长性的课堂就是倡导师生以"享受科学"为核心,互动互促,让学习与人的生存、发展真正连接起来,从而使科学教学更富人情味;让科学课堂返璞归真,走出因追求新奇而造成的虚伪美丽;让学生把学习当作内心需要,成为认识生活、服务生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目标,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在科学素养的诸方面中,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是最核心部分。科学态度是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倾向性,是他的科学价值观的外在表现。科学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它往往以科学精神为载体,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活动和外在表现,影响着人们对科学知识把握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20.
科学课程标准的特点和我们的认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在表述《科学》(7— 9年级 )课程标准 (实验稿 )制订依据与背景 ,阐明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标准整体设计必要性以后 ,着重对《标准》的特点 :整体设计课程 ,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突出科学探究 ,体现科学本质 ,注重学生发展 ;加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教育 ;内容标准的分学科领域表述与层次结构 ;体现指导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和体现课程体系的整体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分别作了介绍并概述了作者对此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