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格、作品历来为人们评说,但对其小说的审视及评价,更多的是建立在意义层面之上,而对小说写作技巧的关注还远远不够。作为思想家和艺术家的陀氏能够以客观的艺术方式和写作技巧来表现另一个性、他人个性,是他对小说创作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2.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反映的内容是奇特的。陀氏总是热衷于揭开“小人物”的心灵隐秘;将表现人的分裂意识当作贯穿终生的创作题材;在他的小说中隐藏着一条作家寻求自我的心的轨迹。随着对心理领域的不断开拓,陀氏在表现手法方面也大胆创新。在他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中,有的将传统艺术手法直接用来表现人物心理;有的对传统艺术手法既有所继承,又有所突破;有的则纯属陀氏独创。陀氏洞悉内容与形式间的辩证关系,顺应了其作品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陀思妥耶夫斯基每部小说描绘的都是多个具有充足价值的完整的“声音”,塑造的都是一个个互不融合的“他人”形象。正是这些声音、意识、形象的相互争辩和斗争,构成了陀氏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的基础。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人”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他人”何以具有这样的特点呢?本文试图从陀氏构形见解的角度来洞悉小说世界中的“他人”形象。  相似文献   

4.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自杀现象与陀氏小说的美学性质——幻想中的生存美学密切相关。通过对自杀现象的描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形成其美学特质:美因死而生。这种美的特质是超越生命本体的精神信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美的意象及美的思想在自杀者自杀过程中所产生的幻想里诞生。其中主要的自杀人物在自杀过程中都围绕着爱与美的话题跟自己对话,并上升到对人类所处的美、爱等状态进行思辨。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主义核心是“寻找人,“把握人的灵魂,人的精神世界,笔者在此称之为心理现实主义。文章首先从“失美“与“求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陀氏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对社会的巨大而深刻的批判力度,而后,在与现代派,与传统现实主义的比较中凸现陀氏“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特色与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描绘社会底层人物的心理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伟大的俄国小说家.其沉郁而难以理解的文学风格。对二十世纪的世界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般认为,撑起俄国文学的两大主要支柱。即托尔斯泰与陀思妥也夫斯基,而陀氏于186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罪与罚》,则与托尔斯泰小说《战争与和平》并列为最具影响力的俄国小说。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乡土小说作家中,师陀称得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乡土小说大都取材于中原故乡的农村或小城镇,他在这些作品里,凭"一颗自觉的心灵"和"不愿与人为伍的独特艺术性格",描绘了别具特色的中原乡土世界,表达着自己对于故乡和乡土中国的独特体验与感受。本文从作家与乡村的关系这一角度入手,通过文本去体察作者在作品里所表现出的对乡村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言说特色,从而了解师陀面向乡土世界时所呈现的独特姿态。  相似文献   

8.
大凡作家都爱用笔名。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座被托尔斯泰文学高峰遮掩了的更奇特的高峰,他倒并不为寻找某种特殊的含义去使用笔名,甚至更名换姓,他恭敬地将父辈赋予的姓名一直用到他本人去世。然而,陀氏给自己小说中的人物起名字却煞费苦心,时而格外审慎,时而又异乎寻常的执著。陀氏小说中有些人物的姓名源于作者的亲戚,朋友和熟人。陀氏有个外甥女,叫索菲娅,小名索涅奇卡,陀氏对她特别钟爱。《罪与罚》中,有个被迫跳进火坑当妓女的姑娘,它的名字也叫索菲娅。《农民马列伊》里,马列伊是个憨厚直爽的庄稼汉。还是在陀氏九岁时,就曾经在父母的田庄见到过这位农民的原型。小说问世若干年后,作家的弟弟曾回忆说,这位人物原型的小名就叫马克。  相似文献   

9.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最深刻的作家和思想家。阅读陀氏的作品,我们会对其作品集中统一而又骤变的时间空间、紧张突兀而又浓缩的情节冲突、精彩纷呈而又漫长的对白独自的创作特征留下深刻印象。我们认为陀氏的这一创作特征不同于以往欧洲小说,可以称之为共时表现艺术。  相似文献   

10.
师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创作风格和追求的作家,小城小说是其创作的重要方面。他的小城小说为我们描摹了一幅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原小城的生存图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这既得益于他象征性的手法的使用,又得益于他小说中所表现出的文体特质。该文从独特意境的营造和语言的诗化两个方面分析了师陀小城小说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1.
<正>《说书人》是师陀小说集《果园城记》里的一篇颇具个人风格的作品。这篇文章乍一看仿佛是一篇散文,实际上却是一篇小说。师陀在创作这篇小说的时候将散文手法融合进小说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风。当我们细细研读此文之时,我们除了在文风上为它叹服之外,还会为师陀对梦想与现实的独到而深刻的理解而叹服。本文名为"说书人",我们在研读时可以发现一个让人感到很有趣的存在。文章在第1——6段集中写了  相似文献   

12.
张大增 《文教资料》2012,(11):16-17
库切的小说《彼得堡的大师》因其与俄国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小说人物互文而被评论界视为"复调的复调"。本文认为,在这样一种复杂的互文背后,小说很明显展现了库切对"父与子"关系的思考。作家通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父与子"的思考,使其对"父与子"关系的思考更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  相似文献   

13.
书信体小说从一诞生,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理查森的《帕梅拉》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本书信体小说,促进了小说的发展,理查森也被誉为"英国小说的奠基人"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文称陀氏)的《穷人》也运用书信体来塑造俄国经典的"小人物"形象,使其一举成名。《帕梅拉》和《穷人》的书信体写作,揭示书信体小说不断产生流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罪与罚》中的梦境描写共有六处,在人物、情节和结构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人物塑造上,揭示了人物的潜意识心理,丰富人物形象。陀氏的梦境构筑技巧与弗洛伊德的梦境运作理论极为相似,小说中异想天开的非理性梦境背后往往隐藏着人物的理性思想。在情节上,这些梦境描写具有复调性。梦境成为人物自我意识间对话的场所,人物思想的载体,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结构上,梦境成为建构小说双层结构的关键节点。小说在表层结构上呈现出信仰——叛逃——回归的圆形路径,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童年之梦和"末日之梦"成为这个圆形路径建构的首尾相接之处。在深层结构上则显现为具有未完成性的二元对立结构,陀氏将拉斯柯尔尼科夫思想的未完成性隐藏在小说最后的"末日之梦"中。  相似文献   

15.
赖特的《土生子》和莫里森的《宠儿》,都是以"杀人"为核心事件,贯穿整个故事.本文通过比较两部小说中的杀人事件,揭示了在白人占统治下的环境,黑人为了求生存而扭曲的人性,这不仅导致了黑人的悲剧,也是白人的悲剧,从某种程度上讲,"杀人"本身也反映了黑人反抗白人斗争的自我意识的发展,黑人在一步步走向觉醒.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这位善唱田园牧歌的作家竟然对杀人叙事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嗜好",其小说文本中存有大量触目惊心的滥用权力杀人和陈规陋俗杀人的场景。更让人惊讶的是他以客观铺叙、诗性观照的书写策略将杀人叙述得如此"不动声色",这与他的个人经验、死亡观以及美学追求有关。  相似文献   

17.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体裁的文化基础,是欧洲古老的狂欢节及其所代表的民间文化传统,而狂欢的基本精神是双重性.这种双重性表现在陀氏创作中的人物形象上,便是鲜明的双重人格,此类人物内在的深刻对话性造就了双声语.狂欢与对话,这对巴赫金诗学与哲学话语的核心范畴于此得以贯通.  相似文献   

18.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来源于陀思妥耶夫基小说的复调性、对话性,不过却否认与疯癫之间的联系,显然是不符合文本事实的。因为第一,巴赫金恰恰是在陀氏的而非其他作家的作品中发现了“对话”的,而疯癫却正是陀氏小说明显的特征;第二,实际上,巴氏所举的“对话”例子,从形式上看并不是“对话”而是某种“拷问”,从内容上看,更象精神分裂病患者的谵语。据此,可以说明“对话”与“疯癫”之间的联系并由此角度审视“对话”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离乡—还乡—再次离乡"是师陀小说最为典型的情节模式。主人公曾怀着对故土的厌倦及对现代文明的憧憬离乡寻梦,失落于异乡后又怀着希望与怀想重返故土,最终不得不再次离乡。故乡的腐朽与窒息是流浪者无枝可依的罪魁。师陀的"还乡"结构独具匠心,这与其独特的生命体验息息相关,通过与沈从文等作家对比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女作家宗璞与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创作于罪责书写和救赎上有一定相似之处,但更多是宗璞对陀氏接受的"创造性的叛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