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识新课程意义下的数学教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新课程意义下,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数学课程的基本目标就是“从数学的角度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义务教育阶段,设置数学课程的基本目标是为了让学生从学习数学的角度促进自身的发展.数学教材不再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数学教材在选择与组织学习内容方面应以《标准》中相应的部分作为基本指南.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课本一般是指教科书,即教材,它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提倡"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  相似文献   

3.
李改云 《成才之路》2012,(21):19-19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正在全面、稳定地向前推进。由于课程改革力度较大,新课程实施必然会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对数学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之下,要搞好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参与和自主学习,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改进方法,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作为数学课程“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积极选择、有效重组以及完善整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从而真正提高数学学习的实效和质量,让课堂变得简约而高效。  相似文献   

5.
数学教材作为最重要的数学课程资源——学生学习数学、教师教授数学的最基本的蓝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本文通过对新课标教材与旧教材中函数知识的分析比较,明确新课标教材的优势,并希望以此抛砖引玉与更多一线教师对新课标的理念进行深入探讨进而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新课标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它的教学内涵和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6.
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用活教材,从整体与全局入手,充分理解与体会编著者的意图,挖掘数学课程所蕴含的资源与价值;更好发挥数学的内在力量;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更好的培养,数学学习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教材的使用,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教材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在备课中理解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由"听数学、看数学"转向"做数学",真正实现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落实好<数学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我们在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吸取课改实验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谈一谈对冀教版数学第一册的理解,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及教材的编写致力于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的重要方式.”教材也以数学活动为线索安排其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究和交流。这些要求都对数学教学指出了方向。[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正全面实施,数学课程改革更是走在课改前列,这是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化。在新的数学教材中,一股浓浓的生活气息和全新的数学理念醒目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数学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及学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数学走进了生活,也走进了学生。从课本内容上已经形成了以人为本,师生互动,师生、生生与课本之间的交流对话氛围,但却为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成了我们要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在中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数学教育的首要问题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能否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呢?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在开展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更加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标准,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探索,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结合新课程理念,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能够在合作中优势互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发展和进步.虽然在推动合作学习模式的过程中存在部分问题,但面对教学课程改革的潮流,更多创新的教学模式始终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其他学科提供借鉴意义.本文主要探究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让合作学习更好地在课程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价值,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耀 《辽宁教育》2002,(12):36-37
《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给数学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给全体数学教师带来了挑战。实施课程标准,需要有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来支撑。面对现行教材,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让现有教材焕发新的活力,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下面就此方面内容谈谈我在实践中的点滴做法。一、吸收最新信息,适当修改教材内容有些教师信奉“课本、课本,教学之本”,殊不知,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已将原有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削弱、删除或改变,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对现有教材中的某些…  相似文献   

13.
正数学实验教科书是为实现《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载体.虽提供了大量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和数学活动线索,但由于受篇幅的限制,教材中内容多数是以静态的、形式化的"学术形态"呈现出来,有很强的概括性.为满足全国各地不同文化程度、人文环境、教育条件、教学水平教师的需求,教材需要留给教师较大的空间,让教师结合实际用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以便更好地发挥课本素材的教育功能,实现《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4.
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数学教材二次开发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数学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可以从根本上扭转教师“教教材”的传统观念。那么,如何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呢?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教材的使用,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教材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在备课中理解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由“听数学、看数学”转向“做数学”,真正实现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落实好《数学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我们在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吸取课改实验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谈一谈对冀教版数学第一册的理解,仅供参考。对第一册教材的整体认识:本册教材共安排了九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比较、认识1…  相似文献   

16.
<正>策划人语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数学教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内容整合到呈现形式,从教材编排到习题精选,从单一走向多元,力求让每个学生走近数学,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拥  相似文献   

17.
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课堂进行教学的素材,它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编排的,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题材,强调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开展教学。打开新教材,一幅幅富有童趣的插图,让孩子们爱不释手,使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思考。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够准确地把握教材特点,深入地挖掘教  相似文献   

18.
1.读通教材 加强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教科书作用的充分发挥。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可是.目前我们广大师生并没有利用好教科书.教师上课仅在循循善诱、娓娓动听地讲解上下功夫.讲完之后才让学生翻开课本,或上黑板板演后利用课本做练习.或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时把教科书当成习题集。教师讲解精彩.但仍有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原因是缺少阅读教科书的环节。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教材的使用,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教材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在备课中理解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由“听数学、看数学“转向“做数学“,真正实现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落实好&lt;数学课程标准&gt;的三维目标.我们在学习&lt;数学课程标准&gt;,研究教材,吸取课改实验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谈一谈对冀教版数学第一册的理解,仅供参考.   ……  相似文献   

20.
<正>数学课本是实施教学过程的重要资源,蕴含着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等。叶圣陶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一句,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善于运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只有走进教材并善于深入研读教材,赋予教材鲜活的生命力,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才会闪现智慧的火花,学生灵动的思维才会发生碰撞,数学课堂才有可能洋溢出强盛的生命活力。一、整体把握教材《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初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