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在《过客》篇中通过塑造“过客”这一独异的“精神界之战士”形象,郑重审视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哲学关系,从而揭示出“向死而在”的哲学意义和“反抗绝望”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受音乐中回旋曲式的启发,对鲁迅的《过客》作出解读。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过客》在人物形象、情节设置以及思想意蕴方面,都受到了尼采的作品《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及一些诗作的影响。在创作心态上,二人也有相似之处,他们在精神上都承受着“存在良知之呼唤”的追击,都表现了以“无”为中心、为价值信仰的心态。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鲁迅《野草》中《过客》一篇做了比较详尽的分析,指出这篇作品明显受到了西方表现主义文学的影响,使其具有深层蕴含。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最丰富最难以言说的存在,他的作品总能使人常读常新,尤其是像《过客》这样的作品,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新的感受。对于《过客》,大大小小的论著和文章已谈论得很多,文字上也没有多少难懂之处,但为什么每次重谈,都有一种心灵的震撼与感动呢?因为每读一遍《过客》都仿佛在面对着一个活生生的鲁迅,他的丰富、博大、深刻、敏感、痛苦、矛盾、绝望、孤独、坚韧、清醒、大爱大憎与大悲大喜等等一切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思想与情感,似乎都在这篇短短的散文诗中浓缩、喷发、凝聚与升华。说《过客》是体现鲁迅思想、哲学、人格、情感、心理、个性的潜心之作,是一点不过分的。下面是我重读《过客》的一些感想。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过客》中有三位“过客”,即紫发女孩、暮年老翁、壮年过客。这些人物极具象征意义,紫发女孩象征人之初的美好与单纯,暮年老翁体现了黄昏时的畏缩与逃避,壮年过客则象征着永远的游走者。他们体现了鲁迅直面生存虚无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野草>是鲁迅著作中最能体现其心理与情感内蕴的作品.其中<过客>一篇含蓄而隐晦的行文,渗透了这位伟大思想者对自己内心的审视与拷问.本文通过<过客>文本解读,剖析鲁迅所特有的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8.
一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的伟大,核心在于他用自己的全部作品确立了以人的个体生命为价值中心,从个体生命生存发展的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的观念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透过《野草》探索鲁迅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的作家越来越关注人的“生命意识” ,但实际上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在表现人们的“生命意识”方面已有很大的突破。鲁迅的《野草》看似是一些随时而发的、零星的“小感触” ,却是鲁迅在经历了 40多年的人生悲喜剧后 ,以相当成熟的心理状态 ,写下的充满睿智与苦闷的人生哲学。笔者试图从《野草》中探索鲁迅关于生存的思考 ,进而更深刻地了解鲁迅其人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野草》中塑造了一系列“过客”型形象——“过客”、“求乞”、“影”、“战士”、“死尸”等——构成《野草》独特的形象系列。“过客”是充满战斗精神、孤独而绝望地反抗着的战士形象,更是鲁迅本人精神人格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莫莉 《文教资料》2010,(7):11-12
“死亡”在文学中历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甚至可以说是文学创作中众多作家始终坚持的一个母题,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在很多小说中,他以其独特的生命体验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塑造及其不幸的遭遇来阐释他对“死亡”的理解,透露出强烈的死亡意识。而这种死亡意识有着深刻的内涵。那就是对文化之死的痛斥。对生命之生的唤醒。  相似文献   

12.
杜建芳 《阅读与鉴赏》2007,(3):38-39,34
鲁迅先生的作品有一些提到了他的故乡,所谓S城者也是,有的作品似乎是专门为故乡而写的,如著名的《故乡》。鲁迅对故乡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是一种交织着伤感的怀恋和惆怅的离弃的近乎矛盾的心情。因为故乡毕竟是他童年记忆中的一个乐园,虽然儿时的幻梦很快就因家道破落而失落,但回忆起来总还是有那么一点淡淡的哀伤与留恋。不过,在鲁迅的内心深处,温情的回忆却无法最终使他  相似文献   

13.
对于鲁迅<过客>里的老翁、女孩、过客三个意象,评论界历来存在较大的争议.老翁、过客其实是鲁迅两种矛盾爱情心理的象征,是"大我"中的两个"小我".老翁是鲁迅怕爱、放弃爱的心理的象征;过客则是要去爱的心理的象征.女孩暗示许广平.<过客>紧承<希望>等散文诗的爱情心理,表达出"我也还是(向前)走好罢"的坚定的爱情心理,孕育着极其深刻的思想底蕴.  相似文献   

14.
《过客》是《野草》中的名篇,前辈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篇文章。而我们在这里主要探讨的是“过客”在走向“坟”的过程中的矛盾心态和决然态度,即详细论述了“过客”在走向“坟”的过程中所持的态度和现在所处的境况,以及他对待前行过程中的“布施”与休息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生命的过客     
当他告诉我他要离开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花瓶裂成了碎片,跌落在茶色瓷砖地板上。他走了,我尝试着继续过自己的生活。我意识到生命中还有比爱更重要的东西在等待着我,于是我将所有关于迈克的记忆尘封起来。迈克只是我生命过程中的小小过客,他仅仅了解我的表面,他仅仅是我生命中小小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那年我16岁.正值花季,仿佛一朵含羞的紫蔷薇,与你偶然相遇在灿烂的夏日。初绽的花朵为你芬芳,只是欲语还休。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从以生命个体性和有限性为本质内涵的中间物意识出发,消解了个体生命的终极性,导致了对自身及外在世界的双重绝望意识。但是,这种绝望意识并没有引发否定人之存在意义的虚无主义,而是以其为出发点,强调以自我选择、自我负责的行为来确证虚空生命的存在价值,因此,小说贯穿了“绝望的抗战”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8.
《野草》是鲁迅用心灵铸就的诗篇,是其感情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从《野草》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20年代中期的苦闷、彷徨;发见其生命中的孤独、虚无、焦虑、矛盾、希望;也能悟出他对人生的深刻思想和特立独行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比鲁迅与陀氏的死亡意识,可以更加深入了解他们对待生的态度。鲁迅和陀氏都描写死、恐惧死,但在探索生与死这个哲学命题时,却表现了明显的文化差异。然而,他们又存在本质的一致,那就是他们在试图越超死的沉思中都将个体的生命与人类生命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20.
留学日本的生活经历,划定了鲁迅一生的生命坐标,正是这段生活经历,开拓了他的人生视野,改变了他的人生追求,使他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人。留日期间,鲁迅经由多种方式了解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确立了以"国民性"改造、人的解放、创建理想人性为宗旨的"立人"思想,从此他以精神界之战士的姿态,在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中,弘扬了他的这一具有崇高境界的现代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