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优秀青少年女子跳高运动员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18名二级以上青少年女子跳高运动员左右两侧膝关节进行等速测试,探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膝关节向心屈伸肌群的生物力学特性,为运动训练、科学选材及临床康复等提供理论依据。利用Kinitech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青少年女子跳高运动员膝关节进行等速肌力测试,发现青少年女子跳高运动员双侧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向心收缩时的峰力矩随运动速度的增大(60°/s→240°/s)呈减小趋势,在60°/s和120°/s测试速度下同侧肌群表现为伸肌峰力矩明显大于屈肌峰力矩(P<0.05),而240°/s测试速度下则反之,同一测试速度下,左、右侧膝关节屈肌群峰力矩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峰力矩屈伸比(F/E)随运动速度的增加呈增大的趋势;最大功率随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加,同一测试速度下屈肌群与伸肌群最大功率无明显差异(60°/s伸肌除外),达峰力矩的角度表现为伸肌明显低于屈肌,并随运动速度的增加有增大趋势,而伸肌有减小趋势。达峰力矩的时间表现为随速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同一测试速度下表现出伸肌大于屈肌;相对峰力矩只有在240°/s运动速度下与大小腿比例(D/X)呈高度负相关。得出结论,青少年女子跳高运动员膝关节屈伸峰力矩变化规律与成年人基本一致,但双侧膝关节屈伸肌群做功能力较弱,应加强下肢肌群的速度力量练习。  相似文献   

2.
分析比较不同级别男子跳高运动员膝关节屈伸肌群离心收缩时峰力矩特点及差异。在首都体育学院生物力学实验室,采用德国ISOMED2000等速测试仪,对8名一级男子跳高运动员和8名二级男子跳高运动员膝关节肌群进行等速离心收缩测试,测试角速度60°/s、120°/s、240°/s,指标包括峰值力矩、相对峰力矩(峰值力矩/体重)、峰值力矩屈伸比。研究结果:(1)一级跳高运动员起跳腿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较二级跳高运动员有显著性差异(P<0.05);(2)平均功率随给定运动角速度的增大而增大(P<0.01);(3)离心收缩峰力矩随给定运动速度的增加无显著变化;(4)离心收缩膝关节屈伸肌群峰力矩比值为0.60~0.63之间。结论:跳高运动员膝关节肌群等速测试结果的差异是造成一、二级跳高运动员成绩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运用ISOMED 2000等速肌力系统对杭州绿城足球俱乐部18名运动员下肢膝关节肌力进行测试。为教练员进一步了解运动员主要专项肌群的实际能力和训练水平,同时出为足球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①足球运动员膝关节左右两侧屈肌发展不平衡,提示足球运动员需要加强膝关节屈肌的训练。②在角速度60&#176;/s条件下足球运动员左侧膝关节屈肌峰力矩/伸肌峰力矩(H/Q)不合理,容易造成膝关节损伤,在力量训练中需要注意屈伸肌群合理发展。③足球运动员在下肢力量训练和其他专项训练中应该提高动作速度以提高肌群整体做功功率。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男子短跑运动员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通过对36名二级青少年男子短跑运动员双侧膝关节进行等速测试,探析青少年短跑运动员膝关节向心屈伸肌群的生物力学特性.为运动训练、科学选材及临床康复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Kinitech等速康复肌力测试系统对青少年男子短跑运动员膝关节屈伸肌群进行等速测试。结果:青少年男子短跑运动员双侧膝关节屈伸峰力矩随测试速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且膝伸肌大于膝屈肌(P〈0.05),峰力矩屈伸比(V/E)随给定测试速度的增加呈递增趋势;最大功率随测试速度的增大而增加,同一测试速度下屈、伸肌群最大功率无明显差异,左、右侧相比也无显著性差异(600/s伸肌除外);屈伸肌群达峰力矩的角度(APT)表现为伸肌角度明显低于屈肌角度,随速度增加左右两侧膝关节达峰力矩的角度无显著差异:双侧膝关节屈伸肌群达峰力矩的时间(TPT)随测试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同一测试速度下伸肌达峰力矩的时间大于屈肌;右侧膝关节屈肌相对峰力矩(PT/BM)与下肢形态学指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结论:青少年男子短跑运动员膝关节峰力矩变化规律与成年人相一致,但左右侧膝关节屈伸肌群做功能力发展不平衡,屈伸肌群运动达峰力矩角度、达峰力矩的时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方法:利用CONTREX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以180°/s、120°/s、60°/s3种角速度对苏州市自行车训练队26名运动员右腿膝关节进行等速向心屈伸测试。目的:分析自行车运动员不同角速度下等速向心收缩与膝关节肌肌力的关系及肌力特征。结果:1、屈伸肌峰力矩随速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2、到达峰力矩的时间随测试速度的增加而缩短。且男女运动员在180°/s与120°/s组间均无显著差异。3、膝关节相对平均功率伸肌均大于屈肌,120°/ts时,屈伸肌的相对平均功率最大。4、屈伸肌比在64.8%~70.6%内,有随速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结论:以60°/s的角速度训练肌肉最大力量效果更明显;爆发力在120°/s时训练效果最佳;屈/伸肌比值(H/Q)在正常范围内,但低于优秀运动员(优秀运动员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36名二级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双侧膝关节进行等速测试,探析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膝关节向心屈伸肌群的生物力学特性,为运动训练、科学选材及临床康复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 Kinitech等速康复肌力测试系统,对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膝关节屈伸肌群进行等速测试.结果表明: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双侧膝关节屈伸峰力矩随测试速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且膝伸肌大于膝屈肌(P<0.05),峰力矩屈伸比(F/E)随给定测试速度的增加呈递增趋势;最大功率随测试速度的增大而增加,同一测试速度下屈、伸肌群最大功率无明显差异,左、右侧相比也无显著性差异(60°/s伸肌除外);屈伸肌群达峰力矩的角度(APT)表现为伸肌角度明显低于屈肌角度,随速度增加左右两侧膝关节达峰力矩的角度无显著差异;双侧膝关节屈伸肌群达峰力矩的时间(TPT)随测试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同一测试速度下伸肌达峰力矩的时间大于屈肌;右侧膝关节屈肌相对峰力矩(PT/BM)与下肢形态学指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本研究结论,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膝关节峰力矩变化规律与成年人相一致,但左右侧膝关节屈伸肌群做功能力发展不平衡,屈伸肌群运动达峰力矩角度、达峰力矩的时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跳高、排球运动员膝关节屈伸肌群生物力学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应用Cybex-6000等速测试系统对22名排球运动员和28名跳高运动员膝关节肌力进行等速向心肌力测试,以探讨排球、跳高两个不同项目运动员膝关节屈伸等速肌力特征及差别.测试结果表明:跳高运动员优势腿、非优势腿股四头肌相对峰力矩在360(o)/s和90(o)/s上均大于排球运动员;而排球运动员腘绳肌相对峰力矩与跳高运动员无明显差异,排球运动员双侧腘绳肌峰力矩(90(o)/s)差异程度显著小于跳高运动员;排球运动员在90(o)/s的速度下测得的股四头肌与胭绳肌峰力矩比值(H/Q)要显著低于跳高运动员,随着角速度的变化(90~360(o)/s),排球运动员和跳高运动员股四头肌与胭绳肌峰力矩比值(H/Q)均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双侧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6 3名普通小学生双侧膝关节进行等速测试,探讨少儿人群膝关节屈伸肌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利用Kinitech等速测力系统对健康男、女小学生双侧膝关节屈伸肌群进行等速测试。结果:小学男、女生双侧膝关节屈伸峰力矩(PT)随测试速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且膝伸肌大于膝屈肌,男、女屈伸峰力矩有显著差异(6 0°/s屈肌除外) ,且表现为同一速度下男生峰力矩大于女生(P <0 .0 5 ) ;膝关节屈伸最大功率(MP)随测试速度的增加呈递增趋势,男、女小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2 4 0°/s伸肌除外) ;男、女小学生膝关节屈伸肌力比(F/E)不存在性别差异,同一测试速度下左右屈伸F/E不存在显著差异(P >0 .0 5 ) ,但F/E比值接近1,明显高于成年人;小学男生左、右膝关节屈伸PT/BM和小腿长呈高度相关(r介于0 .4 5~0 .70 ) ,女生大腿围度与PT/BM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以小学生为代表的少儿人群膝关节的屈伸肌力特征与成年人总体趋势基本一致,但在屈伸肌力比(F/E)及男、女性别差异等方面与成年人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健美操竞技水平的提高,及新规则的改革与要求。健美操不仅需要提升难度,更需要动作质量的高度完成。复合动作需要运动员拥有更好的身体素质,对于下肢力量拥有极高的要求。方法:选取中国健美操运动员22名,选用IsoMed2000等速测试系统,采用60°/s、180°/s两种角速度,测试模式选择向心-向心测试模式,对其膝关节进行等速肌力的分析。结论 (1)在进行快速等速180°/速度测试时,国家健美操运动员的膝关节右侧屈肌力量显著高于左侧屈肌力量,表明当运动员进行快速运动时,双侧膝关节肌力不平衡;(2)当进行180°/速度测试时,竞技组健美操运动员右侧屈肌力量、H/Q强于左侧屈肌力量,表明在快速运动状态下,双侧膝关节肌力不平衡;(3)健美操运动员左右膝关节屈伸比H/Q均较低,需要对膝关节屈肌进行力量训练,主要是以快速力量为主,以提高H/Q的比值,来有效预防膝关节损伤。  相似文献   

10.
采用测试方法,研究7~12岁阶段240名小学生膝关节伸肌最大等速肌力自然发育的年龄和性别特征.研究发现1)膝关节伸肌最大等速肌力的自然发育随年龄增加而增长,年增长率为13.2 Nm;2)膝关节伸肌最大等速肌力的自然发育无明显性别差异;3)大腿围度的增长速度明显小于最大等速肌力,二者之间呈中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统计检验法对高水平男子散打运动员赛前8周力量训练方案进行研究。结论认为,前1~3周适当安排绝对力量训练,赛前第2周开始以快速力量、专项力量为主,每周3~6次,总时间15~18h,专项力量安排45min,强度为75%~85%。  相似文献   

12.
彩和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体育专业女生的身体素质与三级跳远成绩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试图运用R型因子分析法和主成份分析法,探索影响女生三级跳远运动成绩的主要身体素质指标,为广大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最佳教学方法与手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山东省高校大学生体育满意度调查,分析山东省高校大学生体育满意度现状,构建了高校大学生体育满意度的模型。为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的体育工作,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更好地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高校大学生体育满意度在不同院校类型、性别、专业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院校类型上差异最为突出,问卷中的六个维度在院校类型上均差异显著;体育课满意度是所有调查指标中得分最高的,这表明了山东省体育课的开展是受到了学生肯定的,这将对进一步搞好高校体育工作尤其是体育课的教学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汕头大学男生腰腹部核心力量训练前、后的相关生理指标进行比较和研究,旨在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若干问题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中存在的经费投入不足、目标与现实脱节、运动竞赛次数太少、项目发展无序、制约高校办队的竞训体制、缺乏规划和训练质量评价系、科研潜力不能有效转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改革运作机制、引入市场机制、试办俱乐部制的高校办队模式、合理规划运动项目发展布局、积极拓宽招生渠道、缩短竞赛周期、改革参赛办法、建立训练质量评价体系和定期评价制度、加强与体育院校和体育科研单位的合作等积极的应对措施,旨在保证我国普通高校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成本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雷 《体育学刊》2005,12(4):83-84
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成本及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说明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成本包括获得成本、开发与使用成本、保障成本等;获得成本最低化、机会成本作用、边际成本作用、替代规则运用等特征会影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成本。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剑  季浏 《体育学刊》2002,9(3):123-125,128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对高校高水运动员培养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发现影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因子为:(1)生源因子;(2)教练员业务能力因子;(3)条件因子;(4)支持因子;(5)信息因子;(6)个体因子。并据此提出提高运动员培养绩效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study, we assessed the effect of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 on knee extensor muscle strength during isometric, concentric and eccentric actions at 1.57 rad · s -1 and vertical jump performance under conditions of squat jump, countermovement jump and drop jump. The eight participants (5 males, 3 females) were aged 29.5 - 7.1 years (mean - s ). These variables, together with plasma creatine kinase (CK), were measured before, 1 h after and 1, 2, 3, 4 and 7 days after a bout of muscle damaging exercise: 100 barbell squats (10 sets 2 10 repetitions at 70% body mass load). Strength was reduced for 4 days ( P ? 0.05)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 P > 0.05) were apparent in the magnitude or rate of recovery of strength between isometric, concentric and eccentric muscle actions. The overall decline in vertical jump performance was dependent on jump method: squat jump performance was affected to a greater extent than countermovement (91.6 - 1.1% vs 95.2 - 1.3% of pre-exercise values, P ? 0.05) and drop jump (95.2 - 1.4%, P ? 0.05) performance. Creatine kinase was elevated ( P ? 0.05) above baseline 1 h after exercise, peaked on day 1 and remained significantly elevated on days 2 and 3. Strength loss after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 was independent of the muscle action being performed. However, the impairment of muscle function was attenuated when the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was used in vertical jumping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study, we assessed the effect of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 on knee extensor muscle strength during isometric, concentric and eccentric actions at 1.57 rad x s(-1) and vertical jump performance under conditions of squat jump, countermovement jump and drop jump. The eight participants (5 males, 3 females) were aged 29.5+/-7.1 years (mean +/- s). These variables, together with plasma creatine kinase (CK), were measured before, 1 h after and 1, 2, 3, 4 and 7 days after a bout of muscle damaging exercise: 100 barbell squats (10 sets x 10 repetitions at 70% body mass load). Strength was reduced for 4 days (P< 0.05)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0.05) were apparent in the magnitude or rate of recovery of strength between isometric, concentric and eccentric muscle actions. The overall decline in vertical jump performance was dependent on jump method: squat jump performance was affected to a greater extent than countermovement (91.6+/-1.1% vs 95.2+/-1.3% of pre-exercise values, P< 0.05) and drop jump (95.2+/-1.4%, P< 0.05) performance. Creatine kinase was elevated (P < 0.05) above baseline 1 h after exercise, peaked on day 1 and remained significantly elevated on days 2 and 3. Strength loss after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 was independent of the muscle action being performed. However, the impairment of muscle function was attenuated when the stretch-shortening cycle was used in vertical jumping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