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实践观视阈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人类实践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失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即科学的实践观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始终,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对其彻底而严整科学理论体系的界定,也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说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及其属性等马克思主义观的根本问题。可以从理论特征、社会理想、理论品质和政治立场四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科学的概括。这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立足于当代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思想 ,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深刻地阐释了他的科技发展时代观、科教兴国战略观、科技体制改革观和科学技术创新观等主要思想观点 ,从而形成了其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思想理论体系 ,为我国科技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的实现 ,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技术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又会反向决定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二者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在中国化的进程之中,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上又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的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各自提出具有创新性的理论论断。当今世界高新科技蓬勃发展,现代经济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近年来,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在悄然崛起,因而进一步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与发展、进一步明确科学技术的作用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文化观之称为"观",就在其既以哲学的视角观察和思考文化问题,又以文化的视角充实和发展哲学问题,两者互为中介而融合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新文化观,它包括文化存在观、文化实践观、文化价值观。文化存在观认为,"三"是文化形态存在的基本方式,包括生活形态的文化、生产形态的文化、生命形态的文化;文化发展的三维属性,启示我们去把握三个不同等级的规律,即落后民族文化建设规律(个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特殊)、世界文化建设规律(普遍);科学技术的三维方式,包括作为生产力的科学、作为生产关系的科学、作为生产方式的科学。文化实践观认为,"三"是文化实践的基本方式,即教育创造了独特的三维方式,包括作为社会实践的教育、作为经济实践的教育、作为人本实践的教育;文明进步可归纳为三维类型,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理想追求包括三维境界,它以追求和谐、追求创新、追求幸福为最高境界。文化价值观,是指通过对商品内在的价值考察(客体)、对认识选择的价值分析(主体)、对行为规范的价值判断(主客体),从而揭示出人文生活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体系是解放全人类的价值追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三个基本要素的统一体,是以全人类的解放为最终目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国际关系,阐述和揭示国际关系现状和发展规律的学说.构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必须以现代民族国家为基本分析单位,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依据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揭示当代国际关系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相似文献   

7.
陈兰 《华章》2012,(12)
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主要表现为:确立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曲折探索中误入歧途;新的辉煌,即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历史命运得出的最主要启示是要清醒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要深刻地领悟马克思主义的主旨;要真正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当前,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发展的时代要求是重视并科学解决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问题,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新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倡导践行着一种新型的民本思想,党的十七大对它作出了集中概括和全面阐述。这种民本思想的提出有其特定的实践基础和历史过程,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她有益的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是其直接理论源泉。这种民本思想的特征是:以"三为民"思想为其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以科学发展和促进和谐为其根本要求,以切实重视并解决民生问题为其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指导,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既要反对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代替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要反对以西方文化的“和谐“观代替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观念及其建设目标与任务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文明发展的理论,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转型规律的历史性把握,也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实践凝聚和理论提升。在理论上把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把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并列,并提高到科学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一个组成部分,将极大地促进和增强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