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其结构与功能在人才培养这一层面上存在着不协调和矛盾的状况。用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来分析解释这些不协调和矛盾为我们研究确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目标提供了有益的思路。我国高等教育要把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置于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协调好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把人的价值与社会价值高度统一起来作为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
关于我国转型期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现代化建设,国内有的学者提出借鉴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自由主义宪政民主思想。在“宪政”民主原生的西方自由主义语境下,宪政民主导致权力与自由间无法协调的矛盾和困境,这种困境将尝试通过政府权力的集中与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相结合和统一的路径而走出。  相似文献   

3.
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农业政策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世纪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十一连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城乡公共服务全面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农业面临着“丰年缺粮”呈刚性态势,国内外价格倒挂局面难以扭转,波动性风险和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财政支农政策过于分散,政策着力点与农民收入结构不协调等诸多新的挑战.为此,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产品价格政策、财政支农政策、农业科技政策、农村金融政策等主要农业政策亟待转型升级.在“农业新常态”尚未全面到来之时,中国农业应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步伐,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  相似文献   

4.
曾青生  孙园  曾娜 《教育与职业》2020,(10):107-112
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思政课的价值旨归和评判思政课实效性的根本依据。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具有主体自觉性、内容现实性、师生互动性三个特征,影响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的矛盾关系具体表现为教师的应然与实然矛盾、师生的对接与错位矛盾、知行的统一与隔离矛盾。文章提出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融入思政课教学,通过抓住创新“力”、把握协调“度”、培植绿色“情”、激发开放“气”、达成共享“境”五个途径促进大学生获得感的生成与提升。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现代化思想体现在毛泽东对现代化概念的发展、目标的分析。毛泽东现代化思想基于“两类矛盾”变化的理论逻辑,“两步走”战略的实践逻辑,理论体系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统一为原则的方法逻辑。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毛泽东现代化思想对在“变”与“不变”辩证统一中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在“信念”和“目标”坚守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勇于实践”和“善于总结”中进一步认识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文明的宏大图景中,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以“内涵演进—特征深化—未来启示”的发展脉络,立体化呈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进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表征出“西方化—工业化—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递阶式内涵演进,呈现出渐进接续、独立自主、全面协调、人民至上的鲜明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具有重要启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真理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批判性与构建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全面考察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演进,科学凝练其历史演进的鲜明特征,深度总结其历史演进的经验启示,有助于持续焕发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既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凸显时期,即社会失调时期或社会“不和谐”时期。在形成这种“不和谐”社会局面的众多原因中,除了有诸多的直接原因外,还有其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协调”。因此,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就在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相协调或相适应。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矛盾的含义1.辨析:矛盾就是事物内部既互相排斥又互相斗争的关系。此观点的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只看到了矛盾的斗争性,而忽视了矛盾的同一性,因为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二是把事物自身矛盾双方对立性的关系仅仅理解为在事物内部存在是不妥当的,它也存在于事物之间。例如,学校里的教和学是学校内部的矛盾,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而学校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2.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各有哪些表现?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对矛盾双方之间所有“对立”和“统一”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抽象与概括。…  相似文献   

9.
罗朝慧 《天中学刊》2008,23(1):17-21
关于我国转型期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现代化建设,国内有的学者提出借鉴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自由主义宪政民主思想.在"宪政"民主原生的西方自由主义语境下,宪政民主导致权力与自由间无法协调的矛盾和困境,这种困境将尝试通过政府权力的集中与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相结合和统一的路径而走出.  相似文献   

10.
在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邓小平坚持了一条处理社会矛盾的新思路,即坚持“发展是对立面的同一”。新思路的形成是对历史呼唤的回应,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特点在哲学思维中的反映,具体表现于邓小平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一系列重大矛盾关系的成功处理。江泽民在解决关系全局的新问题、新矛盾中有效地贯彻并且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新思路。在理论上,新思路是对列宁关于“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的辩证发展观的科学把握、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将我国建成一个人才资源强国,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所需人才与我国高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之间的矛盾是“质”的矛盾.在现有的培养模式基础上,以复合型外语人才为例,提出“2+X”高层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将“语言技能”和“通识教育”作为课程设置的恒量,“专业知识”作为变量,以实现高层次外语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刘娜 《华章》2011,(26)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文化现代化是实现社会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问题有利于我国文化的发展,反之则阻碍文化发展.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是必然之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师范院校实现了由单纯师范教育向综合高校的转型,并由此形成了师范性与综合性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名”与“实”之间的矛盾、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设置的矛盾、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与教育类课程教育的矛盾、教育资源分配中的矛盾。只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一矛盾,实现师范性与综合性的互补共生,达到矛盾的统一,才能充分发挥该类院校在我国教育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其经过了“模仿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路径、奠定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历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曲折、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规模、明确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五个发展阶段。根据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渐进式、持续性、内生型的现代化。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以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为标准,呈现出“四个相统一”的中国式现代化时代特征,即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规模与质量相统一的现代化、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现代化、适应与引领相统一的现代化以及协同与开放相统一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模式"的哲学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模式”概念的提出,为研究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中国模式不仅包括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功的实践经验,而且包括党在各个时期先进的发展理念,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在历史观层面上,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体现了社会发展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在认识论层面上,注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体现了系统思维的基本原则;在价值论层面上,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体现了价值关怀的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程超宏 《新疆教育》2013,(11):87-87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三个因素相互制约、协调统一的过程,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材、学生与教材的矛盾运动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教师闻道在先,学有专长,学生知识和经验尚不丰富,智力发展水平不高,不能独立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加以科学的诱导和引渡,使之达到知识的彼岸。“诱思探究”教学对协调这些关系,使其和谐发展显示出特殊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多主体多中心治理与发展成为当前产教融合发展的核心内容。然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进程中产教系统差异与产教融合发展目标、主体性质多元化与产教融合价值要求、主体绩效价值与产教融合发展统一仍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为了有效缓解和解决以上矛盾,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建立健全产教融合的制度体系、运行机制、行为规范、绩效考核,促使“产”“教”围绕人才供需“同频共振”。通过构建配套的公共政策及其协调机制、推进基于多主体多中心的互联互通、强化多主体治理的多中心协同、完善产教融合的绩效评估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儒家文化中“和”的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在中国儒家文化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意义。“和”不是“同”。“和”承认、肯定矛盾,“同”则取消矛盾。“和”是事物矛盾多样性的统一、平衡和协调状态。平衡、协调是动态的平衡、协调。儒家常把“和”与“中”联系起来而为“中和”。从“中”字构形来看,是事物上下左右平衡的关节点。而且表明这平衡的关节点是一个“度”,具有“量”的性质,在一定的范围内都属于平衡,平衡不是静止的,是动态的,具有强大的活力,“和实生物”。“和”是事物的常态,“变”只是达到新事物“和”的一个短暂的过程。“和”是儒家追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三个因素相互制约、协调统一的过程,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材、学生与教材的矛盾运动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教师闻道在先,学有专长,学生知识和经验尚不丰富,智力发展水平不高,不能独立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加以科学的引导,使之达到知识的彼岸。“诱思探究”教学对协调这些关系,使其和谐发展显示出特殊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统筹解决区域协调发展与市场统一问题,并加强相应的法治保障,对此有必要在“区域—市场—法治”的框架下展开分析。以东北地区为例,基于该地区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及其存在的发展问题,应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并将其区域发展与区域市场建设有机结合,进而促进全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和统一大市场建设。针对上述领域既往存在的法治问题,应明晰制度优化的重点,加强经济政策与经济法治的有效协调,从而在法治框架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与市场统一的相互促进,这有助于持续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国家的整体现代化,深化区域经济学、经济法学、发展法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