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五行说”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产生一种令人敬畏和神秘的意向,被称为中国古代思辨理论和行为模式的理论,“是中国人的思想律”。“五行说”之所以有如此魅力,与五行说来源有极密切关系。关于“五行说”原始含义,论述众多,本文从母系氏族时期“鱼”的“图腾崇拜”观念沉淀延伸,着重分析“鱼”与“五”在音、形、义方面的历史渊源,探寻“五行说”的原始含义。  相似文献   

2.
以内蒙古草原为题材的“草原歌曲”。是对我国当代“边塞歌派”的继承、细化、推进和发展。历史证明,“英雄崇拜”与“自然崇拜”作为草原文化的基本品格,以其开放性、兼容性、多元性和延展性,一直是草原歌曲不可或缺的现实基础和创作资源。但近年来。“草原歌曲”的文化认同倾向非常明显,“文化自觉”的意识非常强烈。由此显现出的却是潜在的悲剧色彩。却是耐人寻味的。  相似文献   

3.
紧扣"士"的内涵(知识阶层),分析了"士"诞生时的具体社会和文化背景,探讨了"士"作为知识阶层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即王官之学和地方文化;"士"壮大为"知识阶层"的流变过程,一方面是王官阶层的下移生产出了地方的"士",而地方民众上移则充实了中央的知识阶层;另一方面是地方"士"的横向流动增加了其在地方上的力量,最终使得"士"成为庞大的"知识阶层"。通过对"士"壮大为"知识阶层"的过程也是他们自身拥有权力的转换过程的探讨分析了其对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意文字,历经数千年,仍然保留着深远的人类学信息和文化内涵。作为人类的文化遗存,社会制度、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宗教生活、文化传播等方方面面都可以在汉字中找到佐证。  相似文献   

5.
猫鬼神这一特殊信仰在汉族、土族、蒙古族、藏族等地区广泛流传,但到目前为止有关猫鬼神这一特殊信仰的论述较少。以家乡所在地为例,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下,从猫鬼神信仰的由来、供奉规则、功能、驱神策略,以及产生的原因等五方面予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7.
8.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不但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影响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自身内部的矛盾,而中国的"和"文化恰恰是解决这一矛盾金钥匙,与此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和"与"异"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觉"思想是当前高校民族认同感教育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大学生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形成清醒认识和准确定位。对民族文化有反思,对外来文化有鉴别,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启发文化自觉",形成开放交融的民族认同观是高校民族认同感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以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故事为范本,借用文化研究批评理论,对“爵士时代”背景下的汤姆与威尔逊太太所代表的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的“文化论争”作了细致的分析,以探讨他们的命运结局——复合与灭亡。  相似文献   

11.
以洮河流域和渭河上游流域为范围的陇中文化,在文化发展变迁中形成了共同的文化模式,呈现出独特的典型文化现象。用文化人类学理论研究陇中文化现象,阐释陇中文化独特内涵,解读陇中文化的发展变迁规律,可以为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承创新,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范围内,对工程伦理的兴趣日渐增强。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使得工程伦理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本文站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下,通过梳理德国、法国、日本工程师不同的演化历史,来说明工程伦理在这三个国家不同的发展轨迹。可以将工程伦理看作各国工程教育者在面对全球化冲击时的一种回应:致力于保持已有的文化特性,同时努力探索更具时代性的全新机制。  相似文献   

13.
阐述长岛作为妈祖文化北向传播的中转站及我国北方妈祖文化中心,妈祖文化曾在该地区盛极一时。历史上,它随着我国海运的发展,由妈祖文化的发源地福建沿海地区传播而来,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逐渐嬗变,成为该地区民众的重要精神信仰,对于族际交流与社区凝聚力的形成,起到过重要作用。如今它则成为了推动长岛旅游业继续向前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本。  相似文献   

14.
《舍巴日》是当代土家族作家孙健忠的一部中篇小说,虽发表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独特文化事象和以爱情为线索贯穿一个民族生产生活演进历史的行文结构依然具有很强的当下意义。文章试图从作品的文化事象、结构线索和人物形象这三个方面着手,充分发掘出《舍巴日》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丧葬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物质和精神两大文明的表现之一,并随之发展不断变迁。因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各族群或民族的丧葬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生活在我国喜马拉雅山地的西藏错那县门巴族的丧葬文化,就非常有其地方与文化特色。基于当地社会历史调查,认为高原山地环境、历史上独具特色的复合社会形态和佛本并举的宗教模式等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了具有喜马拉雅山地特色的丧葬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龚鹏 《大连大学学报》2009,30(2):98-101
北方草原岩画从内容上分为生产生活岩画、舞蹈岩画、宗教祭祀岩画、生育岩画、符号岩画、征战岩画等,每一类岩画都反映出一定的民族文化内涵,包括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岩画是通过岩石这一物质载体,经过刻、凿、划、画等技法,来反映人们生活生产的一种艺术形式。同时又是一种文化象征的符号,以一种非语言的信息传递方式,通过象征意义反映人们的观念和心理愿望。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实质上说是一场“人的解放”运动,正是出于这一精神的要求,周作人对西方文化人类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中心构建了他独特的知识体系。他对中国国民性的富于穿透力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受到的文化人类学的学科滋养,正是文化人类学使周作人突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本位主义”,跟整个20世纪的“人”的觉醒与解放运动完成了精神呼应,它同时也垫高了周作人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民性的观照视点,使他在中国现代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旅游文化变异机制的人类学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从对文化变异问题的生物性思考和历史学思考出发,在剖析几种系统演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旅游文化变异的交互适应本质,并依据其发展规律,从人类学的角度阐释了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地主位文化和旅游者客位文化之间由文化冲突向文化认同、文化整合逐级演进的阶段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以语言人类学为视角,运用壮侗语族语言材料,诠释壮侗语民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基本特征.由此感受到壮侗语民族文化对其语言的制约和影响,以及语言人类学视角对于民族文化研究的有效性与真实性.  相似文献   

20.
火意象的崇高性和奥运会的宗教性使二者很容易找到了契合点。从一开始"火"就在奥运会的宗教仪式性的借用中被赋予了"和平"的象征意义。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说,火有原型,且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形成一种意象。世界各种文化体系都有对火意象的内涵的阐释,这使"火"具有了某种超越文化体系局限的价值同构性,因而引发了全球性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