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朱红甫 《教学随笔》2007,(11):24-25
古代学者一向主张训练作文要经过“先放后收”的过程——首先鼓励学生大胆地写,等有了一定的基础再要求学生精炼严谨。苏轼曾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清人王筠也是这样主张,他说:“作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蹦跳咆嗥,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之英。此时加以衔辔,必俯首乐从。”这是符合作文训练的一般规律的。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正>苏轼在《与侄书》中说:"凡文字,少小时须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这大概是叔父传授给侄儿作文的肺腑之言。这话用于中学生作文指导,特别实用。因为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写出成熟而老练的文章,应从绚烂用语练习起,慢慢使文章平中出奇。由此,我们也认为中学生在作文练习时宜用一些绚烂语言。  相似文献   

3.
苏轼在《与侄书》中说:“凡字、少小时须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写章的人用支字表达思想感情,读看到的却远远超越了平面的字,他们靠想像,把字变成立体的画面,中学生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看社会,观生活,如雾里看花,朦胧美妙,绚烂多彩;评判时事、人生,大多书生意气,激昂慷慨。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不必一味追求朴实,而应写出峥嵘气象来。  相似文献   

4.
苏轼在《与侄书》中说:“凡文字,少小时须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这大概是叔父传授给侄儿如何作文的肺腑之言。这话用于中学生作文指导,特别适用。 少小作文须绚烂,是符合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目的和年龄特征的。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是提高这三种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最有效  相似文献   

5.
苏试在《与侄书》中说:“凡文字,少小时须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谈;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这大概是叔父传授给侄儿如何作文的肺腑之言。这活用于学生作文指导,特别适用。  相似文献   

6.
作文最怕放不开笔,翻来复去就是那么几句干巴巴的话,所以古代学者都主张作文时要“先放后收”。所谓“先放后收”,就是先大胆地写,等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收”,也就是说再要求精炼严整。苏东坡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与侄简书》)欧阳永故也说:“作文  相似文献   

7.
吴志勇 《语文天地》2011,(24):31-33
从中学生的议论文看,即使是面对同样的命题,即使是学生采用了比较接近的观点和类似的论证结构,他们的文章也还会有高下之分。有的读来让人兴味盎然,有的则索然寡味。究其原因,文章语言是否有美感起到了重要作用。苏轼在《与侄书》中说:"凡文字,少时需气象峥嵘,色彩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中学生社会阅历少,  相似文献   

8.
陈晓芳 《黑河教育》2013,(12):67-67
苏轼说过:“平淡乃绚烂之极也。”生态的课堂应该是平淡雅致如春夜细雨,清新无声;生态的课堂应该是音韵有致如林间鸟鸣,耳畔缭绕。平淡而不平庸,这是苏州教研室王欢老师执教的《共同拥有一个家》一课给我的深刻印象。整堂课不仅是学生享受教育幸福的过程,也是听者享受教育精彩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古人在写作教育上早已注意到顺应习作者的写作学习心理,鼓励他们放松地、大胆地去写,崇尚率性为文、个性作文。如苏轼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欧阳修说:“作文之体,初欲奔驰。”宋代的谢枋得就曾有“放胆文”与“小心文”的区分;这两个概念后来为文人和教师所熟知,成为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尺度。“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谢枋得的这一见解十分精辟、辩证,甚得写作教学之机理。开始学习写作时要无所顾忌地“放言高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管它什么理法章法,大胆写就是。写作…  相似文献   

10.
崔峦先生一贯倡导"平淡"的教学风格,他说:"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扎实、朴实。"什么是平淡?"高山无语,深水无波。绚烂至极归于平淡,不是平庸之平,也非淡而无味之淡,而是素净质朴、宁静深沉,是深邃的执著,是内心的祥和,是深入的淡定,是物我两忘的境界。"我喜  相似文献   

11.
司空图在《诗品》中曾道:“生气远出,妙造自然。”苏轼也曾说过:“无穷出清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言教学也渐渐掸去浮尘,揩去胭脂,直指语文之本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大美"的真观,导航人生未来之路的宝典——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笔者认为:景之美,物之美,文之美,人之美,品之美,交之美,感之美,行之美,终究是绚烂升华后的平淡。无论是缔造还是感受,无论是定义还是立言,求精神得以升华,追艺术愈显圆熟,终归的美还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相似文献   

13.
王博 《中文自修》2007,(2):22-23
坚毅,乐观,豁达,义气。我们看选秀,我们在看一场“才艺”秀,我们在看一场“人格”秀。从王琦瑶时代看“我型我秀”的红火,选秀始终是个由绚烂到平淡的过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很多中小学生都害怕作,原以为是学生的生活单调、平淡,或是学生不能体验生活、表达生活所致。近来浏览了一些有关中小学生作的报道后,发现自己原先的想法是不确切,也是不全面的。不  相似文献   

15.
批改作,在教师的整个作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师都有通过批改,使学生的习作水平能螺旋上升的愿望,这就涉及到了批改作的目的。用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就是:“非教自己作,乃修正学生之意义及字句也。”这就是说,批改学生的作,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为作所付  相似文献   

16.
题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相似文献   

17.
《归园田居》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著名诗作,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本诗语言通俗易懂,风格朴素淡雅,达到了梅尧臣所说的“难造之平淡”的境界。可是这种“绚烂之极的平淡”,在大多数学生的眼里却不免简陋甚至有些寒伧。怎样帮助学生领会本诗的妙处呢?按照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正是读者的二度创作给了作品永恒的魅力,那么我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在鉴赏过程中进行二度创作。《归园田居》其实就是一幅简约、素朴的农村生活画面?如果学生能够揣摩透画意,自然能把握住诗心。我就以此为契合点,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超越时空,在更深更广的画境中徜徉翱翔,触摸陶渊明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灵魂,一点点贴近他那颗向往自然、热爱自由的美好心灵。  相似文献   

18.
抓住文本进行语言教学,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色。梁实秋有言: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我们的课堂本无须"绚烂",无需脱离文本去搞些热闹而不实用的把戏,必须归于平淡,回归到本色语文的教学轨迹上来,放大并突出语文学科属性,才能真正提高师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最有情趣、最有韵味的语文学习,需要真正与文本语言面对面,那才是富有神韵的语文学习。脱离文本语言学习的热闹与探究,这不是语文课堂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19.
联想是一种心理现象。人们在产生某种感觉时,会产生另一种感觉的兴奋。比如,看到红色,就会产生暖的感觉,看到蓝色,就会产生清凉的感觉。人们通过心理习惯的作用,可以由颜色联想到温度,由声音联想到形态,由冷暖联想到轻重等等。联想、想象可将抽象的事物具体  相似文献   

20.
王新鑫 《文教资料》2011,(24):18-20
《海上花列传》是一部具有现代性的通俗小说,对它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拟从它的历史地位,以及阅读文本的感受谈起,对它用写实手法著就的俗世场景和情欲纠缠作解读,揣摩其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