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阈下抑郁,是指处于抑郁情绪中,存在部分抑郁症状,但还没有发展为抑郁症的一种情绪状态。阈下抑郁者的数量远远超过抑郁症患者,在人群中更加普遍,对个体和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并不亚于抑郁症患者。但当前,我国对抑郁症的关注较多,对抑郁症的症状表现、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2.
抑郁情绪是一种情绪状态,主要表现为情感低落、抑郁悲观、沮丧苦闷、兴趣减退等。而抑郁障碍则是一种精神障碍。抑郁情绪是心境抑郁、抑郁性神经症、抑郁症的核心症状。要对抑郁障碍进行干预,抑郁情绪问题的处理是必不可少的。本文简述了抑郁情绪与抑郁障碍的关系,并从起因、病程、临床诊断等几个方面对抑郁障碍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箱庭疗法应用于抑郁症治疗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箱庭疗法是否对抑郁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选择对一个患抑郁症的大学生采用箱庭疗法进行治疗.经过长期的箱庭疗法治疗,此患者的抑郁症状得到较好的改善,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试结果显示无抑郁,证明箱庭疗法对抑郁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抑郁症情况普遍存在甚至导致自杀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研究对西南科技大学的在校本科学生的抑郁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以了解我校在校大学生的抑郁症现状,并分析产生抑郁症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预防和干预的对策。方法:对我校大一至大四各年级分别选择160名被试对象共640名采用SDS自评抑郁量表进行调查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果。结论:我校在校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偏低,总体抑郁率为25.67%,其中轻度抑郁者占有抑郁状况被试者的80.52%;中度抑郁者占有抑郁状况被试者的16.88%,重度及以上抑郁者占有抑郁状况被试者的2.6%;女生抑郁症的发病率高于男生;大四年级抑郁症的发病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抑郁症的成因及早期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郁症又称忧郁症,是最常见的心理障碍.据2006年12月北京市团市委和北京市学联共同推出的<首都大学生发展报告>显示,北京地区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达到了23.66%.同时,另有研究显示,当前大学生中具有较高的抑郁症状的流行率.抑郁症成了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休学的主要原因,大学生抑郁症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运用“Beck抑郁自评问卷”(BDl),对某高校就业压力相对较大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04、03级学生进行抑郁症状调查,发现有抑郁症状者所占的比例较高,且随年级升高呈明显提高趋势;女生抑郁症状甚于男生。这一状况,严重影响该专业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就业。因此,高校、社会都要采取措施帮助该专业大学生调节抑郁情绪,该专业大学生更要注意自我调节。  相似文献   

7.
一、主要表现 抑郁通常表现为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并伴有悲伤、痛苦、敌意、愤怒、负罪感、羞愧、恐惧等情绪和犹豫不决、记忆减退、思考困难等不适症状。抑郁会对个体的学习、生活、工作产生消极的影响,严重的抑郁甚至会导致自杀行为。当前,大学生承受着诸多的烦恼与困惑,在社会优势群体的光鲜外表下,心灵的迷茫很难得到公众的真正理解,“郁闷”已成为大学校园中最流行的口头禅。抑郁症导致大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8.
一、抑郁症的表现抑郁症是一种异常沮丧的、长时间持续的症状。情绪方面,表现为沮丧的状态,对从前曾感到愉快的事物或活动不再感兴趣,不能对幽默做出反应。认知方面,表现为否定的自我评价、犯罪感和绝望。据调查,97%的抑郁者表现出否定性的自我评价。此外,抑郁的学生还对未来怀有一种悲观绝望的态度,这种悲观绝望情绪是十分危险的,因为自  相似文献   

9.
全世界患有抑郁症的人数在不断增长,我国大中学生抑郁检出率可高达18%-36%,大学生自杀人数也在近些年呈急剧上升趋势。本文通过对抑郁症影响因素的研究,提高对抑郁症的认识,以提高认知能力和应对能力,改善心理状况,提高心理素质,并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旨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不同抑郁水平大学生的情绪加工特点,从而为设计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中文版情绪加工量表对不同抑郁水平大学生进行调查,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轻度抑郁组和中重抑郁组在情绪加工总分及其下属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情绪失调、情绪回避、体验枯竭和加工不足能有效预测正常对照的抑郁水平、情绪回避能有效正向预测轻度抑郁组的抑郁水平、情绪失调能有效正向预测中重抑郁组的抑郁水平。结论:抑郁大学生存在情绪加工的问题,且不同抑郁水平大学生的情绪加工呈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新冠肺炎相关压力源(COVID-19-RS)对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采用新冠肺炎相关压力源问卷、广泛性焦虑量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36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中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37.09%、54.40%;湖北省大学生在COVID-19-RS、焦虑和抑郁...  相似文献   

12.
全世界患有抑郁症的人数在不断增长,我国大中学生抑郁检出率可高达18%~36%,大学生自杀人数也在近些年呈急剧上升趋势。本文通过对抑郁症影响因素的研究,提高对抑郁症的认识,以提高认知能力和应对能力,改善心理状况,提高心理素质,并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旨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改善抑郁情绪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近年来,对于大学生抑郁情绪的相关研究众多,本研究主要探究蒙古族与汉族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信任与抑郁情绪的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人际信任水平和抑郁情绪在蒙古族和汉族大学生身上有差异,且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质人格特质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日常应激在神经质人格特质和抑郁症状中的调节与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方法,在北京某大学选取547名大学生,其中男生165名,女生382名,平均年龄18.83岁,完成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学生日常社会和学业应激量表-简式(SHS)。结果:(1)大学生神经质人格特质、日常应激与抑郁症状具有显著的正相关(p<0.01);(2)学业应激对神经质人格特质和抑郁症状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β=0.433,p=0.033);(3)日常应激在神经质人格特质和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ΔR=0.33,p<0.01)。结论:神经质人格特质与抑郁症状显著的正相关,而日常应激在神经质人格特质和抑郁症状之间可能起调节和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和治疗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抑郁在心理学中一般是指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随着社会竞争意识的增强,自我实现愿望的提高,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抑郁倾向日趋严重。因此,研究影响大学生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及其治疗方法,对于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团体治疗对医科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状态问卷对632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结果:632名大学生中78名(12.3%)存在焦虑情绪,104名(16.5%)存在抑郁情绪。团体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两组抑郁及焦虑情绪均明显缓解,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学生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而团体治疗可明显减轻或缓解其不良心理状态,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家庭亲密度与抑郁情绪的关系,以及孤独感在家庭亲密度与抑郁情绪间的作用机制,采用家庭环境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310名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结果发现,身体健康状况差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与孤独感,家庭关系破裂的大学生家庭亲密度较低;家庭亲密度与抑郁情绪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抑郁情绪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家庭亲密度与孤独感之间存在负相关;家庭亲密度、孤独感对抑郁情绪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且孤独感在家庭亲密度与抑郁情绪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认为,无论是直接调节抑郁情绪还是通过孤独感间接调节抑郁情绪,家庭亲密度对抑郁情绪都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大学生抑郁状况越来越突出,有必要采取方法进行缓解乃至消除抑郁情绪。根据具身认知理论,身体动作或姿势能够影响认知,以此设计微笑训练对有抑郁倾向的大学生进行实验研究。方法:通过300份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被试筛选,根据量表评分标准,从中招募标准分数大于或等于40且自愿参与实验被试16名。实验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被试进行实验前后测,再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对照组前后测均值分数由45明显上升到53,p=0.008;实验组前后测均值分数由39降低为35,p=0.034。结论:微笑训练对有抑郁倾向大学生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有效缓解了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门诊森田疗法对抑郁症大学生治疗的过程及有效性.方法:个案研究,对一名20岁大一学生进行为期9个月的门诊森田治疗,共15次.结果:来访者的门诊森田疗法经历了三个阶段;门诊森田疗法能够改善抑郁和焦虑症状,改善人际关系和学习问题,促进来访者的人格发展.结论:门诊森田疗法对治疗中度抑郁大学生有较好的效果,并具有长期作用.  相似文献   

20.
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新生中重度抑郁症状的影响为高校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撑。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某医学院校2021级医学新生818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404人(A组),未开设此课程的有414人(B组)。全部研究对象在课程开设前和结课半年后予以两次贝克抑郁问卷(第二版)调查并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结果表明,A组和B组前后两次中重度抑郁症状检出率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两组中重度抑郁症状变化的检出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与B组比较,A组症状增加的检出率更小,而症状减轻的检出率更大。研究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医学新生中重度抑郁症状有较好较持久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