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内容。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烙饼这一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解答,并从优化的角度在多种烙饼策略方案中寻求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数学运筹思想在实际中的运用。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  相似文献   

2.
教学的小高潮也就是课中的“闪光点”,它能使学生兴奋、沉思、体味,能使学生在读、说、算、想的训练中,智力和能力得到发展,智慧花蕾欣然绽开。 1、在教学难点处设置“小高潮” 教学难点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教师怎样突破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如:“商不变的性质”一节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这个问题。理解商不变的性质分两层含义。一是被除数的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二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理解第一层含义是难点中的难点,这个过程是设计这堂课小高潮的最好环节,我是这样安  相似文献   

3.
正有人说,大智慧是一种无拘束的"创造",我想说,"智慧数学"课堂也是一种行走在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创造"。它摒弃了以往教学固定、僵化的模式,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且课堂结构常人可捉摸、家常课可操作。"智慧数学"课堂特质如下。一、基于整体性、简洁性,呈板块结构我们必须以长远的眼光、整体的视角,审视数学教学内容,不至于在短短的教学时间里将知识弄得支离破碎,造成学生认识与理解的  相似文献   

4.
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比赛场次",本是一节普通的课,但执教老师上下来,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想,日常课堂教学就是如此,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和学生一起探究数学中的奥秘,享受日常的数学学习生活,这已足够.  相似文献   

5.
1 教学内容解析 "根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必修)》(人教A版)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第一节"指数函数"的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初中学习了平方根、立方根的有关概念、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n次方根的概念、表示和性质.这是一节概念课,数学概念是学生数学思维的细胞,是理解数学本质的关键所在.概念课的教学又是中学数学中至关重要的课型,是其他课型的基础.而这节课又是指数函数的开端,教学设计的如何直接影响着指数函数的教学质量,所以这节课值得做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一节课是笔者参加教坛新秀比赛时的参赛课.设计意图是通过故事化的情境引入,体验生活中的不等关系,点出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这样的一个主题,引领学生感受"数学是自然的,数学是有用的"这一基本理念.课后得到了评委老师的好评.本文将教学过程做一整理,以抛砖引玉,请各位专家同行指正.一、教学分析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一是感受生活中的不等关系,掌握用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的方法.二是能从实际情  相似文献   

7.
因需送教下乡,所以选择了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作为示范课。同事们都说这节课很难上,特别是这次要面向农村的学生。是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很难上,但笔者选择这节课的目的是想探索"难课在农村小学怎么上"。经过五次试教,在不断的反思中形成了以下学案。  相似文献   

8.
这是我在“名师风采”活动中上的一节课的实录,这节课是浙江版小学现代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我设计这节课的理念是:让学生的“提问”与“交流”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自主、合作地探寻问题的研究方法成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让学生审视、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成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由于学生在五年级时已学过立方体的展开图,也学过由六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但没有学过立方体展开图的特征。我希望这节课有所突破的几个问题是:学生通过观察两个图形,提出一串相关的数学问题,而这些数学问题中包含本节课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引导学…  相似文献   

9.
正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应从课前到课后,从学生到教师,全方位、多角度地展开。在最近的一次作文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本着"平视互动、快乐评价"的教学理念,开设了一节作文公开课。围绕这一课教学,我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课前:预设观察这节作文课具体上什么内容呢?我正琢磨着,意外地收到一封已毕业3年的学生康  相似文献   

10.
在"凤之秋华"教学节中,我教学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认识近似数"一课.这节课安排在学生认识含有亿级和万级的数之后,使学生初步认识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大数目的近似数.磨课的经历让我难以忘记,现就"认识近似数"一课的导入环节,谈谈自己的实践与体会.  相似文献   

11.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P117例1及相关练习题。[教材简析]"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数学广角主要是通过简单的实例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设计]1.学问在手中。这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因为生活中经常见到,难点就是使学生理解间隔数跟节点之间的关系,如何突破这个瓶颈,让学生轻松愉快掌握这个知识呢?我  相似文献   

12.
那次参加区电教课比赛,让我至今不能释怀,因为那是一节失败的课!原本是一次美妙的"精神"之旅,却被我不断的"问"破坏得索然无味.现在想来,其实语文的课堂就如一次旅行,而老师就如导游,学生就如游客. 想做好课堂上的"导游",我觉得就必须关注一个"问"字.教师的问,学生的问,如何问,问什么.现在对于那些热热闹闹的课堂许多人提出质疑:这节课,究竟谁是教师,谁是学生?我们很多的、不厌其烦的"一问到底",并非出于学生的求学真需,更多的只是为了能够顺利地完成这节课的教学流程.扭转这样的现象,我想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首先注重让学生敢于问、乐于问、善于问,其次注重自己"问"的有效性和主导性,最后要注意把握教师"问"和学生"问"在课堂中的一个度,让"问"成为真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教会学生“数学思维”应该说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但是怎样做才能体现这一目的呢?笔者结合亲身教学实践,从说题这个角度,以两种常见的课型为案例,展示了一节数学课堂活动,并以此促成数学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在我校开展的"国培专家课堂教学诊断"活动中,我做了一节"单项式"的课,根据我的教学设计思路和专家的点评,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个反思: 一、情境的设计,起点不能太高 也许和我平时上课幽默风趣有关,教学"代数式"内容时,面对黑板上列出的许许多多、形式各样的代数式,我便开了个玩笑,说这是一个"代数式王国",而今天的教学应该是继代数式之后的一个下位学习,所以引发了我这节课导入的一个情境——"代数式王国里的一个部落会议",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5.
<正>《农村新貌》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除法的内容。《农村新貌》是一幅主题图,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应用题教学。而现在的新课标将过去的应用题教学进行了改革,取而代之的就是"解决问题",尤其是这样的主题图式的应用题教学,在过去的应用题教学中是不曾有过的。这节课其实是第一单元除法中问题解决的精华所在,新课标给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之一就是"让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节课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  相似文献   

16.
现行高中物理第四册(Ⅱ),"电场"一章中的"电场中的导体"这节课所占比重不大,但对学生来说并不好理解,是教学上的难点.另外,从课程安排上也不合理,若想学好这部分知识,不能把这节课安排在"电场 电场强度"后面,而应安排在"电势 电势差"这一节课的后面,因此,针对这节课我采取了以下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次暑期培训,收获颇多.感受最深的就是《数学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正确定位"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坚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这理解起来很容易,可真正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我不禁想起前年参加学校青年教师赴灌南支教优质课展示活动时,我选择了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这节课.这是一节概念课,主要是分四个层次来教学,一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周长,二是让学生探索一些测量周长的方法,三是让学生能够计算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四是让学生体会周长在生活中的运用.而我在第一次试教时认为周长这一定义不难,学生肯定能很容易理解,所以在设计教学时一带而过.  相似文献   

18.
[课前慎思] "近似数"这节课该教给学生什么?又该如何设计这节课?我思考:从生产到生活、从工作到学习随处可觅"近似数"的踪迹,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如何联系生活让学生感知近似数产生的必要性?我们的计算教学是不是应该从"怎么做"向"为什么这样做"转变?"四舍五入"法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和数学研究中形成的求近似数的一般方法,怎样的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经历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入数轴是否更有利于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相似文献   

19.
数学学习,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进而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三会”是无法割裂的,应该在每一节常态课中有意识地培养,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精准分析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聚焦关键词、设计学习单、创设好平台等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0.
好的数学教学,课初,应该在趣味引入中吸引学生;课中,应该在动手操作中聚焦学生;课末,应在拓展延伸中锻造学生。就《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而言,应该引领孩子们抓住"整体1"在不同场域内的"多变性",于"多变"中发现"不变",进而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以此锻造学生、滋养学生、成就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