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度有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句谚语,十分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行为习惯与人的一生发展的关系.在养成教育中培养创新的学习行为,让创新精神转化为每个学生一生的学习行为习惯,这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作为老师,我们不可能决定学生的命运,但是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受益一生。  相似文献   

3.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期,我们邀请三位老师,围绕“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分享经验与智慧。  相似文献   

4.
三酉  徐龙玺 《吉林教育》2006,(11):57-57
贾谊说:“习与知长,心与化成”,反映出古人重视人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所谓“童蒙养正”或“养正于蒙”,就是在少年儿童智慧开蒙之际施以正当的行为习惯培养。文明的行为举止,是一个人健康人格和成功人生的基础,“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因此有人说,习惯造就性格,习惯是成功的秘诀。培根在《随笔集》中也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少年儿童的行为习惯培养,这一方面受儒家“修身”学说的影响,同时也是儒家所倡导的德化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正>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幼儿良好社会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幼儿园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社会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幼儿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幼儿为了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孩子,按照老师的要求行动,比如分享、遵守规则等,而表现出良好的社会行为,我们称之为“行为假象”;第二种,幼儿只有在老师的监督下才能有好习惯,我们称之为“行为被动”;第三种,幼儿行为习惯不稳定,反反复复,我们称之为“行为反复”。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培养幼儿社会行为习惯时重知、缺情,实际上只有融入情感体验过程,幼儿的认知才能得到内化,使行为更加自觉与持久。下面结合我园实践,分享一些以融入情感体验为抓手,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的经验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一、养成教育———培养职业人才的冶炼教育养成教育是培养职业人才的冶炼教育,其根本任务在于清除各种误导造成的污染,奠定良好的精神定势和行为习惯的基础,为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效进行拓展精神空间和构建心理机制。(一)关于养成教育的目标人的行为是受精神支配的,是人的精神的外在表现,单有行为的“养成”是“养”而难“成”的。养成教育必须实行精神定势养成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双管齐下,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推动精神定势养成教育的深入开展,以精神定势养成教育促进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巩固升华。具体来看,养成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赵荣 《甘肃教育》2011,(19):45-45
幼儿期是培养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此外,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促进幼儿的智力、能力和身心的全面发展也很有帮助。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相似文献   

8.
中国有句古语“三岁看老”,说明了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有句古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确一个人好的行为习惯不可能一下就形成。要培养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必须从小开始。因为幼儿自制能力差,模仿能力强。正确的教育可以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使其受到影响,若不及时培养,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怎样才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相似文献   

9.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当今德育工作的一大内容。“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日常行为更易受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我校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美好的情感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我们在各年级分别进行“爱父母”“爱师长”“爱同学”情感培养的操作性研  相似文献   

10.
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习惯对人极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如今每个家庭的背景、父母的文化程度等又是各不相同的,他们给予孩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教师要把孩子好的行为习惯秉承下来使之固定化,对不好的行为习惯加以改正使之强化,让每个幼儿都能有所提高,使幼儿一生都能有好习惯相随!  相似文献   

11.
行为习惯对一个人各方面的素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我们小学生来讲,尤为重要.但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只有立足于“知、行”统一的原则,用良好的师德来感染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品德.  相似文献   

12.
沈惠玲 《福建教育》2005,(5A):20-20
健康童谣内容涵盖了天文地理、行为习惯、文明礼仪等,是孩子们快乐成长的好伙伴。对少年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开设了“校园童谣课”,通过学习童谣、吟诵童谣、展示童谣、创编童谣“四部曲”,让孩子们唱响“校园新童谣”。  相似文献   

13.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说 :“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哲人们说得更透彻 :“播种行为 ,就收获习惯 ;播种习惯 ,就收获性格 ;播种性格 ,就收获命运。”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培养要从小抓起 ,探索并有效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式培养的规律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教育有六年时间的特点 ,我们特针对目前小学生具体情况 ,选定“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性训练具体操作模式”作专题研究 ,拟定良好习惯养成教育阶段目标 :一、根本目标通过对学生由良好行为到良好习惯 ,由良好习惯到良好性格的培养 ,使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高…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良好的习惯就像是人的“道德资本”,人在一生中都会享受它的“利息”。幼儿可塑性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拥有好的生活节奏,这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教师应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5.
学龄前儿童素质培养的“三五秘笈”,第三个要点是着力培养“应用”兴趣和“创造”能力。我们所以特别强调“应用”兴趣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因为“应用”是人所有行为的智能转化过程,而“创造”则是这当中的最有活力的部分。这两种能力决定着每个人一生的作为。  相似文献   

16.
当前,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为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内容——行为习惯的培养理应受到重视,特别是农村学校。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人要是各种好习惯都养成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如学习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上有良好的劳动习惯,道德上有良好的道德习惯,生活上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这个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以后的人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最近,我们对泉州市区部分幼儿园进行了一次“幼儿习惯养成情况及原因”的调查。调查结果说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一为趋早性。人的良好行为习惯萌发于幼儿期,从小开始培养,易形成好习惯。二为渐进性。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内容由少到多,要求由低到高,逐步积累,逐渐定型。三为反复性。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常出现反复,他们的行为起伏变化,表现不稳定。  相似文献   

18.
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一、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健康的个性创新教育的要义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的发展。每个人都有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力,这种潜力在教师的引发和培养下是可以挖掘和发展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指出:“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新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几乎每个…  相似文献   

19.
高金富 《家长》2023,(25):76-78
<正>在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与深刻践行。树人先立德,成才先成人。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认识与行为习惯培养的“黄金期”,作为教师,我们要利用好这一阶段,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乐贤坊小学一向坚持以德育促进各育协调发展,成果显,曾被原国家教委命名为全国德育先进学校。为了进一步发挥我校的办学优势,推动学校的德育工作,从2002年12月开始,我们启动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的子课题——“小学生自信心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经过三年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