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说:“你的评论写得同大家不一样,你的评论就是最好的评论。”这不是一个准确的结论,但它有一定道理。能不能这样认为:如果你的评论写得同大家一样,那是一篇平庸的评论;如果同大家不一样,那有可能是最好的或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你的评论写得同大家不一样,你的评论就是最好的评论。”这不是一个准确的结论,但它有一定道理。能不能这样认为:如果你的评论写得同大家一样,那是一篇平庸的评论;如果同大家不一样,那有可能是最好的或最差的评论。只有不一样,才有可能是最好的评论,这是一个前提。“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是郑板桥的名句,“二月花”就同“五月花”不一样,五月的鲜花开遍大地,当然也是美丽的,而二月的鲜花,领异标新,别具魅力。“意思不大”,“还是那几句老话”,这是读  相似文献   

3.
有些同行和通讯员见了我好问:“你的小评论写的不少,我们怎么没有那么多题目呢?”我从实践中体会到:欲写小评论,应做多事人。一事一议的小评沦,由事引发感想,抒发情怀,提出论点.进行评和议;以事作论据.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没有“事”作由头,小评论写作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要做多事人,想方设法把“事”掌握在手里。积累的事越多,小评论的题目也就越多。我觉得,做多事人,就要多找事,多管事,多问事,多记事,多想事。多找事就是要求我们做个勤快人,迈开双脚,到群众中去,这里是评论题目取之  相似文献   

4.
王毅 《今传媒》2004,(6):54
一张报纸的一个版面,如果有两篇言论呈现在你眼前:一篇是“本报评论员”文章,一篇是署名评论,你会首先选择哪一篇阅读?答案可能是:署名评论。为什么呢?因为署名评论一般来说具有鲜明的个性,可读性强;而评论员文章往往是千篇一律,缺乏吸引力、感染力。也许,这篇评论员文章非常重要,写得也很好,但就是因为有可读性不强的惯性印象,所以放到一边了,评论员文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实际效果也就打了折扣。这就引出一个话题:改进评论员文章的写作。怎样改进?“嫁接”是一个好方法,就是使署名评论与评论员文章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评论形式——署名评论员文章,既能保持评论员文章原有的指导性,又能保持署名评论原有的可读性。其实,早在1998年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就提出,“评论员文章要向署名方向发展”。有的党报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但从全国来看,还处在“初级阶段”。现在,中央一再强调要坚持“三贴近”,大力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这为评论员文章向署名方向盘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生态环境”,写署名的评论员文章不仅是可以积极探索而且是大有可为的。署名的评论员文章,既不同于一般的署名评论,也有别于传统的评论员文章,它兼有“本报评论员”和署...  相似文献   

5.
有几位通讯员来信说评论文章难写,有时选了一个好题目,但一动笔就陷入“僵局”,往往是叙说老半天,绕题打转转,有理说不清,讲不透。我感到,这个问题提得好,的确是一些通讯员写评论文时常常感到犯难的一个问题。其所以难,因为这个问题很重要,它涉及评论文章写作中的主要之点,即如果选择论据和进行论证的问题。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体会,为大家提供一个思索问题的路子。评论文顾名思义,主要是“评”和“论“。因此,在选好题目,提出问题之后,关键是要对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这个过程也就是论证的过程。分析的正确程度和深刻程度,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  相似文献   

6.
记得刚参加新闻工作时,我跟一位同事讲:"我爸爸很喜欢你的文章,说你写得不错。"他的眼中马上有了亮光,问:"你爸爸干什么的?"我回答:"做点小生意,初中读了一年。"他眼中的亮光马上黯淡了一些。当时我就想,如果我父亲是位老师,是知识分子,或许这位同事会更高兴一些。但我的想法与这位  相似文献   

7.
选题和立意,确定了一篇评论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接下来就要论证。证明你的论点是正确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议论了。这是一篇新闻评论能不能写好的关键。有时候,选题很有针对性,立意也新,但是论证没有论好,或者是论点没有展开,或者是论据不足,或者是论如乱麻,都不足以服人。这样的评论。仍然不能说是合格的。可惜的是,这种不合格的,本来应该回炉再造的评论,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报纸上。甚至出现在一些颇有影响的大报上。论证的过程是逻辑推理的过程,也是调查研究的过程所谓论证,简单说来,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用分论点证明总论点,或者用通常的话说,就是摆事实、讲道理;在逻辑学上,则被称为“用已知为真的判断去确认另一个判断的真实性或虚假性的思维过程”。(《普通逻辑学》)新闻评论的论证虽然不同于一般政论文的论证——它是根据新闻所发表的评论。新闻就是评论的论据,一般说来,无需离开新闻再去寻找其他论据,但是,事实上,多数新闻评论不过拿新闻作“由头”,从新闻生发开去议论带有普通性的问题,这类问题仅仅有一个新闻由头并不足以证明,仍然需要用论据,特别是事理论据去加以证明。所以,不管新闻评论有什么特殊性,作为一种议论文体,它的论证  相似文献   

8.
四、平等待人是不是平等待人,是个方法问题,也是一个态度问题。社论、评论,也包括署名评论,它是对别人发议论,去讲道理,去宣传,是是去说服别人,影响别人。你要影响别人;当然你认为你讲的是正确的,要是不正确,怎么会去写呢?你自以为是正确的,要别人听你的,信你的,但这种意思在文章中如何表述、流露出来,就要研究,要表达得很恰当。这就存在一个态度问题,当你讲道理的时候,你把读者放在什么位置上?这很重要。如果你自认为正确,就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唯我正确,唯我革命,摆出这样一种架式来说话,效果就会不佳,甚至走向主观愿望的反面。你越是采取这样一种教训人的态度,人家就越不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的政论名家、文章高手都曾把知识的宝山作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驰骋的场地,借助丰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来说明道理,使人们开阔眼界,振奋精神。我们借鉴前人的经验,联系自己的实践,得到这样一点体会:新闻评论要写得生动活泼,富有文采,不仅要情理交融、叙议交织,而且要有知识的闪光。为什么知识可以增添评论文章的文采?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看看有些评论文章为什么缺乏文采?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文章的内容贫乏。一篇评论既无感人形象、故事情节,又无旁征博引,只是讲抽象的道理,就会使读者感到枯燥无味,“没有意思”。常写评论的人都懂得:说明一个道理,如果采取简单化的方  相似文献   

10.
有一种观点认为,要想写好时政评论,你必须比一般公众知道得多,必须提供“附加值”——也就是你必须有一定的人脉,能够进入特定的政治圈子,以便能向读者提供更多的内幕消息。否则,如果你跟读者知道的一样多,你的评论就很难令人信服,也不会有人愿意看,并由此认为,目前中国没有真正好的时政评论,原因就是写评论的人不具备上述条件,或者具备上述条件的人没有出来写,或者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写。笔者认为,如果能获得相关内幕消息,对写作时政评论势必大有裨益,但若过于强调这一点,把这一点优势作为写好时政评论的必要条件,并不妥当。时政评论门槛较高…  相似文献   

11.
要写好稿子,首先得有丰富的材料。这就像做饭一样,没有柴米油盐是做不成好饭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请问:什么是“材料”呢?“材料”这个写作术语概念较为宽泛,是指作者为着某种写作目的,从生活、工作、学习中搜集、摄取以及写入稿件中的一系列的事实或论据,即统称之为“材料”。“事实”和“论据”这两部分内容,都可以称为“材料”。“事实”,即种种生活现象,是指“记叙性”文章而言的;而“论据”,即可以证明“论点”的种种根据,是对“论说性”文章所说的。“材料”的重要性可以用这样的话来囊括———一句话是:动笔之前,材料是形成观…  相似文献   

12.
有一种观点认为,要想写好时政评论,你必须比一般公众知道得多,必须提供“附加值”——也就是你必须有一定的人脉,能够进入特定的政治圈子,以便能向读提供更多的内幕消息。否则,如果你跟读知道的一样多,你的评论就很难令人信服,也不会有人愿意看,并由此认为,目前中国没有真正好的时政评论,原因就是写评论的人不具备上述条件,或具备上述条件的人没有出来写,或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写。  相似文献   

13.
署名忌扬名     
如果你留意一下南方一家大报评论版的栏目,你会发现在稿件末的署名上有一个小小的变化,那就是比较实在、具体。不那么唬人了,比如说,假如是新闻圈里的人写了评论,无论是什么来头,都是以“媒体人”称之。然而这在过去是没有的事。仍以新闻圈里的人写的文章为例,通常是署杂文家、时评家、著名报人、资深编辑、高级编辑、博士等等的。这些称谓无非是想抬高作者的身价而已。  相似文献   

14.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何为好事?起码是为别人做点有益的事;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就是为百姓多做有益的事。为官者当如此,党报新闻工作者亦当如此。做益民事,用手中之笔写消息、写通讯、写评论是我们采用的常规方式。如果在“叙述型”和“评说型”后面再加一种叫“参与型”的报道,那么,党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呼声的统一可以得到更充分的体现,益民之事有时能做得更痛快淋漓。采写、编辑“参与型”报道,记者除了要了解生活、深入生活外,还必须参与生活,即记者不能只当评论员,还要想尽办法努力寻求一…  相似文献   

15.
一句话说得人家跳,一句话说得人家笑。同是一句话,不同的说法,效果大不相同。 食品推销员马休正想以老套话“我们又生产出一些新产品”来开始他销售谈话,但他马上意识到这样做错误的。于是,他改口说:“班尼斯特先生,如果有一笔生意能为你带来1200英镑,你感到有兴趣吗?”“我当然感兴趣了,你说吧!”  相似文献   

16.
党报如何才能尽到传播好新闻的职责呢?我认为,关键是要抓一个“新”字,即要集中力量突破“新”,用“新”来带动时效,精练和报道质量,以“新”来带动“短”,带动“快”,带动“活”,当然,写快,写短,写活也是写新的要求,你能够写出好新闻,可如果不讲快,结果新闻就会变成旧闻,人们就不愿意看,如果不写短,动辄洋洋数千写,大量实实践证明,写新闻稿,只要抓住“新”,就可以快,就可以短,稿子就能写好写活。  相似文献   

17.
小言论写作,拟题和写文二者应该并重,不可偏废。就是说,不仅要写好文,而且要立好题。文章要写得深,首先题目要立得新。所谓“题好文一半”,就是这个道理。只有题文俱佳,方可称为好文章。所以,小言论标题的拟定,应该十分重视,不能认为无足轻重,更不能随便凑和。有的同志对立题不够重视,认为稿件寄到报社,反正编辑会帮助修改的。当然,编辑对不恰当、不理想的标题是要修改的,甚至要重做标题。但是编辑是你文章的第一个读者,“第一印象”很重要。你文章写得好,但标题一般化,编辑往往容易忽略掉,相反,你的文章有一个好标题,编辑就会被吸引住。有时候,作者的一个好标题,会触发编辑的灵感,能把文章编得更精采。  相似文献   

18.
文学书简     
三十写作,也叫做文章。这个“做”字,大有讲究。不“做”,文章出不来;太“做”,文章就做作了,不自然了,斧凿痕太重,人工味太浓,就可能显得不真实了.写散文,尤其不能太“做”.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立意、构思、语言,都应力求自然,本质,本分,本色,而不可硬要改变它的本来面目。这个意思,我说不圆满,想起鲁迅两段话,抄给你做参考:“太做不行,但不做,却又不行。用一段大树和四枝小树做一只凳,在现在,未免太毛糙,总得刨光它一下才好。但如果全体雕  相似文献   

19.
乔木同志说,写评论“老是连篇累牍地泛论,说了半天,缺点在哪里,还是含含糊糊,弄不清楚,那就不解决问题。”“不着边际的泛论难写,但是也有些人就是写不着边际的泛论。对于这些人,写八股文章是容易的,甚至已经做到摇笔即来,似乎成了  相似文献   

20.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改变命运的根本不是你自己,而是新闻.哪怕你自认为生活得好好的,如果记者认为你生存状况有新闻点,为你拍一段视频、写一篇报道,那么随之而来的舆论风暴会教你重新做人. 来自四川大凉山的“格斗孤儿”,命运就循着这样一条线路行进,在格斗视频发布后急转直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