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声曲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众所周知,在钢琴作品创作中,和声为基础,和声中产生段落结构,是创建曲式结构的基本因素。创作作品时,和声的应用,是曲式结构的重要因素,运用和声曲式分析钢琴作品,有利于更好的诠释钢琴作品,达到正确表现音乐形象,读懂作家意图,充分体现钢琴作品魅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西方古典音乐作品在结构转接过程中需要各种形式的连接过渡,这些连接过渡都是具有特征性的和声语言,运用不稳定的和声语言作为结构转接过程中的和声准备是本文重点所要说明的。对西方古典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整理,按照和声语言的特性来梳理、总结音乐作品结构转接过程中的和声准备类型。  相似文献   

3.
要运用和声与曲式分析解读钢琴作品,对于正确演绎钢琴作品有很大的作用与意义,首先要了解和声分析的对象是实际的音乐作品,通过分析看到和声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其次了解曲式分析的陈述类型与曲式的发展结构原则,运用和声与曲式的分析结果进而对钢琴作品进行诠释,达到快速解读钢琴乐谱,正确表达钢琴作品要表现的音乐形象,充分体现钢琴作品的魅力和快速准确抓住和读懂作曲家的意图。  相似文献   

4.
曲式分析的学习必须是建立在已经多多少少接触过和声学的基础之上,并能够将和声学相关的知识运用到对作品结构与作品调性的分析中去。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如何建立与在作品中如何对和声进行运用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因此,对作品中的和声进行分析,是曲式分析中的第一步。本文对在曲式分析当中和声分析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即兴伴奏中必涉及和声织体应用的问题,关于和声织体的应用是我们在演奏任何一首钢琴作品时都会遇到的。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在学习钢琴作品时关注其间的和声织体的应用,必能使学生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6.
和声作为组织音乐作品的理性法则,直接关系到作品的音乐形象的塑造及作品音乐情感的表现。在面对一首钢琴作品时,要想对作品的音乐情感表现有较理性的把握,对作品的和声加以全面分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即兴伴奏中必涉及和声织体应用的问题,关于和声织体的应用是我们在演奏任何一首钢琴作品时都会遇到的.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在学习钢琴作品时关注其间的和声织体的应用,必能使学生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8.
纵合化是中国作曲家探索与尝试和声技法民族化时常用的一种和声手法,本文主要以王建中钢琴改编作品为对象,通过分析各类不同形态的纵合化和弦在其作品中的运用,来展现出这些纵合化和弦对作品意境营造的作用以及作曲家对和声技法民族化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文革"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钢琴创作在风格、题材和技法上受到很多限制.作品整体趋于保守,但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化和声却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些民族化和声的应用不仅深化了钢琴作品的民族性,而且对钢琴作品能够在那个时代得以生存起到了关键作用.作者结合具体的作品从复合结构、多线并置结构及非三度叠置三个和声构成角度,探讨了这一时期民族化和声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
演唱歌曲必先理解作品的结构、和声语汇与伴奏等基本素材才能更好、更贴切地表现作品的内涵与主题思想。而要理解作品的结构、和声与伴奏等,都要求分析者(演唱者)必须具备较丰富的和声知识,也就是说和声知识的应用在歌曲演唱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贝多芬的艺术歌曲《我爱你》为例,对和声知识在歌曲演唱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1.
和声作为组织音乐作品的理性法则,直接关系到作品的音乐形象的塑造及作品音乐情感的表现.在面对一首钢琴作品时,要想对作品的音乐情感表现有较理性的把握,对作品的和声加以全面分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门德尔松是19世纪十分重要的浪漫派作曲家之一,他将古曲主义的传统和浪漫主义的志趣完美的结合在了他的作品中,使得他的作品总是赋有一种诗意的典雅。钢琴独奏《无诗歌》是一些精致的小品,柔媚之极,极像声乐作品一样,富有歌唱性。在和声方面,他既继承了古典主义的逻辑性,又在和声素材的使用及和声的序进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扩充,使和声的色彩和音乐的情绪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浪漫,极大的满足了作曲家个人情绪的宣泄。本文所分析的这首作品,虽在结构上十分短小,只有40个小节,但和声语言十分丰富,大量使用了诸如重属和弦的进行,还有那不勒斯和弦及少量的变和弦,使得整个作品的风格和情调都充满了浪漫和新鲜的色彩。本文将对本曲的和声进行细致的分析,来试着从中分析门德尔松的和声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份是对作品中所使用的音阶调式进行分析其中包括作品中所使用的中国汉族传统雅乐音阶和清乐音阶,西方自然大小调音阶和多调性发展手法的运用.第二部份主要涉及对作品的和声进行分析,包括不同结构的和弦运用和线性和声手法在作品中的运用.通过对作品的音阶调式和和声分析来应正金湘所提出的建设"新世纪中华乐派"在具体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音乐浪漫主义后期以前,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大多都是建立在大小调的和声功能系统上来进行创作的。其实从贝多芬中后期的作品中就可以发现,在那时的和声理论就已经得到了发展。直到浪漫主义中后期,作曲家热衷于突破传统和声理论,半音化和声连接不协和和声(例如四度叠置和弦)得到了广泛地使用。到了20世纪,音乐家的创作手法甚至可以认为超越了传统,不过使用和声概念来创作的作曲家也不在少数(例如拉威尔),但是和声连接已几乎脱离开了大小调体系。笔者在创作中发现,调式系统的使用与发展是有一定原因的,并且和声的连接会影响到调式的效果。如果能够深刻理解调式及和声的思维,会使作曲技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5.
柴可夫斯基把古典主义时期的和声风格与浪漫主义时期的情感特征巧妙的相结合。在主题展开上,运用多次转调模进,是作曲技法的重要手段。在和声运用上,通过转调和离调的展开,使得各部分的主题推向高潮。还多次运用低音和弦与和声布局的关系,使得作品的情绪展开与和声现象的衔接做好了妥帖,是一部很具有俄罗斯民族音乐特色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和声是推动音乐前进的重要因素。无论是传统的和声分析、曲式分析,而或诸如申克分析这样的现代分析方法,都离不开对"和声"这个参数的探究。而在不同的分析法视野下,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和声结构也是不尽相同的。  相似文献   

17.
浪漫时期的音乐家将古典时期的和声风格继承并发扬光大,但是在和声材料及和声语汇方面更具拓展性和延伸性。例如在和声进行时,将功能性序进散化于作品结构的支点部位;在作品陈述过程中和弦的色彩性功能更加凸显;由和声所引起的调性运动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四五度调性关系转换;在乐曲的终止处,S组和弦的使用较之古典时期也更为常用。  相似文献   

18.
德彪西使用的和弦结构通常有三度音程的高叠和弦、纯四度与纯五度音程叠置的和弦以及附加音和弦。由于这些和弦的特殊结构,因此很难形成协和→紧张→协和的传统和声功能循环链,那就必须需要有一种独特的和声写作思维取代于传统的和声思维,从而推动作品的展开与发展,并且用于控制音乐作品的纵向音响。德彪西的和声写作思维与泛音率有着密切的关系,泛音率是德彪西调节音响色彩与控制作品纵向和声紧张度的"杠杆",成为德彪西和声写作的主要思维。本文通过对德彪西音乐作品的和声分析,解析泛音率在德彪西和声创作思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和声教学不仅是一门重要的理论课 ,更是一门技能课。因此 ,和声教学应重视操作训练 ,要能熟练掌握这一技能 ,通过书面练习 ,键盘和声 ,作品和声分析及听觉训练几个方面进行立体性训练 ,是获得理想效果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20.
贝多芬是古典主义时期维也纳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被誉为"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派之先河"的作曲家。本文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出发,以热情奏鸣曲的第一章为例,研究作品和声的运用以及作品中的和声对浪漫主义时期和声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