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复仇文学记载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悲壮凄美的个体奋斗和社会实践历程。由于传统习俗、社会制度和法律伦理等诸般差异,中国和西方在文学的复仇主题中呈现出不尽相同的文化特质。本文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对不同时期的中西方复仇文学主题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试图发掘并阐释蕴涵其中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指向,从而发现一条中西复仇文化传承与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太原大学学报》2020,(6):50-58
2019年张扣扣复仇杀人案引起社会普遍关注,舆论透露出长期存在的一种复仇观念,即中国传统法律和伦理似乎对复仇持一味的宽容和支持态度。这种认识有失偏颇。事实上,不仅中国传统国家法从先秦时期就明确禁止私相仇斗,伦理中对复仇亦有丰富的限制因素。从复仇最为契合的"义"观念出发,既应看到"义"对复仇行为的肯定,也不能忽视"义"从动机、对象、手段、地域、程序、范围、决策者等多个角度对复仇的限制和界定。唯有全面认识复仇中的"义",才有利于法义并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
复仇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观念。所谓"复",就是报复;所谓"仇",始于血亲之仇,后逐渐扩大到朋友之仇,国家之仇。在中国文化中,"复仇"被赋予了伦理含义,其内涵逐渐由孝悌推及至忠义。本文主要以"赵氏孤儿"中复仇故事的不断改编为线索,以汉代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元代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当代陈凯歌电影《赵氏孤儿》为对象,从复仇情节的演变、人物形象的塑造、复仇的社会内涵、复仇的意义四个方面来探讨这个复仇主题在不同文本中的不断演变。  相似文献   

4.
传统中国的复仇与法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早期经典已强调了复仇道德、政府角色、复仇合法性以及尚未成熟的仲裁形式.唐宋时期,开始在有限的法律结构中重建复仇法律.明清时期,注意“私和“与“解救“法规的严密化.复仇与长期敌对有区别.封建社会晚期,复仇仍被视为高尚而道德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社会在司法方面,具有历史的特色。中国传统社会对复仇司法量刑与法律制度、情理道德、司法者个人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传统社会对复仇案件司法,反映着历史的博弈过程,因此对于复仇案件的处理反映着法律、道德的相互作用。复仇司法所反映的是道德与法律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复仇原因和司法裁断结果具有道德特色,同时复仇案件的处理反映着法律、道德之间的交互性,也就是中华司法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元杂剧《赵氏孤儿》与歌舞伎《忠臣藏》同为中日传统复仇悲剧的经典作品,可两部戏剧中复仇执行者的动机却相差悬殊。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拟通过平行比较的方式,分析中日传统伦理观念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7.
中国早期经典已强调了复仇道德、政府角色、复仇合法性以及尚未成熟的仲裁形式。唐宋时期,开始在有限的法律结构中重建复仇法律。明清时期,注意“私和”与“解救”法规的严密化。复仇与长期敌对有区别。封建社会晚期,复仇仍被视为高尚而道德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胡安国《春秋传》作于宋室南渡之后,其中极力宣扬《春秋》复仇大义,强调"臣子于君父有讨贼复仇之义"、"仇者无时焉可通"、"能与仇战虽败亦荣",许多三传都没有解释成复仇的史事,在胡安国的笔下都有了复仇之义。《胡传》复仇说是在《公羊传》复仇说的基础上加以发挥的,但又反对《公羊传》九世复仇及臣可向君复仇等主张。胡安国推崇《春秋》复仇之义,从现实角度讲,固是为向金复仇张目;从根本上讲,则是为维护儒家伦理做出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9.
在汉代,孝是被社会道德所崇尚的,复仇是被国家法律所禁止的,而为了孝去复仇又是法律所认可的。孝与复仇的关系反映出汉代以礼治国与以法治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从单纯的复仇形态到繁杂的法律制度,人类社会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野蛮到理性、从物质到情感的变化过程。复仇可说是整个法律制度尤其是刑法的发端动因,同样也是私力救济“公权化”演变过程的本源和推动要素。文章从“复仇”这个独特的视角讨论私力救济如何一步一步过渡到公权救济,并以“复仇”作为各个变化阶段的相对界点,探讨复仇在各个时期呈现的特点,最后总结私力救济“公权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裘利斯·凯撒》、《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中都有关于复仇的内容,通过对这些作品中复仇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莎士比亚作品中所暗含的道德价值观:或弘扬道德正义的高尚,或提倡法律原则的公平,或批评私人复仇的残忍。文章重新解读莎士比亚的有关作品,从法律的角度彰显其作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法律的伦理和伦理的法律是法律伦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法律的伦理研究法律蕴涵的伦理精神及对法律的伦理评判;伦理的法律探讨内涵伦理精神的法律的伦理功能、伦理关怀、作用方式,并以此来整合社会大众的德性。伦理精神向法律实体化的转化应是我国当前道德建设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13.
法律的伦理与伦理的法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的伦理和伦理的法律是法律伦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法律的伦理研究法律蕴涵的伦理精神及对法律的伦理评判;伦理的法律探讨内涵伦理精神的法律的伦理功能、伦理关怀、作用方式,并以此来整合社会大众的德性。伦理精神向法律实体化的转化应是我国当前道德建设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14.
曹禺的《原野》以复仇为主题,一方面沉浸于营造复仇的野性、阴森、恐怖的文本氛围,另一方面更有对人性、伦理、社会的拷问与反思。曹禺近乎痴迷地展示着复仇的"罪与罚",让复仇者陷入种种悖论。他展示着悖论,也在虚无与荒诞中消解悖论。《原野》远不是所谓的"农民复仇",也不是简单的人性的"极爱与极恨",善与恶的冲突。它是现代中国的"罪与罚",有着形而上与形而下剧烈碰撞,探讨的是那个年代中国人切实的生存与死亡。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部享誉世界的文学作品,元杂剧《赵氏孤儿》演绎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复仇行动。在这场以血肉铸就的复仇行动中,作为悲剧最初受害者的赵武既置身事外,又参与其中,其形象有着深刻的复杂性,与作品所要传达的伦理观念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里夫在对爱情资源的争夺战中一败涂地,落败后的他怀着一生的仇恨,东山再起,重返呼啸山庄,展开了对其仇恨对象极度的精神摧残,乃至肉体的消灭。他的复仇践踏了社会的伦理道德,蔑视并跨越了法律的范度,把复仇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成就了他复仇的恶魔形象。然而复仇计划的完成带给他的只是无尽的孤独、空虚与痛苦。自私的意志操控着他那恶魔式的复仇,也使他在完成复仇计划后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走向毁灭。  相似文献   

17.
在特定情境中,道德与法律常发生冲突。道德与法律的冲突分为某一行为或事物的性质与道德一致而法律冲突和与法律一致而道德冲突两种情形。道德与法律的冲突对立法伦理、执法伦理、司法伦理、守法伦理各法律伦理都有深刻的影响。只有在对道德与法律的冲突有了充分的研究之后建立起来的法律伦理,才有现实性以及能被人们所接受和遵守,才能完善我们构建法律伦理的视角和完善法律伦理学学科自身。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封建社会》一书是瞿同祖先生在燕京大学就读时的文学硕士学位论文。本文试从分析封建社会一词的含义着手,阐述了中国封建社会法律的伦理特性,在此基础之上反思了现代法律的伦理背离倾向,认为现代法律应当有其伦理基础,最后得出法律应当与伦理契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法治实践要求执业者具备法律职业伦理,律师职业伦理的缺失凸显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的脱节。具体再现为法学教育中"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关课程设计、法律职业的准入机制与法律职业伦理塑造相互脱节。因此,重塑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必须确立职业伦理教育在法律卓越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构筑合理的教育方案和科学的教材体系,完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评估机制和法律职业准入机制,根植法治理念以孕育法律职业伦理的成形。  相似文献   

20.
鲁迅倡导超越于个体仇怨与小群体的复仇,但不排斥复仇的个体性与情绪性。他坚持弱者复仇基调,所关注的国恨家仇大多具有弱者复仇的基本性质和行为特征。他充分肯定复仇的否定性力量和非正统性质,而不顾及法律禁令。他对于自己有复仇偏好毫不掩饰,对复仇意念每多自矜自诩,砥砺与宣泄报复之渴望。鲁迅极为痛恨那些恩将仇报者,尤其是伪装朋友出现的小人偷袭。如果失却了多维多重富有个性色彩的复仇言论和情绪,鲁迅对于恶势力与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鞭挞,也就不会那么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