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欧美,文学是文化传播最有效的途径,华裔美国文学已成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华裔文学作品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描述,引起西方读者对东方古老国度的兴趣与关注,这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部分华裔文学作品停留在对愚昧、沉睡中的落后中国的描写上,这其中又含有个别作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中国学者应积极参与到国际文学批评中来,让世界倾听中国本土的声音,让本土的学术话语积极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目前,海外华人知识分子积极推动第三期"新儒学",中国文化必将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互动交流中实现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2.
《书海——中国文学卷》是迄今最完备的中国文学经典书库,全面汇集了从上古先秦至二十世纪末的文学作品精华共约3亿字。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部署的推进,作为文化走出去重头戏的中国文学走出去,不仅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也是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展示国家"软实力"的有效载体。为推动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做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更加有效而有序地推动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我们有必要对中国文学走出去中文学贸易逆差的原因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创建于1951年的《中国文学》杂志是新中国第一份外译官方刊物,承担着向西方译介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塑造正面中国形象的任务。50年间,《中国文学》在帮助西方了解中国、引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先驱与向导。文章以《中国文学》杂志的出版与传播为例,阐述《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办刊经验,剖析其停刊原因,以期为当下出版社“走出去”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5.
《中图法》“中国文学研究”的类目设置不符合学科内容的内在体系,也不利于文献检索。《中图法》应该从文学研究的本质属性和文学研究的实际需要设置“中国文学研究”的类目。  相似文献   

6.
台湾文学研究是近20年来新兴的文学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独特的历史和现实境遇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其学术价值正随着文学研究领域的多极化拓展而日益受到重视。当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整体中,台湾文学研究仍处于边缘的位置,其材料积累、研究深度和受关注程度还远远不够。事实上,台湾文学的独特文化经验和所处的历史与现实时空在整个中国文学范畴内均是独一无二的,它的特殊性、创作成就和学术意义还远未被充分认识,学界对台湾文学的隔膜和生疏的状态也未得到根本改变。在台湾和日本,甚至北美汉学界,这方面的研究正逐渐成为显学。它…  相似文献   

7.
曾德良 《图书馆》2006,(5):54-57
文章阐述了文学界对中国文学分期,剖析了《中图法》对中国文学分期模式的演变以及尚存在的问题,并从科学、规范、实用的角度提出了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学不但反映现实生活,而且也反映人的心灵和梦幻。从文学本文中往往能得到最直接、最深刻、最丰富的关于人的知识。因此,我选择从中国文学本文来讨论中国女性,并展望女性研究的前景。 女性这个符号在中国文化中,也像在其他文化中一样,有着极其复杂的内涵,并且一向由男性定名、规范和解释。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女性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作品对外翻译出版数量以及图书馆馆藏数量逐年增多,中国文学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也在日益扩大,传播力不强仍然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最大痛点.中国网络文学欧美热为研究中国文学翻译出版"走出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引发我们对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再度思考.  相似文献   

10.
龙其林教授的著作《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究》立足于西方生态文学的跨文化传播,从比较视野切入中国生态文学,在历时性地梳理西方生态文学作品及理论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后,着重勾勒了中国作家如何依据自身的文学经验与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书写的途径。本文在“跨文化传播”的视域下,探讨著作对本土生态文学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1.
严复、林纾、陈季同等闽籍翻译家是中国近现代翻译界的领先人物,他们对西方文化的译介,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对近现代的各个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语言、思想史等各个角度分析总结了闽籍翻译家对近现代中国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第六十一届法兰克福书展上,作为主宾国,中国派出了有史以来最庞大的百人作家代表团,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家几乎都被网罗其中。有报道称:在10月14日至18日的5天会期内,通向世界文学舞台的大门似乎前所未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以译介学理论为理论支撑,以《三体》《兄弟》等当代中国文学英译作品的海外出版发行为例,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五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学如何成功“走出去”,实现中国文学在西方强势文化中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YA文学与成长小说、青春文学和少年小说唇齿相依,皆以成长为书写重心.与国外的YA文学相比,中国式YA文学单纯得失真,故而缺乏深度、厚度,从而导致主要读者群——中学生对其的疏离.YA文学若不能促使成长者历经风雨之后长大成人,自然就丧失了存在的有效性.中国作家对成长的书写,必然要做出新的调整,以增强文本的当下感,从而实现督导当下成长者的书写旨意,从而实现文学与教育的双赢.  相似文献   

15.
高薇钞 《大观周刊》2012,(52):87-88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文学领域也出现了新的繁荣。在传统文学的基础上,文学领域又增添了新的活力,其中网络文学、畅销书、与泛文学构成了新时期文学的主流。本文在分析泛文学种类的基础上,分析了各自的特点及新时期文学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10月9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方日报、网易联合推出“中国文学现场研究与评价工程”,从此开始每月,由北师大教授、文学评论家张柠联同一批青年评论家,对当月全国60本左右重点文学刊物、文学类图书和重点文学网站进行地毯式的扫描和评价,向公众推荐“月度作品”“月度作家”。  相似文献   

17.
袁娜 《大观周刊》2011,(21):67-68
现代性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词语,顺应潮流,对于它的概念、起源、发展以及转型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我觉得从这个视角研究现当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会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以往过于偏重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层面所带来的某些缺憾,同时对整体观照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也有着启示意义,可以促进研究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8.
吉川幸次郎通过他对中国文化漫长的研究发现,在中国.文学不仅处于各种艺术的首位.在大多数时代文学还被认为是人类生活所必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第六十一届法兰克福书展上,作为主宾国,中国派出了有史以来最庞大的百人作家代表团,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家几乎都被网罗其中。有报道称:“在10月14日至18日的5天会期内,通向世界文学舞台的大门似乎前所未有地洞开了。”这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的作家,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书展开幕式上致辞,她谈到中国的文学,  相似文献   

20.
陈平 《出版广角》2016,(14):87-89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一书以译介学为理论支撑,借鉴新近传播学理论,并结合莫言的英译作品加以论证,探索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葛浩文式译介模式.本文借此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出版中“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五个维度进行再思考,以期拓展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出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