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动词和宾语从意义上看有各种关系,就主要方面说,宾语是动词涉及的对象、结果或处所,动词跟宾语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这一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是一致的。但在古代汉语中,由于有些动词用法特殊,它后边跟着的代词或名词虽然作为宾语出现,但是动词和宾语并不发生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我们称这种动宾关系为特殊的动宾关系。对于这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只能从动词的特殊用法上加以分析,而不能用省略的观点去理解。古代汉语中特殊的动宾关系可归纳为四种:(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  相似文献   

2.
古代汉语的动宾结构,除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外,还有:主语使宾语产生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性质状态,或者使宾语成为谓语所表示的人或物的使动关系;形容词、名词带上宾语表示“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动关系;动词对宾语含有“为宾语而动”的为动关系;谓语动词含有“对宾语怎么样”或“向宾语怎么样”意思的向动关系;动词对宾语表示供给什么的供动关系.本文从不同角度举例,对这些特殊的动宾关系的特点,作了具体的分析,并对它们之间的异同,作了简要的比较说明.  相似文献   

3.
在古汉语里,动词和宾语的关系一般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即:在一个句子里,主语发出某种动作行为,这种动作行为支配宾语,宾语是这种动作行为的对象。例如,“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齐师发出动作行为“伐”,“伐”的对象是“我”(鲁国),“我”受“伐”的支配。这种动宾关系是常见的,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但是,在某些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动宾关系不是一般的支配关系,而是某种特殊的关系,在意思的表达上表现出较为复杂的情况。本文想结合中学文言文教学,谈谈古汉语的几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相似文献   

4.
古代汉语中,当动词(或活用作动词的其它词)和名词(或代词、词组)紧密搭配组成动宾式时,从结构形式上看,两者似乎构成了动宾关系,但从意念上看,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关系.严格说来,一个动宾式词组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动词直接支配后面的宾语,宾语直接受前面的动词支配时,它们才是真正的动宾关系.而在古代汉语中,动宾式词组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也就是说从意念上看不是真正的动宾关系,而是别的其它的关系.为示区别,有人把这种情况称之为特殊的动宾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古汉语中,动词和宾语的关系大多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我们称它为一般的动宾关系,这和现代汉语没什么两样。但古代汉语中还有几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在有这种关系的句子中,谓语动词或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形容词和它后面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表示使令、意谓、目的、对象等多种多样的关系,这许多关系主要是由实词的不同用法形成的。这些用法通常分为三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前二种在一般的古汉语语法著作中均可见到,只有为动用法很少论及。但为动用法在中学语文课本和常见的文言文中时有出现,一些人在阅读和翻译中碰到这种情况往往感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中的特殊动宾关系,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使动关系 所谓“使动关系”,就是动词不支配宾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这种关系,可以加“使”字来理解。在古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都能构成这种关系。例如:  相似文献   

7.
在古汉语中,动词的语法功能,一般作句子的谓语,而动词和宾语的关系大多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这跟现代汉语一般的动宾关系基本相同。但是,在古汉语中,述有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即谓语动词《或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与它后面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的关系,而是表示使命和意谓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由实词不同用法而形成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它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不仅经常出现,而且也是教学中的一  相似文献   

8.
有的动宾结构中,动词的动作并不直接作用于它的宾语,宾语也不能成为动词支配的对象,而只对动词有一些附加或补充的意义,从而成为实质上的动补关系,这在古汉语中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对具有这种性质的动宾结构(为跟表动宾关系的同形结构相区别,下文称表动补关系的动宾形式为“这种动宾结构”或简称“这种结构”),学术界已经进行了卓有成  相似文献   

9.
一、在古汉语特殊动宾关系中,还存在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古代汉语的动词和宾语之间,一般说来,跟现代汉语同样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动宾关系,其中较为常见的是“使动”和“意动”。后来,又有人提出了“为动”。这三种特殊动宾关系,一般语法论著中多有分析,无须赘述.除此之外,古汉语中还存在另一种类型的特殊动宾关系尚未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我认为很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汉语中,动宾结构的关系比较复杂,其结构形式上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上的意义往往不同,用法上具有许多特点,这给我们阅读文言文带来不少困难。古汉语动宾结构中,动词和它后面所带宾语的关系大致有如下几种:一、支配关系;二、使动关系;三、意动关系;四、为动关系;五、双宾语。弄清各种动宾结构形式上的特点、逻辑关系上的意义和译释方法,对于提高我们阅读古籍的能力,准确理解、译释文言文作用甚大。其中,辨识、区分使动和意动,是一个难点,本文将重点探讨。现将上述五种动宾结构关系的特点、辨识及译释方法分述如下: 一、支配关系。这是古汉语中一般的动宾结构,其宾语是动词的支配对象,动词与其后面的宾语构成支配关系。如,①齐桓公陵楚。(《左传·(?)公四年》)②晋侯、秦伯围郑。(《左传·(?)公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的动宾短语一般由两个直接成份构成,前者是一个能带宾语的动词或动词性成份,表动作行为,后者是动词支配、关涉的对象,是宾语。如“去北京、洗衣服、是医生、叫祥林嫂、来了一位客人、给他力量”等就是此种结构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中,一般地说,动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如《楚辞·国殇》中操吴戈兮被(披)犀甲的操和被是直接支配吴戈和犀甲的,而吴戈和犀甲则受操和被的支配,这是容易理解的,然而有些动词,在后面紧跟着一个名词式代词,在形式上,这个名词或代词是作为它前面的动词宾语出现的,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这种动宾关系可归纳为以下十种形式,我们姑且把它们称为特殊动宾关系十式。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中,一般地说。动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如《楚辞·国殇》中“操吴戈兮被(披)犀甲”的“操”和“被”是直接支配“吴戈”和“犀甲”的,而“吴戈”和“犀甲”则受“操”和“被”的支配.这是容易理解的,然而有些动词.在后面紧跟着一个名词式代词,在形式上,这个名词或代词是作为它前面的动词宾语出现的,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这种动宾关系可归纳为以下十种形式.我们姑且把它们称为“特殊动宾关系”十式.  相似文献   

14.
在一个句子里,词与词之间,或者短语与短语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包括结构关系和意义关系。在单句里词与词或短语与短语之间的结构关系,主要有陈述关系、偏正关系、支配关系、补充关系等。每一种结构关系,可以表达多种不同的意义关系。例如同是支配关系,宾语和动词之间的意义关系是相当复杂的,有的宾语表示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如“看电影”“学文化”),有的宾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如“做衣服”“写文章”),有的宾语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处所(如“上中学”“去上海”),有的宾语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手段(如“吃大碗”“抽烟斗”),有的宾语表示存在、出现或消失的事物(如“挂着一幅画”“来了一个人”“丢了一支笔”),等等。我们在这里谈词与词或短语与短语的关系,主  相似文献   

15.
几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例说江苏/蒋士祥这里所说的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使动、意动以外的为动、对动、处动、像动用法。了解这些用法,对揭示古汉语复杂的动宾现象,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不无裨益的。一、为动用法为动用法是指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与研究》(华中师大)一九八九年第九期所载《谈古汉语特殊动宾结构的特点》一文(以下简称《谈》文)指出了古汉语特殊动宾结构的两个主要特点。宾语不是动诃直接涉及的对象,而是主语直接涉及的对象;动词有的是主语的动作行为,有的是宾语的动作行为或特征。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稍感不足的是,作者就此两点展开不够,论述也欠全面。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里,宾语一般由谓语动词来支配,其他非谓语动词则不能支配,但在古代汉语里,除了动词能支配宾语外,一些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等都可临时改变词性充当谓语动词来支配宾语,我们称之为“词性活用”。在众多的词性活用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最为常见,因而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广大师生无不高度重视。遗憾的是,另外几种特殊的、古文阅读经常使用的动宾关系一直未能引起广大师生的足够重视,给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和课外阅读带来了相当程度的理解障碍,它们就是:为动用法、对动用法…  相似文献   

18.
古汉语的特殊动宾关系,在语译的时候,往往要通过某种媒介的帮助,才能显示其特殊性,由“使”充当语译媒介的功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叫使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有使令意义,由“认为”充当语译媒介的动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叫意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有意谓意义.而由介词“把”充当语译媒介的动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当可比照使动、意动的称谓,称为把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含有“把宾语怎么样”的处置意义。在中学文言教材里,这种把  相似文献   

19.
吴铁城同志《文言词活用的一种特殊方式——用动式》一文,读后似觉其中有不妥之处,特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和吴铁城同志商榷并就教于读者。一、吴文是把所谓“用动式”当成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与使动、意动和为动用法同等看待了.吴文所谓“用动式”并未构成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我们知道,使动、意动和为动用法的基本特征在于动词(谓语)和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关系,而表示(主语)使(以、为)宾语怎么样。而吴文所谓“用动式”动词和宾语之间却是支配关系,并且,不表示(主语)用宾语怎么样。试比较:  相似文献   

20.
正"歉意"和"心情"不能感到语法上把表示动作行为的词叫作动词,把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对象的词叫作宾语。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不管多么复杂,组合在一起必须要搭配得当。但是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动宾搭配不当的现象,时有所见,下面的句子就是例证:(1)练习结束,巴西体操运动员表示十分满意,并为占用了中国体操队的训练时间感到歉意。(2)我感到功课不好的学生,在严格的老师面前所常有的那种诚惶诚恐的心情,我觉得自己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