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宠 《文教资料》2013,(32):94-96
宫泽贤治是日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诗人与儿童文学巨匠,有日本学者形容他的作品都“处于一种长眠的状态之中”,有人说宫泽贤治的死意味着巨大的“诞生”。本文将通过对宫泽贤治的生平,童话形成的环境与先天条件以及当时的文艺思潮的考察来探讨宫泽贤治童话的建构及其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2.
宫泽贤治被誉为日本的国民作家,他的作品蕴含着浓郁的乡土原野气息,洋溢着浪漫和理想主义氛围。本文拟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探索宫泽贤治作品中的人与自我,分析其中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探讨作者的审美意识等精神形态。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建构一个人与自我相和谐的生态精神观,建立一个人类内部相和谐、人类和非人类和谐共处的生态群体,这对于生态遭到破坏的今天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宫泽贤治的"西域异闻三部曲"集中体现了作家心目中独特的西域形象:西域既是给予人磨难的"受难之处",又是"人界"与"天界"相融合之处,进而又是能令人领悟真理,接近信仰的"涅槃"之处.而这样一个基于现实而又超脱现实的西域形象体现出作家对佛教坚定的信仰和对西域的向往.  相似文献   

4.
日本作家宫泽贤治的《狼山、笊篱山和盗贼山》是一部色彩鲜活、寓意深刻的童话作品,完整呈现了深藏于作者内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图,集中体现了作者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的认识。本文以人与自然的交往历程为主线,通过剖析该童话中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探析贤治童话中传递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规律,阐释贤治生态平衡思想的内涵,进而构筑宫泽贤治童话中人与自然和谐构图的全局,为当今生态保护的历史大潮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宫泽贤治一生信仰《法华经》,这一经典充分地体现在其作品创作中,宫泽贤治的很多作品中蕴涵了深厚的宗教思想,那就是为了众生的幸福而努力。其作品中《法华经》的体现不是在讲述经文,而是把其思想通过故事的形式来展现其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鲁迅笔下的一些知识分子形象,对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了重新思考。作品中的知识分子被黑暗的旧社会迫害得成病态,畸形,丧失了普通人的思维规律。他们表面道貌昂然,实际上却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不学无术的丈人垃圾,丈人败类,他们是一群孤独者,最终以失败者的身份卷进残酷的社会洪流里。造成这些知识分子孤独的悲剧有社会原因,也有性格方面的因素。这些知识分子的形象体现了二十世纪初旧式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愚昧、虚荣、自私和孤独。  相似文献   

7.
整个20世纪,由于人类物质家园的毁坏和精神家园的失落,孤独几乎成了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一个主题。王安忆是关注、探讨孤独主题的作家之一,从"生存的孤独"、"情感的孤独"、和"困惑中的探索"三个方面进入王安忆的小说世界,王安忆笔下的孤独是对普遍生态的感悟,其中饱含着理解与悲悯,在孤独的表现和探讨中对人的生存环境、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批判,对人性本质做了深入的挖掘和剖析,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中,孤独形象群未曾引起学研究的广泛关注,这无疑是一大缺失。孤独形象值得挖掘,因为他们有其化价值。从孤独类型及其化价值两个层面进行关注,可以充分揭示孤独的形象世界。  相似文献   

9.
伦理性始终是列维纳斯哲学的主旨,也是他质疑整个哲学史的立足点。列维纳斯对希腊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他把在巴门尼德那里开始确立的理性原则理解为作为实存者的人的孤独精神,这种理性原则是存在论的,它追求自我的内在同一性,而漠视了在存在论视域之外的绝对他者。在这一理解的前提下,列维纳斯则强调了自我与绝对他者的一种前存在论的伦理关系,绝对他者呼唤着自我超越自身的存在和孤独,这就是伦理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0.
古代诗人孤独体验与诗人追求艺术独创性有密切关系,孤独与独创是一对孪生姐妹。诗人面对世俗合群观念的挑战,之间的二律背反具有特殊的审美范式。孤独体验并非冷血类,他们恰恰都是热爱生活的艺术家,他们以移情的审美范式表达人情美,移情自然表现独有的创作个性。孤独体验促使他们将触须伸向无限时空,从中寻找超脱,在更深更理性的层面上认识人生社会,时空合理转换展现内在丰富的美感质素。  相似文献   

11.
陈染是当代文学中一位重要而独特的女作家 ,她以自己大量的文本执著地探求着女性特殊的心理经验 ,体现了明显的现代性色彩 ,为 2 0世纪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精神资源。本文试图通过对陈染文本的整体性解读 ,揭示陈染创作的独特性以及为女性文学发展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安攀 《文教资料》2010,(29):5-6
孟浩然作为唐代著名的隐士,虽然看上去清高耿介、洒脱无虑,其实心中隐含着深深的孤独,面对无人理解和污浊的官场,他只能寄情于山水田园,排遣心中的孤独寂寞。本文旨在透过其诗歌剖析其思想中的孤独意识。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孤独者》塑造了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觉醒者形象。他激进、孤独、坚韧地与社会抗争,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小说通过这个人物形象控诉了反动势力的猖狂,也表现了作者对反抗者的同情。  相似文献   

14.
孤独一直是陈染着意表达的主题之一,但她笔下的孤独主题不是心绪的直白宣泄或纯粹形而下的阐发,而是她内在想象和形而上思考的结合。陈染在创作中深刻地感受孤独,品尝忧伤,并将孤独提升至人生哲学的层面,把忧伤升华为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5.
绝望、自戕、复仇,这几个词奏响了一曲启蒙知识分子的人生悲歌,也连缀出孤独者魏连殳的命运轨迹——绝望中痛苦的挣扎,自我堕落般的别样复仇。不得不说,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个个鲜活丰满、真实感人,读来令人拍案称绝。  相似文献   

16.
孤独体验与情感缺席--论苏童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童在其小说中深入探寻了人类生存的孤独状态,颠覆了亲情与爱情的内涵,在苏童看来,亲情与爱情所代表的不再是温暖与安慰,反而是造成人类孤独状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张廷玉精通吏事,宽刑慎罚,理政宽平,务实为民。张氏从严治吏,重视上官对下官的引领示范作用,并认为良好官风之形成离不开社会道德舆论氛围的支持与引领。张氏整治刑律,奏改刑部滥禁、滥引律例之弊,着力改善办案过程中存在的合法性伤害和程式化办案等问题。程式化办案意指刑官在办案过程中参考甚至套用成案,更有道德败坏之刑官以套语来掩盖事实真相,在办案过程中出现以律就事还是以事就律等问题。张氏建章立制,规范权利运作机制,完善廷寄和奏折等制度。张氏治政思想内涵丰富,治政实践亦对康乾盛世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无根情结、失望情绪和现代人的隔膜处境驱使王安忆总是将她笔下的人物置放于忧郁、孤独的生存境地,但充满人文关怀的她又竭力寻求多种方法使他们脱离孤独之海,最终王安忆意识到孤独乃是人类生存的本真状态,也是人类永恒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谷风云  郑雨 《文教资料》2006,(24):87-88
卡夫卡是20世纪文学主潮“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现代主义文学大师。通过其长篇小说《诉讼》,读者都可以立刻看出卡夫卡自传式的影子——生活充满苦闷与挣扎,无助地寻求解脱之法,最后却被迫向生存低头。  相似文献   

20.
《孤独者》作为鲁迅小说集《彷徨》中色彩凝重的一篇,其间深蕴着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中深浓的孤独与苍凉感。在生存空间中,个体与他人是一种相互对立、映射、窥视与反窥视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充斥着冲突与对抗。这就注定了个体最终以自戕式的复仇来摆脱这一空间的孤独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