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文薇 《考试周刊》2010,(7):179-179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的“愤”、“悱”和“不以三隅反”的情况,正是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如果不注意正确地观察学生是否处于“愤”、“悱”的状态,那么就不可能恰到好处地去启发;如果教师“举一隅”而没能觉察到学生是否能够“以三隅反”,又如何确定是继续讲下去还是应该变化角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师的“一隅”?  相似文献   

2.
控制论、信息论的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的控制过程。由于教学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信息的传递反馈是呈双向性的。本文试图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及时获取来自受教一方的反馈信息并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很早就注意到了。《论语》中写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愤”“悱”与“不以三隅反”的情状,正是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启”“发”与“不复”就是对反馈信息的调控。当老师的如果不能准确地观察到学生是否处于“愤”“悱”的状态,那么  相似文献   

3.
初中古诗词教学无论对学生应试能力还是对文学的鉴赏能力而言都至关重要。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那么,如果我们没有“举一隅”或者这“一隅”也没“举”得恰当、有效呢?学生还能“反三隅”吗?  相似文献   

4.
岳靖 《现代教学》2007,(12):33-34
学习迁移的实质是学习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应用。通俗地说,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孔子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到今天的“学会学习”,学习迁移能力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化学教学中应用迁移规律指导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而且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基础。几年来,我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用有效迁移指导教学,在具体实施、探索过程中取得了一定实效。  相似文献   

5.
举一反三,“从懂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有关事情”,是治学的良方之一,是拓宽学生学习思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主动思考的习惯和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而且还能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应付式学习的习惯.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如果教师举了一隅,而学生不能以三隅来说明印证,  相似文献   

6.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主张是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今人所持“强说人”观点和“教师就应该换另一种办法施教”的观点是对启发式思想的否定与割裂。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孔子的启发主张,就必须正确认识“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思想涵义。  相似文献   

7.
一、反馈调节原则的思想来源与基本概念在目前已明确提出的教学原则中还没有反馈调节这一原则。但有关的思想还是相当丰富的。如孔子就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达而》)“愤”是积极思考但思路不畅,问题未得解决的心理状态;“悱”是欲求表达但遇到困难,想说而说不出来的心理状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不等到学生有了心求通而未得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举一反三”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语文教学二十韵》诗曰:“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申。”这些都说明,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应当使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体会到必须正确处理“一”与“三”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晏红 《母婴世界》2013,(2):100-102
3000年前,“至圣先师”孔子就对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说的是如果学生不能从一件事物类推到相关的事物,那么就不用再继续教育下去了,“举一反三”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10.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举一"是老师的行为,"反三"是学生的感悟能力,是老师追求的课堂教学效果,孔子的"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的确是卓有成效的。现代的教学方法推陈出新,多媒体开始进入  相似文献   

11.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反馈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控制的活动过程,它由师生双方共同控制,控制的方法就是信息的传输和反馈。“课堂教学反馈”是指师生之间互相输出信息,又反回来作为输入信息,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和调节教学过程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互为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语言是最主要的信息媒介。从“教”和“学”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反馈包括两个方面: 1.教师对学生“学”的反馈。或称学习反馈。学习活动是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过程,也就是个体吸收和输出信息,通过反馈和评价知识正确与否的过程。信息反馈不但是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影响学习进程与效果的重要因素。学习反馈是指教师帮助学生  相似文献   

12.
“举一反三”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湖北江汉石油教师进修学校张运辅“举一反三’堤拓宽思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原则和工作方法。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谓当学生处于“愤”、“悱”(即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  相似文献   

13.
论启发式教学中的适时与适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启发名言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了适时启发,“举一偶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强调了适度启发。适时适度启发的主张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唯物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基础之上。探讨孔子启发主张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对于克服注入式等教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成功地运用好启发式教学,及时、全面、准确地获取反馈信息是教学的关键。下面就此问题谈谈我之见解。启发式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产生联想,推动思维,促进迁移的必要条件。启发式教学是孔子之首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式教学的真谛是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成功地运用好启发式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的多种思维品质。例如:利用情景启发,抓住关键环节,不断…  相似文献   

15.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无疑是很有见地的。它要求教师抓住学生“心求通而未得通”,“口欲言而未能言”的良好时机进行启发、诱导,让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要领,做到“举一反三”或“举三反一”。  相似文献   

16.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段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尤其强调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特定的活动情境或渲染气氛,将学生带入饱含激情的情绪状态中,使其心灵深处形成强烈的共鸣与震撼,  相似文献   

17.
(一) “启发”一词来自《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这话的意思是: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打开他心灵的门户,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引发他语言的弓弦。教给他一个角,而不能推知其它三个角,就不再教他了。“启”和“发”,相对成文,后来组成同义复合词“启发”。“启发”是教师和学生在  相似文献   

18.
耿忠良 《现代语文》2010,(11):101-102
俗话说“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人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这样总结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教育家朱熹也主张对学生的学习要诱发、指导,要开拓学生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旧时,凡在私塾读书的,每日课前必先对着孔子的画像行礼。的确,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许多至理名言,迄今仍是中国乃至世界为学任教者必本为圭臬的。然而,智者千虑,难免一失。这位提倡并亲身实践了“悔人不倦”的孔老夫子,偶尔屯会有“倦”的时候。比如在对待“差生”的问题上,孔夫子的态度就不甚恰当,记那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教给他东方,却不能由此而谁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化了。”)就是一句不大负责…  相似文献   

20.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就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当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诱导和引发,使学生达到自奋其力,自致其知的结果。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根据学情,在上课时,多方点拨,相机诱导,破解教材难点,化解学生心中疑团。一、引进生活的活水。课堂教学中要打破课堂的封闭性,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社会,把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