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别了,“不列颠尼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两篇革命文化作品。在大单元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单元学习任务”的任务二,以“栏目编辑推荐作品”这一总任务为引领,通过知“情”达“理”、析文明“法”、依“法”探“理”、融“情”缀“理”四个活动驱动学习,引导学生感受作品抒发的深沉的情感,探究深沉情感中渗透着的理性思考,体会作者如何将情感抒发与理性表达有机结合并学会迁移运用。  相似文献   

2.
“理”字当头 念”。先说“理”字。理字可以组词为“理,而是缺少怎样把更好地转换理念为课堂行为的逻辑能力。因此,理念要具有“理性”。“理想的课堂”在我眼里第一条就是要有“理性”。没有了理性的课堂,盲目随着时代的风向游走,忽视了课堂本来固有的不变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审校是刊物付印前的重要一关。审校过程中,科学的合乎理性的理校法将得到广泛的应用。事理上的推断探求。主要解决“是与非”、“对与错”的问题;情理上的斟酌推敲主要解决“准确、合理”与否的问题;而理上的琢磨锤炼.则主要解决语言“规范”与否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学校管理要尊重知识,以“理”治校所谓以“理”治校,就是尊重管理科学,遵循中小学教育的客观规律,用理性的知识去教育人,启迪人的觉悟,提高人的认识能力,调动人的积极主动精神,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有效地实现学校教育目标。以“理”治校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与以“权”治校相比,“理”治具有更高的知识含量,要求管理者具有较高的理性思维和深厚广博的知识基础。“权”治是一种“刚”性管理,而“理”治是一种“柔”性管理,“柔”中寓“刚”。以“理”治代替“权”治是知识经济社会管理的发展趋…  相似文献   

5.
郎春花 《江苏教育》2023,(35):41-43+47
思辨性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针对教学中因过度理性而导致的无趣现象,教师可以通过聚焦问题之“趣”,强调学法之“趣”,重视表达之“趣”,让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学习方式新鲜有整体感,学习活动完整有参与感,学习成果迁移有实用感。在“理”与“趣”的有效统一中,让学生的理性思维与理性精神得以培养。  相似文献   

6.
中国诗歌有“诗言志”与“诗缘倩”两说.素来为诗论家所关注,由于认识上的偏颇,个人兴趣上的差异,两说的推崇者往往各据一端而大格征伐。其实,以诗为本体而论,言志与绿倩两说并不相作.乃一体两翼。好诗皆情志兼备。所不同的在于,就每一诗而言,情与志两者各有侧重。但历来诗论家答重“情”而轻“志”.以为“志”诗重理,重理则“无诗昧”,故不敢标榜。但有识之士,深入诗之堂奥,就会发现,诗中之“理”应藏于诗内,为整首诗的诗境所出,不必用有理性的语言直接道出,不是直白地说“理”。所谓“理无形而藏密,言有文而行远。”(…  相似文献   

7.
“情”即情感 ,教师的、学生的、文中作者的 ;“理”包含一切理性因素 ,课文知识、教师、学生的理性思维。在教师、学生、教材所构成的“金三角”关系中 ,“情”与“理”成为其中的纽带 ,起着协调作用。如处理不当 ,会出现教师虽准备充分、耐心讲解 ,换来的却是学生的神情淡漠。这种情感上的隔阂 ,使学生对理性知识的汲取也显得机械 ,这种“金三角”关系的僵硬状态 ,是教师最为困惑的地方。如果在教学活动中 ,用情感作为添加剂 ,处理好与理性因素的结合 ,就会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与智慧。一、挖掘教材中的理性知识 ,提炼作品情感语文教材中许…  相似文献   

8.
困惑:学生都会了,复习什么? 复习课作为小学数学常见的课型之一,受到广大教师越来越多的思考与研究.复习课重“理”和“通”.“理”是梳理,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整理,达到形成知识体系的目的;“通”即沟通,沟通知识间的来龙去脉,融会贯通.在“理”和“通”的基础上,教师再辅之以一定量的练习,达到查缺补漏、释疑解惑的目的. 探寻:知识背后的理性精神 数学作为一门理性的学科,其课堂上应该处处体现着数学理性的精神.这里的理性精神主要指的就是理性的思维,体现在数学学习中就是一些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对教师而言,只有通过揭示隐藏在具体数学知识内容背后的思维方法,才能真正将数学“讲清”“讲懂”“讲深”.对于学生而言,只有学会这些思想方法,他们才会数学地思维,才会感受到理性思考带来的快乐.  相似文献   

9.
成人与儿童外语学习能力及途径探析于善志目前,由于学习外语风气特别是成人外语热的兴起,各种各样的教法也在流行.如“语法翻译法”、“理解法”、“暗示法”、“沉默法”、“听说法”、“认知法”、“自然法”、“直接法”等等.在此,笔者采用C.C.Fries的术...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诗性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唐诗与宋词。在理性文化中,“情”与“理”不相容,前者容易在反理性冲动中沦为“本能”与“欲望”,后者时常异化为一种与感性生命无关的抽象“范畴”与灰色“模式”。在诗性文化中,其“情”本质上是一种“诗化的感性”,其“理”则是一种“诗化的理性”。以诗性智慧为母体的中国文化心理,既不会走向高度抽象的西方逻辑系统,也不容易走向西方非理性的欲望狂欢。这是中国诗性文化最重要的现代性价值所在。在感性与理性之间除了西方的二元对立,还有一种更深刻的中国式的和谐关系。要理性就要压抑感性,或要感性解放一定要走非理性之路,只是西方民族的“一家之言”。维护诗性文化的利益与安全,既是我们对中华民族应该承担的伦理职责,也是对人类文化必须作出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11.
李旭东 《语文知识》2014,(12):47-49
清人刘熙载的《艺概·文概》之二有言:“有道理之家,有义理之家,有事理之家,有情理之家。四家说见刘劭《人物志》。文之本领,只此者尽之。然孰非经所统摄者乎?”刘氏的“道理”“义理”“事理”“情理”为文章之本,如将“四理”说借用到议论文的阅读教学上来,借用“四理”法进行议论文阅读教学,指导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到议论文的理性之美,议论文阅读教学是别有洞天的。  相似文献   

12.
窦桂梅 《教育》2014,(29):37-38
我这个语文教师,一谈什么是“理想的课堂”自然爱咬文嚼字。所以,我就从“理想”这两个字谈起。“理”字当头先说“理”字。理字可以组词为“理念”。现在我觉得不是缺乏理念,而是缺少怎样把理念更好地转换为课堂行为的逻辑能力。因此,理念要具有“理性”。“理想的课堂”在我眼里第一条就是要有“理性”。没有了理性的课堂,盲目随着时代的风向游走,忽视了课堂本来固有的不变的东西,那就成了天上的飘絮、水上的浮萍,再怎么改革最终会成为空中的楼阁、海市的蜃楼。  相似文献   

13.
同学们,大家知道,前一个时期,日常生活中的大蒜、绿豆价格飞涨,广播、报纸和互联网上流传着一样一句时髦语:“‘蒜’你狠、‘豆’你玩”,由此,我联想到我们数学作业中的计算问题.经常出现错误的结果,这是因为什么呢?算理“狠”,逗你“玩”.  相似文献   

14.
艺术语言的能指和所指,理性信息和潜在信息、“象”和“意”、“有”和“无”、“实”与“虚”、“情”与“理”各自之间的距离产生空灵美。  相似文献   

15.
一、感悟教材一品味教材的理性 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唯理、唯美的编排意图,善于捕捉并展现教材的内涵.如小学数学教材六年制第十册“求平均数”中例1“平均每人投中2.8个.”教材选取了小数这一材料作为平均每人投中的结果.没有过多的说理.这时就需要教师针对这一结果的理性方面.组织学生探究为什么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可以是一个小数.实现深层揭示平均数的意义这一知识目标.  相似文献   

16.
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两个重点,算法主要解决“怎样计算”,算理主要回答“为什么要这样算”。在计算课的教学中,怎样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数学模型,逐步形成技能,让计算教学向高效迈进呢?一是情境中巧妙孕伏,寓“理”于“法”,二是过程中借助直观,以“理”促“法”,三是训练中再次理解,“理”“法”相融。  相似文献   

17.
石美萍 《今日教育》2007,(7S):56-57
“请按老师给你的句式说”这是一节低年级语文课《美丽的丹顶鹤》。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怀课文内容之后.为了回归“第二整体”.让学生产生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老师说:“同学们,你们想对丹顶鹤说些什么?”随即出示了一条补充句子:丹顶鹤.你真!  相似文献   

18.
本期导读 本期配合课本第二章“整式的加减”,对于整式加减运算的依据。我们请山东省特级教师由学芹老师讲解“整式的加减算理分析”,由老师以一道典型题目为例,分析每一步运算所运用的法则.向你展示整式加减的本质.掌握了运算的依据.相信你就不会再出错了.但错了也不怕.我们为大家展示“小伟的错题本”.你知道小伟出错的原因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解除了这些后顾之忧.你就可以做作业了.左效平老师和主德义老师会辅导你轻松完成作业.  相似文献   

19.
对于哲学的性质和功能,可从理性同哲学的关系中,透过哲学在人类理性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理解。概而言之,哲学的性质从根本上讲乃是理性的哲学,而哲学的功能则在于提供一种哲学的理性。一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理这个概念既有对象属性的含义,也有主体活动的含义。一方面,如《庄子·天下篇》所谓“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王夫之所谓“理者,天所昭著之  相似文献   

20.
朱熹的理欲观既继承了先儒关于“理欲之辨”的思想,又适应时代的需要对其作了阐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欲思想。具体而言,朱熹提出了人在“明天理,去人欲”上的理性自觉,“人欲中自有个天理”,“天理人欲,同行异情”,以及“以理节欲”的修养论。朱熹的理欲观对于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