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独自一人恭立在朴老的灵堂前,手里捧着的除了白花,还有最新出版的《瞭望》新闻周刊。其中刊登着我刚刚写完的纪念文章:《赵朴老和青年记者的忘年交》。 真该感谢《瞭望》编辑部的编辑们,是他们以最快的速度编发了这篇4000字的长文,赶在朴老遗体告别仪式举行的前一天,第22期周刊顺利出版了。这成了我对朴老最好的怀念。 文章发表后,我接到一些读者来信,几乎都用了“一口气读完”这样的字句,说文章充满了真情实感。其实,我何尝不是“一口气”写完的呢!做记者已经10年了,这样的写作经历还似乎是头一次,不需要翻阅资料,…  相似文献   

2.
得知《我爱我儿》作者刘嘉身为母亲,早就在自觉地探索如何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引领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长,很有一番体验,一种心得。惊喜、感叹之余,请求作者将那份原是伴随孩子成长的自然记录赐与我看。记得那一日,接到一叠誊抄清楚的给孩子的信——作者称为“母子心语”,我便迫不及待地一口气把它读完了,编辑的直觉当即告诉我,它可能成为一部非常不错的现代素质教育书稿。我也是母亲。当我把这些信一封封读给我十一岁的女儿听时,从她的眼神我看出了她也非常乐意接受这样的教  相似文献   

3.
《今传媒》1995,(1)
我说《儿童与健康》郭青凡我也自从孩提过来。看了《儿琶与健康》,觉得这是一本难得的好刊物,是儿童的良师益友。身为人父者,列感此刊教儿正当时,对大人对小孩都有益处。我说这杂志好,是因为她内容健康。如今,面向小孩的不健康的东西太多了,影视不敢让子女多看;书...  相似文献   

4.
2005年6月初,宁波晚报推出了《给子一封信》的征。不久,编辑部收到一封特殊的来稿,这是一位患白血病的母亲给三岁儿予预留的信。信的作叫罗南英,是青海省乐都县的一名女教师。今年3月,她被诊断为白血病后,慕名来到宁波市第一医院治疗,因付不起60万元的医药费,只好放弃治疗。6月26日,《宁波晚报》选登丁罗南英留给儿子鹏鹏的四封信,这四封信分别是她写给儿子懂事时、10岁、20岁和29岁时阅读的。  相似文献   

5.
《五岁熊孩子教我的事》是80后母亲咪蒙五年来个性育儿的经验总结,其实验式的姿态、幽默诙谐的亲子故事,为家长们培养科学合理的育儿观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国家教委颁发《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最近以教高司[1992]44号文件的形式,印发了《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高教司的文件指出: 在原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84)教高一字004号〕和国家教委《印发〈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的通知》〔(85)教高一司字  相似文献   

7.
李零 《出版参考》2007,(11):6-7
近来,《论语》很火,孔子很热。我们村,北京大学中文系.也开了《论语》课。课分三个班.我教其中一个班。2004年的下半年和2005年的上半年,我花两个学期。一学期讲半部,把《论语》从头到尾讲了一遍。这部讲义,就是根据我上课的记录整理而成。借这个机会,我把《论语》系统读了一遍。受教育的.首先是我自己。所谓讲义,其实是读书笔记。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养女方知母亲心。”我却以为作为儿门子,我更知母亲的心,更懂得母亲的爱。母亲共生养了五个儿女,我为长子。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八九岁时,就骑在牛背上“啃”《唐诗三百首》,并幻想着将来能当一名像杜家的祖师爷杜甫那样的诗人。或许,母亲看出了什么,对我格外宠爱。那时,父亲在外地矿山工作,很少回家,母亲一人挑起沉重的家庭担子。尽管家务活多,但母亲很少  相似文献   

9.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2010年溽暑中看完《雷峰塔》(The Fall of the Pagoda)与《易经》(The Book of Change),一股冷凉寒意,简直要钻到骨髓里。原先想象的中译问题并没有发生,倒是这书里揭露的家族更大秘辛令人惊吓。如果书中属实,舅舅和母亲无血缘关系,是抱来的(这点《小团圆》也说了),弟弟也不是她的亲弟弟(那个可疑的教唱歌的意大利人),母亲和姑姑在  相似文献   

10.
谈高校文献检索课的师资和教材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年是国家教委85教高一司字065号《印发〈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的通知》文件下发十周年。十年来,在国家教委、全国高校图工委和各高校的重视下,经广大文献检索课教学和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文献检索课教学和研究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十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文献检索课为培养大学生研究生的情报意识和获取文献情报能力,提高大学生和研究生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文献检索课的开设对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和科技工作者有效地利用文献资料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生活励志     
《全国新书目》2014,(9):30-32
《我的母亲手记》是日本文豪井上靖的私密日记,也是热门电影《我的母亲手记》的原著。全书记录井上靖幼年因战乱与父母疏离成长,在父亲去世后,与手足一起接手照料年迈的母亲,无奈母亲的老年痴呆症日渐严重,一步步失忆。井上靖以长达十年的时间,记录了患有阿兹海默症的母亲八十到九十岁的生活,冷静、细腻地观察和叙说,试图为母亲留住渐渐模糊的记忆,在一步步的记录和陪伴中,他也重拾了对母亲的爱。  相似文献   

12.
《青年记者》2012,(16):81
《纽约时报》网站5月21日报道,最近一期的《时代周刊》封面是一位迷人的26岁母亲给3岁大儿子喂奶的图片,标题为"你是合格的母亲吗?"在这期杂志面市的当天,与该封面有关的词条在谷歌上排在搜索的前五位。在其出版的八天内,该封面在Twitter上被提及了50,000次;同时,《时代周刊》在Facebook上也得到了43,000个喜欢的评价。为诸如《Esquire》和《新闻周刊》这样的出版物担任美术指导长达40年  相似文献   

13.
今年2月28日,扬子晚报C6版上一则《文化保护和时间赛跑——〈常州特色文化〉正式出版》的报道提到金坛秧歌灯的流失情况,这引起了金坛市档案馆的注意。市档案馆1999年征集过一本《秧歌灯》剧本,记得当年一位年逾八旬的秧歌灯爱好者拿一本《秧歌灯》剧本(手抄本),要求捐献给市档案馆。老同志当时说,这本《秧歌灯》剧本他当宝贝一样珍藏多年,因年事已高,后代对秧歌灯没有兴趣,  相似文献   

14.
刘墉 《出版参考》2009,(10):35-35
今年是两岸开放探亲二十周年,有一天我跟几个朋友看电视上播出的探亲专题,报道二十年前,台湾的老兵们怎么在身上写着“想家”的大字,走上街头,争取开放回乡探亲。只见一群已经六七十岁,甚至七八十岁的老人,湿着眼眶合唱《母亲你在何方》——雁阵儿飞来飞去,白云里,经过那万里可曾看仔细?  相似文献   

15.
吴万里 《今传媒》2007,(8):39-39
学的是新闻,教的也是新闻(1970年毕业留校至今一直任业务课教师),周围同事中也经常会议论报纸,说起《人民日报》,常有人用调侃的口气说:"《人民日报》最干净,也最没看头."其实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人民日报》还是挺有看头的,并且大气、有格调.  相似文献   

16.
共性的话题共鸣的角度──简评《一位母亲强烈呼吁扫黄打非不可手软》谢国明1995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发表《一位母亲强烈呼吁扫黄打非不可手软》(以下简称“呼吁”)的报道,引录了苏州一位普通女工的举报信,举报电脑“黄毒”对她16岁孩子的毒...  相似文献   

17.
李汉秋先生主编的《新三字经》1994年8月7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引起广泛关注。后经修改由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于1995年3月出版,受到读者欢迎。又据广东同志告,该省教育出版社今年1月出版的《新三字经》,发行已逾千万册,大有洛阳纸贵之势。两本《新三字经》,科学版经文不足千宇,广东教育版经文也只有1200多字,何以引起偌大反响? 读《新三字经》,就不能不想到老《三字经》。记得三五岁时,目不识丁的母亲曾教我 “念”过《三字经》。我垂手恭立,念得满认真,可心里想的是:“北无魏,分东西”,不知他们分的什么?“苟不教,性乃迁”,狗怎么会不叫呢?后来才知道,《三字经》是蒙童始学的第一本书。作为启蒙课本,足见其地位之尊;一字不识的家庭妇女也能背诵全文,可显其影响之广。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招远县第二职业高中姜启明: 我在山东省招远县第二职业高中担任文秘班的新闻课教学任务。我校初办文秘班,我也是第一次教新闻课。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又无适用对口的教材,课讲得呆板,学生也学得无味。后来,在别人推荐下我订了一份《新闻与写作》,觉得很适合教学需要。我除了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学《新闻与写作》外,还将刊物中《新闻写作的语言·技巧》、《新闻语言学》、《新闻作品评介》和《当好通讯员浅谈》等栏目文章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作为补充教材。这些文章理论联系实际,说理透彻,通俗易懂,深受学生欢迎。《新  相似文献   

19.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首闻一多先生于1925年发表的《七子之歌─—澳门》,在70余年后的今天,成了中央电视台大型专题片《澳门岁月》的主题歌歌词。在澳门、香港、台湾、广州湾、威海等七个沿海港口相继被外国列强占领后,闻一多先生痛心之余挥笔写下了七首系列诗歌,总称为《七子之歌》。在被侵占的七…  相似文献   

20.
记得30年前父母亲为我做10岁生日的时候,由于家里经济比较拮据,还没有使用上照明电,所以晚上亲戚来我家吃饭时,父亲只得找来两盏汽油灯。用汽油灯需要时不时地给汽油灯打气。待在一旁的母亲为不停地给汽油灯打气还不停地唠叨:总有一天家里像城里人那样装上电灯就好了。在一旁吃饭的外婆接过母亲的话茬说:“闺女,咱是农村人,是穷命,如果我们农村人家里能装上电灯,那可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