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苏童作为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在其三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始终坚持着“真正的先锋永远一如既往”的姿态,在内容和形式之间不断寻求诗意的创作,形成了其特有的美学特征。苏童的审美惯性使他三十多年来的创作一直保持着多向度的稳定性,本论文通过重读其具有代表性的中篇小说,分析整合其文本创作,对苏童小说文体的演化、创生及其形态特征加以描述,梳理出苏童小说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2.
苏童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作家,他以先锋小说作家的身份登上文坛,凭借作品《一九三四年的逃亡》而一举成名,随后,苏童又发表了《妻妾成群》《妇女生活》等一系列作品,受到文坛瞩目,奠定了其在当代文坛中的重要地位。苏童的小说兼具先锋文学的实验性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学精神,他的小说讲究"如何叙事"同时也讲求"形象塑造",在他创作的众多作品中,"香椿树街少年"和"红粉"可称之为其作品最为著名的两大形象系列。本文关注苏童小说中的"香椿树街少年",以少年的欲望为核心,通过对时代背景与少年生活环境的把握,探求这种欲望背后所体现出的孤独与空虚,看到作家对少年命运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3.
威廉·福克纳和苏童,一个是20世纪美国的文坛泰斗,一个是中国当代充满创作活力的出色作家,都有着浓郁的南方情结。本文试着从二者与南方的复杂情结入手,解读蕴涵在其中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4.
威廉·福克纳和苏童,一个是20世纪美国的文坛泰斗,一个是中国当代充满创作活力的出色作家;一个终其一生不遗余力地构建约克纳帕塌法体系,一个是絮絮叨叨沉醉于枫杨树村、香椿树街的烟雨沧桑中无法自拔。由于相同的南方情结,他们走到了一起。试着从二者与南方的复杂情结入手,可解读蕴涵在其中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5.
儿童形象大量出现在小说家的笔下是随着五四时期人的发现而出现的,他们都将儿童看作未来世界的希望。先锋作家苏童用一种别样的叙述方式塑造了一系列的香椿树街儿童形象,他们粗鄙,残暴,这是对儿童形象的颠覆,也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颠覆。这种形象与鲁迅笔下的某些儿童形象存在着相似,揭示了人类人性中的丑恶。苏童用先锋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批判性寄托。  相似文献   

6.
威廉·福克纳和苏童,一个是20世纪美国的文坛泰斗,一个是中国当代充满创作活力的出色作家;一个终其一生不遗余力地构建“约克纳帕塌法”体系,一个是絮絮叨叨沉醉于枫杨树村、香椿树街的烟雨沧桑中无法自拔。由于相同的南方情结,他们走到了一起。试着从二者与南方的复杂情结入手,可解读蕴涵在其中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7.
周莉 《文教资料》2007,(7):118-120
苏童的“香椿树街系列”小说讲述了六,七十年代徘徊在古老香椿树街上的一群少年的成长经历。本文试图通过对具体文本的分析,寻找他们留下的成长轨迹,解析他们成长轨迹中的三个关键词语,并指出作品在人文关怀方面存在的缺失。  相似文献   

8.
苏童的南方小说总是用一个个意象组成的,丰富繁杂的意象又和故事情节配合得十分默契,苏童用这股意象之流将画面、情感、文字完美地融合起来。他的枫杨树系列和香椿树街系列小说中就有大量具有象征意味的物象,其中有动植物意象、风物意象、颜色意象,它们共同演绎着忧伤、晦暗、绝望的南方世界。  相似文献   

9.
文学史上将苏童的小说作品大致分为三类,分别是:枫杨树乡精神还乡系列、香椿树街少年记忆系列以及以女性题材为主要叙述对象的红粉系列.苏童在香椿树街系列小说中建构出一种普遍异化的父子关系,透过异化父子关系的表现特点来分析其成因,从而探析这种父子关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苏童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对遥远故乡的情感寄托,他将一些带有现代哲学意味、有关生存困境的情绪和故事放到枫杨树故乡背景之中,让乡村旷野的宁静映衬生存的焦虑。本文就其小说中的逃亡与回归以及该母题在作品中的具体显现作浅析,试从根源上寻找作家创作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客观事物永远处于一种发展变化中。为了反映这种状态.苏童的小说采用了两种叙事手法。一是流动的视角,一是叙事结构中的换位。苏童的“香椿树街”系列叙事方法采用的是“流动视角法”。他的《烧伤》、《我的帝王生涯》等小说则采用的是“换位法”。但过于追求换位的新奇,使事情变得为了非理性的,失去了可信度。  相似文献   

12.
“香椿树街”是苏童小说颇具特色的修辞幻象,其逐步生成的轨迹表现为:文本系列化的修辞选择——推动“香椿树街”修辞幻象生成;“少年人”——赋予“香椿树街”修辞幻象以生命;词语制造悬念——渲染“香椿树街”修辞幻象的神秘氛围;叙述形式独特——产生“香椿树街”修辞幻象真实感的动因。  相似文献   

13.
"香椿树街"是苏童小说颇具特色的修辞幻象,其逐步生成的轨迹表现为:文本系列化的修辞选择--推动"香椿树街"修辞幻象生成;"少年人"--赋予"香椿树街"修辞幻象以生命;词语制造悬念--渲染"香椿树街"修辞幻象的神秘氛围;叙述形式独特--产生"香椿树街"修辞幻象真实感的动因.  相似文献   

14.
苏童作为"先锋派"作家的重要代表之一,凭借其超常的艺术想象和锐意求新的作家本能发掘出"枫杨树系列"、"红粉系列"和"香椿树街系列"等极其丰厚的文学资源。以童年记忆和成长体验的书写来表达对现实沉重的焦虑与迷惘,通过对自己"匮乏与缺损"的童年的执著回忆和想象,苏童找到了自己与现实之间独特的精神通道和小说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5.
苏童以卓越才情和丰富想象力在其小说中创造了一个独特而富有艺术魅力的“南方世界”,它呈现出一种潮湿而腐朽的美丽,惯于表现逃离、还乡和死亡的主题,同时也给读者展示了“另一种真实”。本文写作的目的,正在于分析和探究苏童小说里的这个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6.
苏童在其创作中流露的种种灵气与唯美,与其生长的南方故乡无法分割。文章结合南方特殊的地理风貌及独特文化传统的形成,从苏童作品中缭绕烟雾的神秘苏州河畔、凸显在历史舞台上的女性主人公以及缠绵细腻包含情愫的语言构建,探析苏童在文学史上作为南方作家的独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苏童小说中有一个隐含的主题——逃亡。苏童笔下的“逃亡”和逃亡者,要么由于无家可归和对生存的愿望,要么出于对现实环境的恐惧与拒绝从而都选择了逃亡,最终都在逃亡中陷落或毁灭。苏童选择逃亡主题既与个人因素相关,又与时代变迁相连。  相似文献   

18.
赵双双 《现代语文》2009,(7):114-116
苏童在小说《米》中通过对米、火车与枫杨树大水等一系列物象的运用,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营造了弥漫小说始末的逃亡意绪,彰显了主人公人性走向荒诞的历程,隐喻了造成人性悲剧的悖论因子。  相似文献   

19.
对现实生活的恐惧是人类逃亡的动机,苏童描写了两种逃亡方式:消极的躲避与激烈的反抗,苏童通过这样的表述,使人类更清醒的认识现实存在,体现了苏童对人类生存的命名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当代作家苏童小说创作独特的精神内质和表达方式 :崇尚美的意蕴追求、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的诗性表达以及对世界的审美感悟和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