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小学劳动教学大纲》指出 :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小学劳动课是向小学生有计划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 ,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 ,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劳动课现状及成因分析(一 )现状据调查 ,农村小学劳动课被认为是“杂科”、“豆芽学科”,未被引起广泛的重视 ,大部分教师根本未认真组织教学 ,上课纯属应付了事 ,学生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劳动知识和技能 ,形势令人堪忧。(二 )成因1.学校不重视由于劳动课教学成绩一般不纳入教师年终考核 ,不参与评优和…  相似文献   

2.
小学劳动课的现状及对策○陈子服(河北南戴河师范)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大多数在家庭中倍受宠爱,凡事都依赖父母,不爱劳动,不会劳动。如何使这些独生子女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变成能劳动、会劳动的生活小能手,是摆在学校教育面前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3.
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 ,小学劳动课的主要任务是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学会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的基本技能 ,学会使用一些常用工具 ,能进行简单的生产劳动”。这说明劳动课教学介于知识传授与劳动实践之间 ,课堂教学容量大 ,任务重。如何在教学中提高教师传授的效率 ,留给学生充足的动手实践机会呢?实践证明 ,教学中凡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配合的 ,教学时间从容 ,学生易于接受 ,实际操作时间长 ,学习效果好。据观察分析 ,在劳动课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 ,有如下好处 :营造学习气…  相似文献   

4.
《课程标准》中指出:“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生产劳动的教育和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因而,小学劳动课是一门具有教育性、知识性、实践性、技术性的学科。只有把握好“六个结合”,才能深化“劳动功能”,促进劳动课教学。一、与家庭劳动相结合在小学劳动课中,有些劳动项目,特别是家务劳动,需要将实践环节延伸到学生家庭中,在家长的支持下开展。通过家庭实践来训练学生的劳动技…  相似文献   

5.
小学劳动课是向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只有提高认识,提高劳动课教学质量,才能使劳动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6.
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条件,现在的小学生,由于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加之长辈们百般呵护。不少学生厌恶生产劳动,不愿上劳动课,也更不爱参加劳动实践活动。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我们在小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小学普遍开设劳动课。在劳动课教学大纲颁布之前,某些小学虽然把劳动课列入课程计划,但由于师资、劳动基地和设施方面的问题,劳动课教学一度存在“以劳代教”倾向.尤其是农村小学,实际劳动时间往往超过教学计划规定的课时数有了大纲和教材以后,部分学校“以劳代教”变成了“以教代劳”,小学劳动课究竟怎样上,从大纲颁布到现在一直都是小学劳动课教师思考和议论的中心,  相似文献   

8.
陈玉霜 《宁夏教育》2000,(11):31-32
一、注重教育性与科学性的结合 教育性指在劳动课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一代,尤其是独生子女备受社会、家庭的关爱。他们在顺境中成长,但也逐渐产生了轻视劳动、追求享受的心理。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在部分学生中已有所表现。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小学劳动课是向小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其目的是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学会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劳动课内容的特点结合生产、生活的实际及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提高劳动课的教学效果。一、劳动课教学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相结合习惯是在生活过程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习惯形成的方式有简单重复、模仿、有意练习和与坏习惯作斗争等。这些方式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从量变到质变、从低…  相似文献   

10.
黄健辉  姜勇 《学科教育》2000,(12):1-3,15
东洲小学在总结以往课程改革经济的基础上,把劳动、自然、社会等课程的部分课时进行分离整合编成了本校的劳动教材《综合活动实践指导》。构建了立足于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使学科教学与生活实践相沟通,使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并注重课外延伸,组织兴趣小组,加强学校与家庭和社区的结合。最后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劳动课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1.
小学劳动课是向小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其目的是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学会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劳动课内容的特点结合生产、生活的实际及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提高劳动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劳动观念的培养、劳动技能的掌握,是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劳动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需要,它理应成为我们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不可少的内容。一、在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意义深远《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指出:小学开设劳动课,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和有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1世纪将是全球激烈竞争的世纪,培养和造就能够迎接新世纪挑战的新一代,显得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小学劳动课是向小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其目的是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劳动课内容的特点,结合生产、生活的实际及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提高劳动课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讲授与实践相结合。这种方法特别是在教学手工制作或简单工具的使用类的内容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教《纸条编织——小鹿》一课的,可以把教学过程绘制在投影片上,每一个步骤都展示清楚,学生以前接触这样…  相似文献   

14.
劳动课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劳动习惯教育的主渠道,教学任务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来完成。而劳动课的课堂教学有其独特的规律,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劳动课大纲》(试用)指出:“小学劳动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自身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的教育和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把逐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作为小学劳动课的教学目的之一,足可以看出教学大纲对习惯问题的重视。因而,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相似文献   

15.
小学劳动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劳动教育和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也是劳动课教学的主要任务。这是因为:个体劳动技能的形成过程,既是巩固劳动知识的过程,又是落实劳动实践训练的过程,也是培养其良好劳动习惯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以爱劳动的思想感情,教师必须重视劳动课教学,并不断优化劳动课教课堂结构,采取多种形式的达标验收,以达到提高学生劳动技术素质的。一、注重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劳动课教学中,劳动实践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基础,也是提高学动技能的有效手段。劳动课要以劳动实践为主,并联系实际,采用多践形式,引发学生对劳动课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愉快的掌握劳动知识能。1.重视课堂实践这种实践形式,课堂讲授与实践可同步进行,比较适宜自我服动,手工制作等,如教学《缝制小沙包》一课,可先…  相似文献   

17.
加强劳动课的配套建设 ,对于优化劳动课教学 ,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笔者结合农村小学实际就劳动课程基本条件建设作一浅析。一、劳动教材建设宜坚持“一纲多本”劳动教材建设 ,应始终坚持“一纲多本”的原则 ,结合农村实际和小学生各年级层次、性别年龄的实际 ,编写适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乡土教材。在教材的使用上应该做到“一主一辅 ,引编结合”。“一主”就是坚持以省编教材为主。按照省编农村版小学劳动教材安排教学 ,扎扎实实完成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为常项的“扫、擦、刷、穿、补、整、煮”等劳动习惯养…  相似文献   

18.
黄晓燕 《江西教育》2004,(11):41-41
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和主要形式包括手工劳动、自我服务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和生产劳动。我针对这四种劳动形式提出了以下教学设想。让学生乐上劳动课。  相似文献   

19.
小学劳动课中的手工制作,是属于简单生产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所担负的任务是:促进儿童小肌肉的发展,使学生心灵手巧,借以培养创造能力。现行小学劳动课中的手工制作,跟过去开设的手工劳动课不同。过去开设的手工劳动课所含内容广泛,  相似文献   

20.
小学劳动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劳动课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必须遵循劳动学科的特点,采取多种训练策略,本着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去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