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重视工程伦理教育是当今世界各国工程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以培养学生工程伦理实践能力为取向的工程伦理案例教学是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方法,工程伦理案例教学适应了工程教育回归实践的需要,也适应了“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实现了工程伦理案例的教育学转换。为保证工程伦理案例教学效果,对工程伦理案例的教学设计与学习架构,要体现跨域整合与高阶学习相结合、自我建构与多向互动相结合、循序渐进与典型针对相结合、新型评价与教学分析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工程与伦理一直缺乏沟通与对话,许多工程界人士忽视了伦理因素在工程活动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也有许多伦理学家忽视了工程实践中出现的伦理问题。目前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改变。美国的工程伦理学已经“起飞”,中国的工程伦理学则还处在“起飞”的“前夜”。在工程活动中,伦理要素深刻地渗透在其他要素之中。人们必须正视工程活动中经常出现的伦理意识薄弱的现象,工程界应该努力增强工程活动中的伦理意识,提高伦理自觉性,认真研究和正确处理工程活动中出现的各种伦理难题,另一方面,伦理学界也必须关注工程中的伦理问题,强化伦理学的工程关注与工程意识,大力发展工程伦理学这个新的分支学科。工程伦理学将会在工程与伦理的互渗与对话中迅速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工程伦理规范存在自己的本土道路吗?这一道路的现状如何?论文对国内现有的37部工程伦理规范进行了伦理意识和模式特征上的分析。研究认为:国内工程伦理规范不仅体现出中国工程师已经在“把工程做好”和“做好的工程”方面都发展出了自觉的伦理意识,还在美德与规则、预防性/禁止性伦理与激励性伦理的融合兼顾方面表现出了明确的模式特征。在这两方面,中国工程伦理规范都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工程伦理规范有着显著的差别,显示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但也仍存在数量太少、代表性不足、内容不完善、现实效力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工程伦理教育在高校工科工程素质培养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高校工科现行工程伦理教育开展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工程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工程训练中心实践教学优势,提出在工程训练实训中融入工程伦理教育的教学模式,从教育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搭建了工程伦理教育教学框架。该项教学改革旨在加强对学生伦理意识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5.
工程伦理是一种职业伦理,亦是一种实践伦理。工程伦理的多维度决定了工程伦理学研究方法的多元性。通过对工程伦理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到,技术的革新和伦理的完整是工程伦理学的两项关键的支撑。工程职业被社会赋予的职业信任与工程师满足社会期待的职业诚信,是工程方面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最高目标。深入工程伦理学研究成为应时代要求的终于之举。  相似文献   

6.
工程伦理就本质而言是一种"大伦理观",包括工程主体价值取向和工程活动对环境、社会影响的两个维度。工程伦理的社会性特征决定我国工程伦理研究不可像美国那样简单地将工程伦理等同于工程制度,因为美国是法理型社会,其伦理是制度伦理,而中国是伦理型社会,有着几千年的精神伦理传统。中国工程伦理既要探究工程伦理本质精神,又要探索工程伦理建制。工程伦理的系统性特征决定主体间性研究必须置于工程伦理研究中心,工程伦理研究必须从责任伦理、团体伦理向主体间性的伦理指向转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回顾美国工程伦理的历史,反思我国工程伦理研究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研究提出了三个政策性建议:其一,完善工程社团的伦理章程;其二,加强工程伦理的教育和工程专业认证工作;其三,建立和完善注册工程师制度。  相似文献   

8.
美国工程伦理教育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工程伦理教育,在内容与目标上包括关注个体职业责任问题的"微观伦理"和关注工程整体发展责任问题的"宏观伦理";课程上以独立工程伦理课程、工程伦理与技术课程整合、工程伦理与非技术课程整合三种模式将工程伦理成分纳入工程教育体系中;教学上由道德理论的抽象说教转向实践分析的案例教学,并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互联网的使用.工程认证体系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工程恶性事件不断出现,反映出工程伦理道德的严重缺失。本文就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国内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现状进行探讨,通过高校相关课程设置、学生认知状态分析,认为与未来工程紧密相关的在校大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势在必行,同时提出高校工程伦理教育应进一步完善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当前我国大型工程技术活动中存在的主要伦理问题,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探讨,在此基础上从树立正确工程伦理观、完善环保法律体系、加强工程伦理教育3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期望能对我国大型工程活动伦理困境的破解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工程伦理教育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新工科建设的水平。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历史,可归纳为前工程伦理教育时期、基于实用主义的工程伦理教育和基于建制化的工程伦理教育三个阶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起步晚、经验少,其教育理念模糊、理论研究薄弱、实践应用不强的不足促使工程伦理教育要创新发展,以此构建出工程伦理教育的新模式,形成理论研究的新体系,拓展教育的实践空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工程教育研究的内容,结合地方型高校的特点,从工程教育中专业与伦理责任教育的培养思想出发,对工程类大学生教育培养改革方法进行探讨。提出基于工程设计思想课程设置应考虑的基本因素及课程设计过程中采用三步模式教学法,同时对于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探索适合我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方法;并探索适合该工程教育方法的先进评价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设计评价系统,经应用证实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Interest in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developed significant momentum in the USA as the 20th century drew to a close. Nevertheless, nearly 80% of engineering graduates are not required to take ethics-related courses. The content of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consists of 'microethical' issues focusing on individual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and 'macroethical' issues deal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The pedagogical framework of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has evolved primarily toward utilization of case studies and codes of ethics, in some instances supplemented by an introduction to moral theory. Substantial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se materials, including highprofile cases, everyday cases, quantitative cases and cases highlighting 'good works'. Cases are widely disseminated in textbooks and online. Online resources include interactive case studies and a rich variety of other ethics-related materials. Prominent curriculum models in the USA include a required course in engineering ethics, ethics-across-the-curriculum projects, and integration of engineering ethics and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material. Changes in accreditation criteria for US engineering schools will potentially elevate the prominence of instruction in engineering ethics and the societal context of engineering. Many challenges remain, most notably the need for US engineering faculty to accept greater responsibility for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4.
工程伦理教育既是提升工程教育质量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过程中,智能制造工程技术先进,伦理关系复杂,目标和结果难以预测,对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伦理要求.结合智能制造工程的专业特点,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工程伦理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该专业的工程伦理教育模...  相似文献   

15.
师德治理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一些高校对师德治理重视不够,师德治理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一些教师敬业精神欠缺,功利思想严重,育人意识淡化,导致高校教师师德失范现象比较严重。本文认为,高校师德失范需要在社会控制理论指导下,通过强化高校的师德治理,建立师德治理的长效机制和系统化解决方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M大学为个案,对工科直博生的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目前工科直博生培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要基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建立以科研实践为主线的工科直博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具体措施包括:注重选拔具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并提前培养,构建以科研学习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开展学科间交叉和渗透的科研实践,推行跨学科的导师组指导模式,强化德育教育、营造创新氛围等。  相似文献   

17.
用“中国话语”构建本土工程伦理教育体系是传统科技思想价值反映的重要方面。“以道驭术”科技思想的价值可以由当代工程伦理教育的需求决定。“价值映射”为建立“需求”和“价值”间的决定性关系提供指向性表征。定义“以道驭术”思想元素构成的“供给集”以及工程伦理教育需求元素构成的“需求集”,分析“道德跃迁”对应法则,验证了两集合之间“价值映射”关系的合理性。“价值映射”的作用在于将“个人品德修养、共同体间关系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华传统元素”融入当代中国工程伦理教育,发挥工程伦理教育在中国话语体系下的显性功能,即立足优秀传统思想和中国实际,使中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为有效解决中国本土问题提供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18.
德育的低效与高校制度伦理建设有着紧密关系,一方面,德育理念、内容、方法等问题都与制度伦理的缺失相关,制度伦理的缺失间接导致德育的低效.另一方面,学生个体德行养成与高校制度安排而造就的高校文化环境直接相关,制度伦理的缺失成为德育低效的直接诱因.因此,提升德育效果需要高校加强制度伦理建设:制度内容中应蕴涵道德理念、道德原则,渗透时代伦理精神,制度运行中切实贯彻制度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19.
制度伦理是成人高等教育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成人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制度伦理作为重要的理论支持。本文尝试从制度伦理视角解决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成人高等教育制度建设的若干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