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中感悟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通过读这种形式,去亲近文本、走入文本,调动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参与,让学生把文本与直接和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感悟。为此,阅读教学要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去读文悟文。  相似文献   

2.
杨春美 《文教资料》2008,(35):116-117
本文从要让学生充分"读"、要让学生"读"出自己、要让学生"读"出空白、要让学生有个性地"读"、要让学生"读"出疑惑、要珍视学生"读"的独特感受六个方面展开阐述.旨在提倡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独立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新课堂中,我觉得,老师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相似文献   

4.
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对刚入校的一年级学生要重视朗读指导,培养他们的朗读习惯和朗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个人读、小组读、比赛读,课内朗读和课外朗读相结合等方式,让学生认识文本、走进文本、享受文本,让孩子爱上阅读。  相似文献   

5.
"走进去"是学生通过眼睛、大脑等器官将文本输入的过程。"说出来"是读有所思、读有所悟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将内化的文本经过思考输出的过程。要真正让学生"走进去、说出来",以下几点是我们要做到的:精心设计自学提示,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教师要搭建起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就要寻找学生与文章的切入点,设计具有一定深度、能够实现引领作用的自学提示。  相似文献   

6.
<正>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在文本的深处觅得语言味道,提高言语能力。一、细嚼演绎寻觅语言深处的味道让学生走进文本,把文本的语言读深、读厚,不断丰富文本语言的意境,让学生用内心感悟,入情入境地与文本语言内容进行对话交流,对文本语言内容有情真意切的情感体验,这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在"教"上费心思,在"做"上花力气,却很少引领学生在"读"上下功夫。很多人只强调教师要钻研教材、解读文本,而没有强调让学生走进教材、读懂文本。长此以往,学生"读"数学的能力日益退化,终将难以真正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活,促进知识的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8.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在"教"上费心思,在"做"上花力气,却很少引领学生在"读"上下功夫。很多人只强调教师要钻研教材、解读文本,而没有强调让学生走进教材、读懂文本。长此以往,学生"读"数学的能力日益退化,终将难以真正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活,促进知识的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9.
要想大幅度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应加强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提高数学阅读能力,实现自主有效的学习。怎样让对话更有效呢?个人认为要做到三读数学文本,即课前读、课中读、课后读。一、课前读  相似文献   

10.
读书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但是,一味地让学生读、读、读,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和抵触情绪。因此教师要注意读的形式多样灵活,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对课文进行体味、鉴赏。一、默读——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效的默读,能使学生沉浸在文本中,用心去感悟、  相似文献   

11.
要想大幅度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应加强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提高数学阅读能力,实现自主有效的学习。怎样让对话更有效呢?个人认为要做到“三读”数学文本,即课前读、课中读、课后读。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渎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们朗读,让他们通过读去理解语言文字,并让他们从中受到感染,能够透彻的理解文本的内涵。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相似文献   

13.
林泉玉 《教育艺术》2014,(11):22-23
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读的作用。要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于我们接触文本体裁的不同,意味着教学、品读的方法也各异。但是不管哪类文章,不管什么特点的文章,我们在教学时都要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使学生在课文的品读  相似文献   

14.
把握教材特点、文本内容、学情,是教学设计的前提;读透文本字面意思,课堂教学难以让学生阅读得到增值;要读透文本背后的故事,读透文本的情感意蕴,才能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体会文本的情思,调动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下面以《背影》教学设计为例,阐述读透文本在教学中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创造性阅读,即让读者赋予文本以自己的意义。若仅仅停留在实读层面上,那是远远不够的。要引导学生在掌握愿意的基础上敢于向作者挑战,根据自己的经验、价值观、所处环境等对课文进行多元理解。让学生跳出文本这个狭小的天地,进行合理演绎,拓展文本的外延。善于合理想象,挖掘作者的未尽之言,真正让阅读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一、鼓励大胆挑战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名家名篇照样也会有失误和疏漏,因此要引导学生采用批判性阅读的方式,大胆质疑,敢于挑战,不迷信文本,不迷信大师。要深入研究,仔细推敲,抱着怀疑精神来读文本,把文本读活、读…  相似文献   

16.
正朗读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技能,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理解课文的内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让学生受到文本的熏陶,从而感受到文本中的美感、语感和情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对重音,读顺语调,还要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情感,让学生感受文字的结构美、节奏美、情感美,使学生对文中的字词句有整体的感知,从而感受言语之间所蕴含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要想大幅度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应加强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提高数学阅读能力,实现自主有效的学习.怎样让对话更有效呢?个人认为要做到"三读"数学文本,即课前读、课中读、课后读.  相似文献   

18.
所谓的阅读是指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有效对话,但是,以往我们仅是让学生简单的"读",并没有组织学生与之进行对话,导致很多学生的阅读只是堆积文字,并不能感受文章的内涵,也感受不到作者在用词、用句上的巧妙之处。所以,素质教育下,教师要加强对话,要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形成能力,进而确保每篇文本的存在价值都能被"读"出来。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一个个生活场景的浓缩。教师只有引领学生在生活中阅读,才能让学生走近作者,走近文本。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本,在练习中走近文本,在实践中读活文本。  相似文献   

20.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一夜的工作》后,着实令人感动。学生之所以把课文读得人情入境,感人肺腑,泪涕涟涟,是因为王老师会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用“一只眼睛”阅读文本,知道文章字面要表达的内容,用“另一只眼睛”读文本,就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用心真切地感受文本,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本进行对话,读懂文本“背后”的意思。涵养深厚的王崧舟老师在这节课上,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典范。姑且择其部分简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