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论审美外观     
本文是作者根据新著《审美中介论》(62万字,上海文艺出版社将出版)的一章改写的,从中介理论出发,对审美外观(形式)作了探讨:美所涉及的不是事物内部的实在(实体),而是事物外部的形式特征,形式的历史发生——人体装饰与工具装潢,形式美的积淀过程是一个双向过程;审美态度的直接对象是形式美,形式美感的生成功能就是审美态度,“形式美——审美态度”有共同的系统质.  相似文献   

2.
美是一种肯定性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是一种肯定性价值。美在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审美关系中生成,审美主体与客体具有内在的同构性,客体成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时,客体便具有了能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给主体带来精神愉悦的价值属性,美也就生成了,客体成为了美的事物。  相似文献   

3.
美是事物自身具有的客观属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产物,审美是人的内在需要,审美体验不仅是对事物美也是对行为美的愉快感受,亦是审美主体对自我需要满足时的意义领悟.儿童具备审美体验的生理机能与心理基础,新奇点燃了儿童审美体验的火炬,趣味推进儿童审美体验的绽放.儿童审美体验在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的心理机能中展开并在准备、...  相似文献   

4.
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是指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事物时与周围事物发生的关系.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美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也是普遍存在的.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随着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日益丰富和提高,人们对欣赏对象及一切事物的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的追求也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在各个领域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袁作兴在《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审美价值论》一文中指出美并不是一种独立自在的自然现象,也不是单纯的精神现象,它属于价值世界,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是一种价值关系,是审美容体与主体间关于美的信息的因果性同构。现实世界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人类审美活动所及的对象,审美价值就客观地也就普遍地存在于人的审美活动中,客观事物的“美”、“丑”与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是密切关联的,共体现一定的价值内容和价值意义。事物本来的美,应当是它所具有的或显示的对于人类整体发展的价值。究其内涵,有如以下几点:(l…  相似文献   

6.
人体题材的美术作品 ,具有双向审美效应 ,既有人体的美 ,也有作品的美 ,既有瞬间的美 ,也有永恒的美。人体的美刺激美术家的创作欲望 ,人体艺术品又对人体的审美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它们的结合具有美术其它题材无法替代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每个人对美都有着特别的感情,我们时刻在欣赏它,乃至不断地追求它。可以说,缺少了美,生活将黯然失色。然而,任何美的事物都需要赋予情感才能体现出它的真正价值。“美是主观的和谐统一。”这句话精辟地阐述了美与审美情感的辩证统一关系。就其内容来说,美是客观的,但如果离开了人的主观因素,即人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情感,美的事物虽然存在,也终将失去其应有的社会价值。而这种审美情感,对于以育人为天职的教师来说,则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体会之一。本文就英语教师的审美情感对课堂教学的作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一、丑的含义 顾名思义“丑”就是“不美”,即不能给人的感官带来审美愉悦的形式,如矮小、粗糙、枯槁、比例失调等。“丑”的内涵进一步扩大,人们把导致精神不悦、违反社会法理甚至可能给社会带来危害的事物也称之为“丑”,如贪婪、暴虐、虚伪等,这时的“丑”是与“恶”紧密相连的。背离客观规律是“丑”在形式上的特征,这时它又与认识领域中的否定性认识价值“误”相联系。由此可知,“丑”是事物的否定性审美价值,是与真、善、美相对立的。  相似文献   

9.
审美过程     
审美主体在客观现实中的美的作用下,经过形象思维活动,进行由表及里的审美判断,获得美感享受的过程,就叫审美过程.它既受审美客体的制约,又受审美主体的认识、情感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在审美过程中,我们首先碰到的是审美对象的选择问题.大千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美千千万万,它们作用于审美主体,有的能引起美感,有的却不能引起美感.这种选择由什么决定的呢?决定于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两方面的诸多因素.从审美对象来说,那些强烈的、新异的、活动变化的事物最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注意.比如,"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看",倒不是因为红一定比绿更美,更动人,而是相比之下,红比绿给人的感觉更强烈,因而更易激起人的美感.同样的道理,时装能取代原来的服装而流行于世,在于其款式的新颖更能给人以美感;电影比图片展览更有吸引力,在于它的变化、运动更能使人领略到事物的"动态美".从审美主体看,人们往往对那些能够满足自己审美需要的事物发生兴趣,引起注意.所谓审美  相似文献   

10.
审美能力(美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它包括审美感知力、联想力、判断力、创造力等等。审美过程的多种能力中,最初的关节是能不能、会不会发现美。而这能与会,也有赖于美学知识的积累和审美能力的直接培养。这能与会,就是凭借自己的学识,在观察感知事物或现象时,是否敏锐地感知事物的美,美的方面、美的闪光点。为培养审美情趣,形成审美习惯,提高敏锐的审美能力,我作了如下几方面的努力:A 讲  相似文献   

11.
:美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是一种价值。审美对象的物质内容与它的审美价值无直接联系。审美对象的自然物质内容仅是一定审美价值借以表现的物质载体 ;审美对象是由审美价值及其物质载体所构成的矛盾统一体 ,其中审美价值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审美价值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表现。示差性是审美价值的最终来源 ,这是美的最基本的社会功能 ,是美的真正的社会本质。对立原理形成审美价值内部的两极结构  相似文献   

12.
人体题材的美术作品,具有双向审美效应,既有人体的美,也有作品的美,既有瞬间的美,也有永恒的美。人体的美刺激美术家的创作欲望,人体艺术品又对人体的审美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它们的结合具有美术其它题材无法替代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古诗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更能通过美好的事物和形象.美好的理想去感染学生、塑造学生。而儿童对于具有审美价值的东西一般都怀有浓厚、强烈的兴趣,加上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句式齐整富有韵律,内涵丰富,是不折不扣的审美对象,因此,在小学阶段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面就如何做到美育在古诗教学中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把它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是基础教育的美育任务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上的体现。也可以说,基础教育课程在美育方面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那么,什么是审美情趣呢?《教育大辞典》是这样解释的: 审美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价值取向活动或者说价值实现活动,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它既不是感性认识,也不是理性认识。它是人类(主体)对世界(客体)的一种特殊体验,是主体与客体的沟通,是一种有意识的一体化。人的审美是一种精神的需要,是对美的事物和现  相似文献   

15.
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育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审美教育也是当代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便成了尤为重要的问题。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贯彻和渗透审美教育呢?审美不能流于口号和形式,也不能把审美公式化,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应该让学生学会用心去感受美认识美甚而创造美。  相似文献   

17.
社会美研究     
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是美的三种存在形态。 社会美是指社会事物的美。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社会事物的美也千姿百态。然而由于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一切社会事物都与人有关,因此,社会美也总是与人和人的活动紧密相连,直接或间接地以形象显现着人的本质、本质力量或理想。 社会美本身既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它同时又是艺术美的重要来源之一。所以,研究社会美具有重大的意义。 以下,我们就社会美的主要形态,分别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对于事物审美特征的探索和认识有助于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该事物的审美功能和价值。本文从美学和体育美学的角度审视网球运动的审美情趣,指出网球运动是诸多“美”的有机结合,给人带来无与伦比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9.
王音 《成才之路》2013,(22):38-38
人的审美是一种精神需要,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期望与追求。所谓审美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感知、联系、想象,乃至理解、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如果一个人没有追求美的欲望,也就无所谓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评价美和创造美了。只有那些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合肥江淮汽车制造厂子弟中学俞修好在语文教材中,诗歌,小说、散文以及戏剧,都凝聚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丑恶,有着巨大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在教学中适当剖析,可利用美的事物,陶冶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树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