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积累”必须有一个过程,甚至周期很长。语文课程的一个核心目标概念是“语文素养”,而形成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之一,就是“积累”。积累既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2.
瞿达彬 《教育艺术》2008,(12):18-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语言的积累包括“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精彩句段”等等。积累词语是最基本的。积累足够的词语,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具存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词语,丰富词语,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3.
重视语文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其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先后多次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语文教学要把语文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把抓丰富学生语文积累作为重点.让学生的语文积累由少而多.聚沙成塔,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4.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一个基本理念。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理念,达到新的语文水平。学好语文离不开两个方面,一是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存量,二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加工能力。前者着眼于积累,后者着眼于实践。“积累”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积累”的发展,“实践”离不开“积累”,没有“积累”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在新课标“前言”“课程性质和地位”中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又为什么要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呢?《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 ,对语文素养作了明确的阐释 :“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 ,阅读能力 ,写…  相似文献   

6.
重视语文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其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先后多次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语文教学要把语文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把抓丰富学生语文积累作为重点,让学生的语文积累由少而多,聚沙成塔,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一、制订一系列完整的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语文知识的积累。初一上期积累成语,下期积累歇后语;初二上期积累广告词,下期积…  相似文献   

7.
曹宪春 《语文天地》2014,(29):25-27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前言部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在整个语文新课标中,“语文素养”这个词前后出现十多次,可见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同教师对于“语文素养”内涵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其基本意思是一样的,那就是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等内容.应该说,重视语言积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更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那么,中低段阅读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做积累,才能让语言落地生根呢?  相似文献   

9.
关于“语文积累”的问题已有许多人撰文论述,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这个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滑坡的趋向,学生语文积累的水平和现状令人堪忧。冷静地分析和反思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个人认为,在强调课改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对学生语文积累的漠视是主要的原因。重新审视和研究学生的语文积累是课程改革一个不容忽视和回避的话题。《语文课程标准》重构了学生语文的学习目标,提出了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怎样来认识“语文素养”的实质,据我的理解,“语文素养”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的东西:具有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古诗文是中学语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加强对学生古诗文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是一个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是一个整体,它的基本内涵和要素包括:情感态度.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3.
高志大 《教师》2008,(24):73-73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与他的语文知识积累有直接的关系,这种积累包括知识、思想、情感与审美体验等,而“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直接影响他语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积累”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 ,要“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在“总目标”中又提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每一个阶段目标都规定了要诵读儿歌、古诗、优秀诗文等 ,“积累”已成为语文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下面想谈一谈自己对于“积累”的一些理解。一、要积累语言 ,更要积累生活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是发展语文素养的前提条件。阅读从某种角度上说 ,就是语言文字信息激活生活积累 ,形成再现和再造表象的活动。所以茅盾说 ,读…  相似文献   

15.
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性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就必须将教与学的目光引向社会生活,把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而让语文教学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也是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的行之有效的最佳方法。成语学习是词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语的学习、识记和运用则是学生学习语文、培养语文素养的“必修课”之一。让成语的教与学行走在生活中,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积累和运用成语的能力是一个语文教师应的有责任。下面谈谈如何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积累和运用成语。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语文教学实践的深入,语文素养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而语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强调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在其前言“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部分又3次提到语感,可见,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感培养的重视。它明确指出了语感与学生的语文素养、思维能力之间的联系。一个语感能力强的人,必然也是一个语文素养高、思维品质好的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所谓语感,是…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一栏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指的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张登亮 《学子》2013,(12):63-63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提高语文素养也绝非一日之功。希望在短期内通过补补语文就有明显的进步,是一种违背语文学习规律的急躁表现,结果也只能是“欲速则不达”。这就需要通过提高语文素养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相似文献   

20.
唐华秀 《现代语文》2008,(11):45-45
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创造优良的语言环境,提供丰富而纯粹的良性言语刺激,从而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在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量的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