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安全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生安全稳定,能有效促进校园的和谐。然而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频频发生,对大学生本人、教师、学校、学生家庭等都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极大地影响了高校校园的安全与稳定。从大学生突发事件的概念出发,分析其特点,提出从大学生自身入手加强危机预防意识、提高应对能力,教师应及时排解学生心理问题等方面进行预防。在大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要积极应对、正确处理,并做好善后工作。  相似文献   

2.
详细分析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不同建构状态对其健康成长的影响,指出大学阶段是个体健康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继而立足于大学新生阶段,从新生现状调查、学校、专业认同、校园环境建设等各方面,提出促进大学生健康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3.
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同一性形成、建立的关键时期。当代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带来影响,导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过程面临危机。从社会转型、社会文化以及教育价值取向三个方面讨论造成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社会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调适方法利于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  相似文献   

4.
校园安全管理是中小学最为重要的任务,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不仅是学校的主要任务,而且也关系着学生的未来。近年来,由于校园暴力和意外伤害等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导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受到了严重威胁,外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起起安全事故,提示和警醒我们校园安全形势并不乐观。校长作为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和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应当充分认清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全面抓好学校基本建设、安全管理、安全教育等一系列校园安全事务。尤其对于完全中学而言,学校包含初中学段和高中学段,学生个体之间的成长背景、生活阅历、身心发展等各方面的差异明显。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基于校园发展特点,肩负起社会及学校赋予的重要责任,不断加强对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反思,通过科学的安全风险预防机制构建,为学生营造幸福安全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与以往社会不同,它的发展是一个由同质走向异质、由统一走向分化的过程.大学阶段是个体人际信任发展、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其合作精神、共处意识、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直接的影响,它对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稳定校园秩序的维持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产生大学生信任危机的根源进行了解、分析,从而提出化解大学生信任危机和重建信任的有效路径,对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当前,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以自杀、自残、杀人、伤人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过激行为,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背景,包括家庭缺乏民主平等的沟通环境,学校对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社会大环境中网络等媒体充斥不健康的影响因子,等等.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认知特点表现出"自我中心"的心理特征,又正处于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心理矛盾期,极易造成认知失调和在社会认知问题上产生归因偏差,最终引发过激行为,因而建立大学生过激行为的预警机制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维护高校稳定发展,构建和谐美好校园的基础,也是维持校园秩序,保障学生安全的重要举措,独立学院辅导员作为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有着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本文从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日常安全教育,心理疏导、归寝巡检、建立健全班级安全工作规范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安全防御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应对技巧,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8.
以大学生公德为研究视角,揭示了大学生的校园环境卫生意识淡薄、校园公共秩序意识淡薄、不懂得珍惜爱护公共财产、校园人际交往的"自我化"等校园公德缺失的现状。并从学校、社会、学生群体自身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校园公德问题的原因,提出加强大学生校园公德培养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高校,随着管理对象增多、复杂性增加,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校园安全成为一个沉重话题。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与大学生自身因素、学校管理等多方面都有着密切关系,笔者主要从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层面来分析。一是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差。  相似文献   

10.
自我同一性被认为是大学生发展的核心主题,通过军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特点的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军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程度不高,但达到自我同一性形成地位的比例也比较小;学校环境知觉、职业认同、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与军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显著相关;二年级军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程度高,处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阶段;高考入学分数和生源地(来自农村还是城镇)对军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无明显影响。为此,从校园环境建设、发展目标引导、非智力因素培养、职业认同教育等维度提出促进军校大学生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