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层依法治理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 ,它生动地体现了依法治国的价值和基本原则 ,保障了依法治国进程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国家将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纳入到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而依法治国这一重要战略部署,也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做出安排。法制思维与国家治理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在当前我国国家治理能力建设背景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严格执法;增强全体人民的法律意识。本文将从国家治理能力、历史变迁与现状以及依法治国等方面,分析当前我国国家治理能力建设背景下如何推进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3.
《中国高校科技》2017,(Z1):148-149
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党根据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进一步补充与完善,进而成为治理国家和管理政务的基本方法,并广泛地受到了人们的认同和关注。全面还体现在对治理国家的模式上提出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公民道德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全面依法治国的道德环境为基础,将公民的道德建设与法治建设融为一体进行发展,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从而指出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加强和完善公民道德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依法治国思想可概括为:治国安邦,要实现从个人到制度、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建设法治,要处理好民主与法制、执政党与法、权力与法三对关系;厉行法治,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些思想解决了为什么要实施法治,如何建设法治,如何推行法治等重要理论问题。坚持邓小平的依法治国思想,对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阐述依法治国、地方法治建设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审视地方法治社会建设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中国目前地方法治社会建设的主要障碍及成因,并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地方法治社会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是国家治理体系法治化的重要前提。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是“知法—明法—行法”的阶梯式递进过程,换言之,是法治认知、法治观念与法治情感的理性表达。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法治思维的养成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根本,当前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面临高校法治教育目标功利化、社会法治教育内容零散化、学生自我教育观念淡薄化等困境。对此,本文以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分析法治思维养成的目标、内容、渠道等,以期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法治在国家领域和国家意义上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沉痛教训、改进理政方式的明智决策。无论是贯穿始终的良法善治、最直接的伦理价值,还是其重要的价值目标,都体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本身蕴含的价值追求,充分印证了法治与德治的辩证统一。提高立法质量,保证执法严格,公正司法行为,营造守法氛围,是推动法治实践并最大限度发挥法治伦理价值的基本举措。  相似文献   

8.
李积鹏  燕颖 《林区教学》2023,(12):33-36
全民普法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是培育和提升高校学生法治素养的必由之路。提升高校学生法治素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是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动力,有助于保护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高校学生违法犯罪。普法工作重形式轻内容,法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法治教育定位较为模糊,法治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原因是导致不良现状的重要原因。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高校普法工作,充分发挥思政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构建多方参与的法治教育体系有助于培育和提升高校学生法治素养。  相似文献   

9.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其基础和工作重点均在基层。司法所作为我国最基层的司法行政机构,承担着指导调解、受委托承担社区矫正工作、参与基层普法依法治理、组织提供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协调开展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等职责任务。实证调研表明,绝大多数司法所的组织现状并未达到规范性文件的要求;尽管司法所已尽可能地形成调适性的工作机制,但其职能呈现与应然之间仍存在较大张力。究其原因在于司法所面临主体异化、职能超载、法治资源冲突、法治权威阙如等法治困境。优化司法所的职能定位、完善司法所的工作机制、树立司法所的法治权威,有利于司法所走出法治困境,以确保全面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10.
《穹顶之下》纪录片的播出使得"雾霾"成为人们当下人们热议的话题。我国有关防治空气污染的法律较为完备,但雾霾治理却陷入了法治困境,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较为复杂,它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决雾霾治理的法治困境也应当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些维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反腐败在中国历来就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从运动反腐到权力反腐,反腐措施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中。当如今腐败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不再是单纯的个案时,对制度反腐的思考自然就多了起来。制度反腐,是以制度和法律的手段制约和监督权力的行使来反对腐败的一种防治方法。为了保证制度反腐的顺利进行,需要从完善立法、透明执法以及齐备监督机制等三方面来作努力。  相似文献   

12.
教育治理既离不开德治,也离不开法治,在教育治理过程中,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应当符合教育法律的有关规定,所有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在从事各类教育活动时都应当遵守或不违背教育法律的规定和精神。德治是教育的理念、态度和方法,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技能,更要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在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要将德治与法治紧密结合,才能使我们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善治视域下社会组织参与基层协商治理是社会治理结构转型的需要、完善协商民主体系的要求、破解基层治理困境的关键和社会组织自身发展的必然。当前,社会组织参与基层协商治理面临诸多实践难题,表现在缺少制度依据、机制不健全、与政府关系未理顺、自身协商能力不足等,需要构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协商治理的提事、议事、理事、监事等各种机制等。  相似文献   

14.
人们对法治普遍怀有美好的期待,但法治究竟能够给人们提供什么,法治的实现是否就意味着某些人们珍视的价值的实现,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模糊且含混的。本文试图以人们对法治的期待为视角,对法治进行概念分析。首先提供一幅相对完整的期待系谱,这其中从"薄"到"厚"依次对"法治而非人治"的理念、形式法治以及实质法治铺陈开来,试图解释人们含混的期待背后的法治涵义的复杂性。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如下问题:我们能否对什么样的期待是相对理性的这个问题达成共识?我们的期待在这个系谱中应该处于什么位置?满足了要求的法治究竟能给人们带来什么价值,或者其本身具有什么价值,以及我们"理性的期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最后,我们还需要对法治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作一番探讨,对理性期待的探索不仅需要对法治内涵展开分析,且对实践中可能遭遇到的困难也要有所重视。  相似文献   

15.
高校治理应重视软法。高校治理的软法有三种基本形式:有关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规章(硬法)中的软法条款;党和国家机关制定的有关高等教育的规范性文件;高等学校自身制定的各类管理规范。高校软法之治的机制包括:自愿服从、激励机制、内部强制服从、社会强制服从和国家强制力的影响。高校治理的软法存在内容、制定技术和问责性不足问题。完善高校治理需构建软硬兼施的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6.
法治意识在高校治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具体表现为使高校治理体系严整化、使高校治理制度构型化、为高校治理手段提供有机保障,但目前其作为高校治理素质基本构成和高校治理能力支撑的作用还相对不足,主要表现为高校法治意识的概念系统相对缺失、高校重大决策的法治主导相对缺失、高校治理过程中法治作为主流相对不足、高校纠纷化解中司法最终性相对单薄。为此,高校法治意识的提升与构造就显得十分必要,我们可以从高校宪法法律至上性认知的形成、高校法律信仰的形成、高校法治运作下意识性的形成、高校法律遵守自觉性的形成等方面切入。高校法治意识的构造具体应沿着下列技术进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法治主导、高校法治机制的上下位贯通、高校内外部关系的法律定性、高校文化体系中法治文化的补足、高校主体权力维护的法治强化。  相似文献   

17.
基层政府运动式动员存在基层有效治理的困境.为破解基层有效治理难题,国家对基层政府的动员转向项目化动员.项目化动员从基层治理方式、治理逻辑、治理中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动员成本、基层政府治理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等方面来破解基层有效治理难题.基层政府动员转型反映了国家基层治理逻辑和治理模式的变化,也为破解基层有效治理困境,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道德与法制因各自的属性不同,在腐败治理过程各有所长,同时也各有局限,因此,充分发挥道德和法制在腐败治理过程中各自的优势,弥补彼此在腐败治理过程的不足,即构建德法兼治的治腐模式,能够有效促进治腐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区中的基层法院处在审判工作的最前沿,它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司法保障。本研究通过实证调研的方法,运用社会角色理论,分析社区居民对基层法院的角色期望;揭示基层法院的司法实践与社区居民的期望角色之间的差距;最后提出通过两方面的角色调适——法院的自我调适和社会调适,以达到基层法院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角色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