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发云 《培训与研究》2007,24(11):20-21
新批评理论以文本为关注焦点,采用细读式方法论,长于诗歌分析。由于它与玄学派诗歌产生的社会历史语境类似,使得玄学派诗歌与新批评思维叠加在一起。在新批评的视野中玄学派诗歌富含张力与反讽、意象与曲喻、戏剧性与伪逻辑等特点,这在《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中得到全面体现。  相似文献   

2.
文本语言分析是对文学文本进行的理论批评。在当今文化分析方兴未艾的理论背景下,反思新批评以来的文本语言分析理论的得失,完成文本分析到文化分析的过渡,理应成为当务之急。新批评的文本分析理论、结构主义的文本分析理论和解构主义的文本分析理论,固然重视了对文本的语言组织特点加以分析,但是对文本语言潜在情感因素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对此提出对文本语言情感因素的挖掘,重视对文本语言潜在情感因素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文艺理论新批评"张力说"认为,诗歌的价值和力量来自于诗歌词汇、语义在内涵和外延二者之间的有机协调,正是这些构成了诗歌的"张力"。王亚平的新诗将古典诗词、古典意象引入并运用到新诗中,从而形成特殊的词汇、语义内涵的加深与外延的扩大;其新诗也能运用诸如悖论、反讽等现代诗歌艺术手法,加深诗歌内涵并扩大外延,促成诗歌独特的张力,形成其独特的诗歌魅力。  相似文献   

4.
新批评理论对现代诗歌的批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新批评派所倡导的“细读法”对济慈的《秋颂》进行解读,通过分析诗中的悖论、反讽、张力等质素,从而体会其怎样通过客观意象的排列消解诗中的张力而达到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美国“新批评”文论家布鲁克斯在其名著《精致的瓮》中提出了“悖论”的概念。悖论,英文为Paradox,又译为诡论或吊诡,即文本与生活、文本与文本的矛盾之处,用布鲁克斯的话说就是“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他说:“可以说,悖论正合诗歌的用途,并且是诗歌不可避免的语言。科学家的真理要求其语言清除悖论的一切痕迹;很明显,  相似文献   

6.
"张力"论源自新批评对诗歌美学特征的分析。该论自提出之后迅速发展为现代文艺美学的重要理论。但在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文本实体特征却没有得到足够的研究。"张力美学"作为中国古诗词重要审美特征,主要包括主题张力,意象组合张力,意义空白张力,互文张力等张力结构。该特征决定了译者在翻译古诗词中应该采取"张力优先"和"语境顺应"策略,在译文中再现或重构原文的"张力美学"结构。  相似文献   

7.
诗人娜夜的作品短小精悍、意象丰富,既承载着真挚动人、耐人寻味的情感,又蕴藏着女性诗人特有的细腻情怀。本文采用英美新批评细读法,回到文本本身,赏析其诗歌《起风了》。从含混策略、意象隐喻的角度出发,不刻意把文本内容与诗人的生平相联系,可以更直观地感知其无法阐释的诗歌之美,以及可以触摸的心跳之妙。  相似文献   

8.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首很流行的现代诗,语言朴素明朗,意蕴深刻丰富。本文试图采用新批评理论解读此首诗,分别从张力、悖论、反讽、含混、隐喻五个方面出发,深刻解读诗歌背后的意蕴,探寻诗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9.
徐克瑜 《现代语文》2009,(12):35-36
运用英美新批评文本语言细读理论和我国古代诗歌情感品味相结合的阅读范式,对贺知章《回乡偶书》的深层审美意蕴作了细读分析和情感品味,以期带领读者去细读和慢品诗中那一段抹不去的乡情乡韵背后深重的人生感慨和旷达乐观的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10.
复义作为新批评理论中的一个术语,蕴含着多义性和不确定性两个层面的意思。其虽多见于诗歌语言,但在小说中也是不容忽视的。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带家具出租的房间》在细节、意象、结局上都成功运用了复义,这为我们将新批评术语运用于小说分析中提供了新的启发,也为新批评理论在新时期的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含混"与"张力"是诗歌分析中的重要术语,尤其是英美新批评学派对诗歌"含混"与"张力"的分析极有心得。唐湜的诗歌《我的欢乐》大量采用新奇的意象,而这些意象往往有着对立的特点,使得诗歌具有繁复含混的特点。诗的意象内涵与外延之间又形成明显的张力,增加了阅读的难度,给读者留下了想象与填充的空间,具有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张力论的角度出发,通过意象、隐喻、悖论和反讽四个关键概念来解读狄金森的自然题材诗歌,分析了狄金森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形式上的特殊之处及其产生的效果,从而揭示狄金森的思想内核。狄金森通过以小见大的意象,新颖、奇特的隐喻,以及强化的悖论和反讽,极大地增加了其诗歌的张力,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崇尚,对神秘自然的超灵性和其不可知性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3.
王淑琴  刘叶梅 《英语辅导》2011,(1):190-191,196
英美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为有影响力的流派之一。相比其他文论派别,新批评派更注重于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与关注,从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分析作品本身深层次的涵义,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诗,因此本文仅以埃德加·爱伦坡的著名诗作——《乌鸦》为例,用新批评的主要文学理论,对其中的叙事、结构、诗律、意象、悖论和张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其主题的表达,揭示其深刻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力是英美新批评派诗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影响甚大。但一般认为,张力概念是从物理学中借用过来的,狭隘地认为张力指诗意中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本文通过对新批评派理论家艾伦·退特提出的张力概念的分析,指出:一、张力不是从物理学中借用过来的;二、张力的要素是内涵和外延,其涵义是指在诗歌语言中外延(旨称意义)和内涵(暗示意义)两个平行的意义层面之间存在的审美兴味和艺术力量;三、张力呈现出多层次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古诗十九首》的审美价值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试图将切入的角度由文本之外转向文本自身,借助与中国古代诗歌极具亲和力的英美新批评学派的批评方法,通过“细读”的方式,从双重语境的魅力、时空意象的悖论、和隐喻机制的巧设等三个方面来体会《古诗十九首》“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6.
<正>文本细读最早出现于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中,它是指教学过程中,深入作者与文本,从语言、意象、意境、情感、结构等层面分析文本。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运用文本细读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激发学生的认知动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目前,大部分教师已经充分了解了  相似文献   

17.
诗歌文本因其语义、意象和意境的不确定性而使其翻译产生了特殊性和复杂性。关联理论认为,翻译过程就是译者将译文和原文关联起来进行相似阐释的过程。在关联理论视角下对诗歌文本进行阐释翻译,对诗歌“原生态”美的保留和意境传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苏轼的代表作《定风波》的三个英译本为例,分析在诗词翻译中基于语言、意象和意境三个要素进行“阐释性相似”关联的必要性,证明关联理论对诗歌翻译指导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李琨  王莎 《考试周刊》2011,(5):30-31
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作为二十世纪中期西方主导的文艺批评理论,它倡导和重视细读文本本身,以文本的语言、意象、构成等作为其重点研究对象。新批评派不同于实证主义的文学批评,他们主张把文学和科学加以区分。他们也不同于印象主义的批评,印象主义认为,天下没有,也不可能有、不应该有客观的批评;新批评派与之相反,他们认为文学批评应该具有客观性,应该有规律、有规则。  相似文献   

19.
布鲁克斯的文本解读方法是"细读法",意象在细读法中至关重要。布鲁克斯在《精致的瓮:诗歌结构研究》中解读诗歌时,首先强调的是意象,布鲁克斯抓住意象与语境及其他修辞的关系,分析意象如何完成主题结构的构建,彰显意象的非凡力量。意象作为重要的结构要素,在语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批评中的隐喻、象征、反讽等修辞术语都与意象密切相关,在彼此联系和配合中共同促进诗歌有机整体的发展。可见,布鲁克斯在使用细读法进行文本分析时,意象是文学批评实践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相似文献   

20.
细读是新批评的一种文本分析方法,它不主张读者通过作者以及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和历史、心理和意识形态因素、影响文学文本的社会经济因素等来分析文本,它关注文本内容和其本身的价值。细读通过分析文本内部的语言、结构、风格、张力、修辞、意象、象征、内涵与外延、节奏与韵律来解读文本,它研究文本内部的语义和意义的产生过程。本文通过不同作家和文学批评家的观点探讨了细读的起源,总结出细读的三个主要特征,并通过解读《夜莺颂》这一文学批评实践进一步解释细读分析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