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糜骨之壤》是一部"生态犯罪小说",在"人类中心主义"与"父权中心"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小说中动物的生存危机也同样隐喻了社会某些弱势群体的处境.本论文从生态女性主义出发,试析丘克笔下"非人类生命"与"无用者"们面临的困境与不公,并结合诸类"生态隐喻"探讨丘克赋予此部作品的独特魔幻寓言色彩,由此...  相似文献   

2.
王族是一位当代西部诗人和散文家,其生态散文集《兽部落》诗意地展示了中国西部各种动物的生命样态,详细叙述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相依相生的生态关联,深切表达了人类与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态理想。作品在结构与语言方面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中国当代生态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以《兽部落》为代表的动物生态散文既是生态散文的重要类型,又是生态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植根于人类的思维,以构造性隐喻、方位性隐喻和存在性隐喻三种形式呈现,隐喻概念的形成与认知主体的身体经验密切相关。植物词汇广泛存在于各语言系统,在认知主体认识、理解世界的过程中,随着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植物词汇的意义得以扩张,被赋予了丰富的隐喻义和文化内涵。大量原本用于描述植物成长的词汇被用来描述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形成了"人是植物"的概念隐喻。植物隐喻的认知过程反映了人类认识自身及周围事物的方式,在认知过程中,人的身体性和主观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2016年迪斯尼打造的3D电脑动画片《疯狂动物城》在全球上映后获各年龄段观众好评,浅者不觉其深,深者不觉其浅.就小朋友而言,本片是一部正义战胜邪恶的动画片;对年轻人而言,这是一部追寻梦想的励志片;而对成年人而言,这是一部政治隐喻片.从该片中的身份构建出发,从名字的隐喻、身份构建的隐喻,及身份偏见的隐喻三方面进行剖析,以揭示其弘扬种族平等、男女平等及话语权平等的政治隐喻.  相似文献   

5.
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在叙事长诗《古舟子咏》中运用隐喻、象征的独特艺术手法,带领读者经历了从天人合一到天人分离再回归到天人整一的本体思维旅程,展现了热爱生命的生态伦理观,给予机械二元论时代的骄纵狂妄毫无物道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以极大挑战,具有人类现代生态意识的最初萌动。  相似文献   

6.
当代作家从生态整体主义的理念出发,关爱每一个生命,借助具有生态意识的“老者”形象,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展开批判和反思。“老者”是真正具有生态观念的人,他们平等看待和关爱动物,劝导为经济利益所蒙蔽双眼的年轻人要爱护动物。当代作家通过对“老者”形象的书写,反对将人类与动物对立起来,以及仅把动物当作谋取经济效益的工具行为,期望增强当代人的生态意识、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深刻认识人类中心主义的危害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以此重铸生态整体主义。  相似文献   

7.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不仅对人类的生存空间构成挑战,也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人类的生存质量。当代生态文学批评要求在伦理关怀上从高傲自大的人拓展到饱受剥削和迫害的自然。而动物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的媒介,动物意象在玛丽安·摩尔的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摩尔以此来倡导人和自然应和谐共存,动物应回归自然,要像某些动物一样也要学会自我保护,向我们展示她所理解的生态预警及对生命的敬畏,探索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8.
自然山水诗的写作是当代中国诗歌思潮的一种重要走向,人类所处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诗人们开始关注除人之外的自然对象,然而以车延高为代表的抒情诗人并没有在自己的作品里表现出深厚的生态意识,而只是将自然山水当作一种审美的对象。其诗以观察自然、发现自然、探索自然中的自我、人文与哲学意识成就了审美的独立性与创造性,正是这种审美的...  相似文献   

9.
东西方文化中都有着丰富的动物隐喻现象,但同一种动物的隐喻却大相径庭。本文从东西方文化差异入手, 通过具体文化典故实例来初步探讨动物隐喻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进而论述了正是这种差异性才使得人类的各种 文化如此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语料库的发展,隐喻研究逐渐朝综合性方向发展,文化是近年来隐喻研究的重点。利用在线语料库和隐喻识别,将李白诗歌里的常见隐喻意象与雪莱诗歌里的常见隐喻意象进行比较,发现东西方浪漫主义诗歌里常见意象由于文化背景而表现不一样,但都描述出多彩大自然,呈现出了人和自然和谐相融的关系,从而激发出诗人奇特瑰丽的隐喻意象和内心情感。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环境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在水体、土壤、地质地貌、空气、动物和植物、自然景观等方面受到污染和破坏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人类主体意识的发生和转换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没有主体意识到形成主人意识又发展为惟我独尊、自我中心的主体意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由原始的浑然一体到征服与被征服、战胜与被战胜的对立分裂.人类新的主体意识是与自然平等、友好、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饱含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主张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障万物平等的生存权利等,这些都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宝库。面对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一定程度的缺失,通过挖掘和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重塑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建设绿色中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蒙古族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生态文学书写主要从“自然生态”“精神生态”与“生态理想”三个向度展开。首先,自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游牧民族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理念逐渐被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观念冲击,致使森林、草原生态状况急剧恶化,集中表现为森林萎缩、草原退化、滥捕滥猎、物种衰减等。其次,随着现代社会中自然、神性等逐渐被祛魅,人类精神世界、心灵世界均遭遇生态学意义上的“污染”,在黑鹤笔下主要表现为对动物生命的冷漠放逐、对消费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的狂热追逐等。最后,黑鹤认为人类应秉持生态整体观念,同时与自然世界保持一定距离,通过“惩罚”和“教训”而非一味用“爱”或“信仰”来拯救失范的世界。  相似文献   

15.
"知者乐水"本是孔子的一个命题或日观念,但它并非只属于孔子一人.先秦诸子在表述他们关于时代和社会的见解时.都习惯于从水这一自然物象中抽取出他们各自的原则,从而在水与人类社会之间成功地建立起某种相似关系.通过对这些相去甚远的相似关系的考察,指出相似点的选择与不同思想倾向之间确乎具有一种神秘的关系.实际上,不单是水.整个自然都是一面镜子,不同思想倾向的人从中只发现他们各自的隐喻,看见他们各自的面目.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中后期就对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有所论述。他们的共同课题是创立具有浓郁生态审美意识的唯物实践观,即人们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按照美的规律改变世界。马克思有力地批判了导致自然与人异化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力主"异化的扬弃",重建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恩格斯则以其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论述批判"人类高于动物"的观点,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在"深生态学"视阈下的礼仪不仅是表达尊敬的重要途径,而且联结着人类与非人类———地球、天空、动物和植物,是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的最佳契合点。一些土著部落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现代文明进步对自然造成的严重破坏形成强烈的反差。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除了法律和技术等因素外,更离不开礼仪的重要作用。因为礼仪为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生态价值视角和全新的逻辑与类比的思维模式,不管是对于集体中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关系的沟通、交流和协调,还是对于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融洽,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借助M.A.K.Halliday和C.Matthiessen提出的最新隐喻理论,首先探讨了语法隐喻产生的理据,指出语法隐喻的出现是对经验重构的结果,然后通过分析政治英语中的语法隐喻现象,表明语法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之一,同时又具备影响人类思维,构建语言现实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里深入地剖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的生态文明思想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时至今日,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人类对大自然无限制的索取引来了强烈的“报复”。人类若想在自然界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就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因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受到了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西方学者把生态学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创造了生态马克思主义这一新的学说。在多年研究中,生态马克思主义在调整社会结构、完善经济社会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国也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依据,结合本国国情,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念等,这些观念在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类与自然天然存在一种伦理关系,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生态伦理在内容、性质、表现形式、影响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少数民族古籍蕴含着丰富、生动的史实知识,特别是反映各民族生态观念、道德意识、审美、行为活动和社会准则等的生态伦理典籍。少数民族生态伦理典籍从不同角度记录人类与自然协同演化的历史和走向,从不同侧面映射人类适应特定环境的能力和成果,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传统的历史积淀。挖掘少数民族生态伦理典籍,加强时代阐释和活化利用是唤醒民众自然情感、培养生态品格、化育道德人心、倡导绿色生活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