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光潜的这部《诗论》中,作者对诗的节奏、音律、韵律等因素极为重视,他将诗歌起源、诗的本质等问题用音乐性这一线索贯穿起来探讨,把音律节奏看作是组成诗歌思想情趣的天然特征且对其加以强调。本文从音律是诗歌的命脉、音律是区分诗与散文的重要标志以及音律的艺术功用这三方面简要的论述了音律节奏对于诗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在春风得意、奋发蓬勃的盛唐诗坛上,有一位诗人颇负盛名,曾赢得“诗家天子”的美称,他就是“七绝圣手”——王昌龄。七言绝句最早源于民歌,魏晋时期的《行者歌》、《豫州歌》都是句句用韵的七言小诗。宋汤惠休的《秋思引》是最早的文人七言小诗。到梁陈北朝时期,作者...  相似文献   

3.
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的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诗作。多年来 ,人们对此诗的解读毁誉参半。再解读康桥和作者的独特关系及作者“诗从性灵深处来”的主张 ,认为《再别康桥》一诗流露着富含灵性的真性情 ;在艺术上 ,由于诗人表达上的含蓄和机智 ,《再别康桥》一诗达到了内容和形式上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4.
从西方文论看李商隐的几首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商隐《燕台》四首色泽凄艳、情调迷离。其诗用西方文论的术语来称,是一种客观的投影,是一种外观的形象,但又与作者的情意有相当的关联。要了解并把握其诗歌,必须先有一个与诗人接近的心灵,然后才可进入他的心灵的梦幻境界之中。李商隐的诗不可牵强比附,去做指实的说解。  相似文献   

5.
刘禹锡是唐朝诗人中创作诗序数量较多的作者之一,他的44篇诗序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叙述作诗原委类、抒怀类、赠别类和感伤类。总体来看,刘禹锡的诗序具有题材广泛、短小精悍、情感外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上博简《孔子诗论》对儒家诗教学说的理论贡献体现在说诗体系与理论创造两个方面。《孔子诗论》突破了此前断章取义、借此证彼的说诗方法,说诗始终着眼于作品本身;作者第一次对颂、大雅、小雅、国风四类作品大旨进行归纳,这有助于说诗走向体系化。竹书作者将战国前期儒家的性情学说和礼学家的礼义思想落实到《诗》学研究之中,初步呈现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理论倾向,这对此后儒家构建说诗理论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白居易讽谕诗的主题与言说方式之间,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除少数颂美作品采用模仿章表体"对君言"的第二人称形式外,其他"规刺"之作均采用基本一致的客观叙事形式,这既是文体限制和创作惯例使然,也是作者采取的一种明智的修辞策略。讽谕诗又由传统的兴寄体和政论体两种诗体组成,但显然是以后者为主,用后者的时事性、宏观性、批判性改造、融汇了前者。  相似文献   

8.
这诗名为《桃花庵歌》。那似满天飞花般的句中流露出的是一种对待人生的潇洒与解脱。它勾勒出一个放荡尘世间的风流才子的身影。这诗的作者名叫唐寅。  相似文献   

9.
兴的概念来自西周的乐语,其本义是连类譬喻。它有寄寓政治道德理念和委婉蕴藉两个特征,体现了周代礼乐文化尚文和重教化的精神。《诗经》的作者在创作之初本来没有兴的概念。汉代人以兴解《诗》,兴由用诗方法变为做诗方法,但其含义仍是譬喻而不是开端。汉代的兴喻文学观虽不符合《诗经》的创作实际,却为后代作家所实践。在其影响下,兴由民歌中简单的开头方式变为文人作品中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不仅形成了比兴寄托的文学传统,还发展成感物抒怀的表达方式,导致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传闻有马号乌骓,负箭满身犹急驰。慷慨项王施首后,不知遗革裹谁尸?这是郭沫若同志亲笔书写的一首七绝诗。诗无题,为一首托物言志诗。郭老在诗中深情地歌颂了忠于主人、勇于牺牲的乌骓马,也赞扬了许许多多象乌骓马一样的人,抒发了作者在国难当头之时,不怕牺牲、拯救祖国的雄心壮志,是郭老精神和人格的生动写照。全诗气势磅礴,  相似文献   

11.
唐诗与唐人小说的发展并不同步,但唐人小说中拥有大量的诗歌.随着时间的推移,诗歌进入小说的机率越来越高,小说中诗歌与唐诗发展的风貌愈益相合.唐代诗歌与小说用诗的流程嬗变有着明显的可比性.从"四期说"的角度比对唐诗与小说的用诗,初唐诗坛因中有革,小说用诗低迷.盛唐诗坛呈现鼎盛之态,小说用诗出现俗诗短章.中唐诗人探索求新,小说用诗与唐诗和谐融通;晚唐诗坛出现衰退之象,小说用诗逐渐繁富.  相似文献   

12.
本文辑录了明末诗人刘城的关于安徽贵池傩俗的四首"观傩诗",并对之进行了阐述.结合诗作者刘城有关生平资料的考证,本文作者认为这些诗是明末贵池傩俗活动的真实记录,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长恨歌》的主题意义,人们的理解有较大的分歧。而我认为这是一首对李、杨坚贞爱情的赞歌,理由有:一、作者以"长恨"为题,即已点明了诗的主题。二、唐明皇是一个有情有意"不爱江山爱美人"的至诚君王。三、文中用了大量的笔墨尽情描写了玄宗对贵妃的思念。  相似文献   

14.
《诗》是孔老二按照“取可施于礼义”的原则刊定的,是为复辟奴隶制度制造舆论的儒家“经典”之一。这篇文章对孔老二删定诗篇的反动目的进行了有力的揭露与批判;对于《诗》的成因、阶级性及其历史演变,也作了剖析。目前,在批判《诗》的过程中,对其中某些篇章即所谓“变诗”的认识,尚不完全一致。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自己的见解。我们希望更多的同志对这  相似文献   

15.
《论语》、《孟子》两者引《诗》内容的对比反映出孔、孟在引《诗》习惯、用《诗》内容与论《诗》观念上的差异。同宗儒学体系,孔孟《诗》学思想出现变迁,时代背景的变化以及《诗》自身的传播发展是两大重要原因,而孔、孟核心思想的差异则从根本上决定了两者《诗》学观念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论诗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系统阐述作者理论思想论诗诗。诗中作者坚持儒家传统的对待文学的标准,认为诗歌的写作和评论要突出“诚”与“正”的标准。本文论述元好问的文学标准以及这种标准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7.
读诗·写诗     
诗是欢乐、痛苦和惊奇穿插着词汇的一场交道。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这样说。读诗,就是与诗人跨越时间、空间的相遇、相知。你会在他的欢乐中微笑,在他的痛苦中忧伤,在他的惊奇中发现……那么写诗呢?有人说:文不能言者,诗或能言之。积聚在我们心中的丰富情感,有时很难用一般的文字表达出来,然而,用诗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两种在时间上紧密联系着的历史行为,诗界革命对于五四新诗运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影响主要是观念上的,具体表现于下述三个方面:()对于中国传统诗歌的“革命”意识上;()对于诗歌功12用的认识上;()关于变革传统诗歌的途径和手段的思考上。诗界革命事实上是五四新诗运动的一种极为重要的3本土经验资源。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的宴饮诗原是燕礼、乡饮酒礼等典礼上的演唱用诗,它们生动再现了燕礼的仪节,属周代礼乐文化系统。仪节是礼的表现方式,参照"三礼"等典籍,探究宴饮诗中所反映的燕礼仪节,尤其是其中的"舞"、"酬币"、"养老乞言"等经无明文的礼节,可以揭示出宴饮诗的礼乐性质及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意境创造是一个双重主体作者与“味”诗观画者同向构建的过程.在作者这一主体它经历了物我相亲,物我同化,超越自然(意境)的历程,在“味”诗现画者这一主体来说同样也经历了同样的历程,这是由意境创造的同向构建所决定的,但是其又有不同的特点.其一是物我相亲的“物”的不同;其二是物我同化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变为寓情于诗(画),情诗(画)交融;其三是超越原诗画的意境,进行原诗画意境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